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12月19日,“香港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意味着香港的回归已经基本确定。
可是对于处理香港事务的相关部门来说,天真的以为只需要等到1997年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收回香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自己耕耘了多年的香港,英国人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虽然协约已经签订,香港的主权问题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但对于香港内部的政治,经济,百姓观念等方面,英国的影响力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点从英语在香港人日常沟通中的重要占比,和香港人的生活习惯中可见一斑。
而且为了给我国收回香港制造障碍,暗中使用一点小手段也是英国人喜好的做法。在香港回归之前,他们就曾以修建机场为理由,准备在经济上算计未来的香港。
英国人是怎样妄想掏空香港的?我国政府的反制手段又是什么呢?
“人权问题”
随着时间渐渐逼近1997年,英国政府对于交还香港这件事也愈发心里不舒服。虽然协约已经签订,但这仍然不影响他们在体制问题上做文章。
1989年夏天,英国政府单方面宣布,暂停“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日程,所谓的理由是怀疑中方对于香港人权问题保护不力。
并且在香港岛内大肆宣扬港人的信心受到影响,应该就中国在香港驻军,以及研究草案中关于紧急状态下进出特别行政区的条款重新磋商。
究其根本,他们想要的无非是推迟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拖延中方用法律制定规则,并依法治理香港的期限罢了。
英方的这一举措,把矛头指向了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管理方式。其中“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是指在联合声明鉴定后,中方提议建立的一个联络组织。
它本身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而是成为了两国处理香港回归过程中,处理譬如香港公民身份改变、海事管理、中文法律地位等各方面问题的协商机构。
中止这个组织的工作,英方表现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暂时切断和中国政府的正当交流,转而采取暗地里的博弈手段。而这一次的博弈对象,正是特区基本法。
一方面他们使用种种理由要求暂缓颁布法案,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却在香港开始推行“人权法案”。
表面上看起来“人权法案”似乎同“基本法”是不对等的,可是在英美手中,这其实是一张所谓的“万能牌”。
无论我国政府出台任何法案,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都可以用“人权”问题来树立一个本不存在的靶子,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体制问题”以及“基本法”上面。
英国政府的盘算早已被我国看透。在英国的“人权法案”出现之初,我国就旗帜鲜明的予以反对,并要求英国政府立即停止他们的法案,再次重申不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
虽然我国的态度并没能在香港彻底废除它的影响,但好在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这条法案的泛滥和对“基本法”的影响。
英方见一计不成,于是迫不及待的又开始推行“居英权”的实施。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历史上,很多香港人是可以取得英国国籍的。身为英国人但是生活在香港,这也给一些人提供了不少便利。
但从前申请英国身份是有很高的门槛的,这回为了给中国政府制造麻烦,英国政府一股脑给予绝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国籍认证。
这个做法相当于英国可以随时撤走政府大部分人员,短时间内特区政府将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而且即使这些人不离开香港,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英国人的身份,也不利于新政府的管理。
为了反击英国的这一手,我国政府对于在这个计划中获得国籍的香港人的身份,作出了拒绝认可的决定。
这一系列的见招拆招,既表现出我国政府的高瞻远瞩,随机应变,同时也意味着香港回归之前,一切准备工作尚未完善。即便解决了旧的问题,在英国的干涉下,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
双方的交锋或许直到最后一刻为止,都将一直持续下去。而大陆方面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机场建设
英国政府在香港推行了几次“法案”效果都不好,他们没有觉得是自己的想法从根源上错了,反而觉得因为当时的香港港督有问题。
此时的港督名叫卫奕信,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为人开明的英国人。但为了更好地为英国攫取利益,英国政府免了他的职,换成了彭定康。
作为香港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千古罪人”。
这个形容来自国务院港澳办前主任鲁平。彭定康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的颁布了新的宪制法案,企图从根本上改变香港的政治制度。
这样的做法加大了现有制度,向“基本法”方面平稳过渡的难度。同时也违反了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同样不符合“联合声明”的基本准则。
不出所料,这份改革法案刚一出台,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尤其是受到前后两任国务院总理的点名批评,也算是彻底激怒了我国政府。
我方的强硬态度,让彭定康一时间进退两难。但我国政府的工作进程却没有止步不前,香港在各界的关注下一直走在平稳回归的道路上。
彭定康
眼看在政治方面走不通,英国人又开始寻求经济方面的手段了。
1989年10月,港督突然抛出了一个政府工作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提出了在大屿山及附近岛屿兴建新机场的设想,如此大的工程决定了这是一个横跨1997年的工程。
也就是说这个机场需要在回归以后才能完工。
从字面上看,修建新机场是一个为香港市民谋福利的好事,不过香港回归以后这个机场是否能完美投入使用?
