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局荡乱不定,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内局势下,一股不受约束管制的力量悄然聚集,这股力量就是以强取豪夺、烧杀掳掠为生的土匪势力。
据不完全统计,自军阀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年里,全国各地共出现了500多股土匪势力。
匪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解放的进程。
这其中最为猖獗的,当属解放战争末期出现在河南地区的匪患。
当时,林彪为彻底消除匪患,特命开国上将陈再道率领15万大军进行剿匪,已达到了战争的规模。
那么,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剿匪又经历过哪些坎坷和波折呢?
一、河南地区匪患严重 解放战争进程受阻
首先,要了解一下1948年横空出世的河南匪患。
但其实用横空出世来形容,也是稍有不妥的。
因为虽然河南匪患是在1948年彻底显露和爆发的,但是河南地区的土匪,实则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之后,才得以将势力逐步扩充和发展壮大。
河南地区土匪势力的出现,要追溯到辛亥革命之后。
在孙中山成功领导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荡然无存,多年来被封建帝制压迫和剥削的老百姓也得以解脱。
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民生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衣食住行”。
在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制度的骤变,导致许多地区的百姓