英国人给香港和中国政府留下的,究竟是一个国际化的机场,还是一个食之无味的烂摊子呢?
启德机场
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本来是有自己的机场的。旧的机场名为启德机场,在香港回归前夕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了。
机场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块土地原来属于一家名为“启德”的公司,后来地皮被卖给政府建成了机场。原来是军用机场,二战结束后才改为民用。
这座机场本来建在九龙地区。但随着香港的繁荣发展,本来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渐渐涌现出许多高楼大厦。这也为飞机的起降带来了很大不便。
很多香港的电影中站在九龙楼顶,可以近距离的看到飞机掠过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因为周围建筑和人群众多,为了躲避也曾经发生过飞机迫降的危险。
本来建设新机场的事情就应当在香港城市规划中,但此刻这个时间,建一个新工程并不合适。
这份计划相当于英国人造前半程,收尾工作交给中国政府,这不由得让我方提高了警惕。
果不其然,很快英国人的狐狸尾巴就露了出来,他们寻找的开发商为新机场的建设开出了天价。
参与大屿山机场报价的开发商,大多是英国企业,而且报价一个比一个高。这笔钱最终是港督以香港政府的名义,去向银行借款。
如果机场的建设拖到回归以后,到时候不但新政府刚刚组成就欠下了银行一大笔债不说,还需要收拾一个修建了一半的烂尾机场。
如果说机场兴建计划刚刚推出时带有一定的迷惑性,那么当港督打着政府名义开始四处借款的时候,我国政府就已经看出了端倪。
既然对方不怀好意,那么我们就将计就计。这个涉及到两国政府的兴建计划,任何一个银行在借钱之前,都势必会询问我国政府的意见。因为借款人再重要,也没有还款人重要。
当时港英当局定下的贷款金额超过1200亿港币,并且跳过我国政府直接找到银行。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只是冷眼旁观,因为很快他们将明白,我们不点头他们一分钱也借不到。
在银行找到我国政府询问相关情况时,只得到了我方“对这件事情不大清楚,我方拒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负责还款”的回复。
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各大银行放弃了借款计划。
港督先后联系了多家国内外银行,都受到了对方的婉拒。此时的港督和英国政府才知道,如果想借钱建机场,跳过中国政府是不可能的。
尽管不情不愿,可是最终港督的代表还是来和我国政府磋商了。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谈判的深入,我方把他们的意图和打算一条条的揭露出来,没有留一丝情面。
首先自然是经济上的一箭双雕。此举不但让承包商们和相关人员赚的盆满钵满,而且还给新政府留下债务;
其次可以把机场看成是英国在香港的一座“纪念碑”,提高英国政府在香港人民心中的形象;
最后港英政府很可能留下一个建了一半的机场,这样在香港回归以后,英政府也可以以此为由头,继续插手香港地区的事务。
留给我国的选择余地同样不多,即使看透了对方的意图,但“否决”两个字却很难说出口。我方心里很清楚,香港地区确实需要一个新机场,这是事关民生的问题,不能拖延。
既然如此,那么新机场自然要建,但必须要谈好条件再说。
1990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见英国外交人员时,对英方提出商讨机场兴建问题的提议,欣然表示赞同。
对方的每一个条款中,几乎都暗藏陷阱,且使用的是明显的“阳谋”。那我们就见招拆招,把计划中的陷阱一个个拆掉,给未来的香港政府谋取最大的权益。
双方就机场建设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整个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由于我方细节抠得死,好几次让对方代表单方面中止谈判。
项目谈判断断续续的进行了9个月的时间。最终英国人先提出让步,这才在1991年6月签署了初步意向。
在这份协议中,我国要求英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机场的建设必须在1997年前完成,这也避免了我们收拾残局的窘境;整个工程留下的借款不得超过50亿港币;留给香港新政府的可用金额不得少于250亿港币。
看得出来,我国政府在其中也作了大量的让步和妥协。尽管如此,这也是两国政府沟通这么久以来,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了。
然而在1995年英方又提出了增加投资,建立机场服务区的提案。这一次我国政府本着增加费用,由中英双方政府承担的准则,尽量保证了为香港新政府留下250亿金额不变。
协议正式签署以后,英方的机场建设加快了速度,在香港回归前夕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不过由于英国人还是留下了一些工作,导致这个命运多舛的机场直到1998年才正式投入使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8年6月,大屿山机场开始启用,原来的启德机场在起飞了最后一架飞机以后成功转型,从此成为一个新的海运码头。
启德机场结束运营的那天,香港居民围绕在这个1925年由英国建起的机场周边,见证着这一时刻。
这个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旧地,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香港回归的历史,是我国走向富强的一个缩影。它同时也证明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获得了广泛认可,并且是切实可行的创造性举措。
而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交锋,恰恰代表了我国人民为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抗争的精神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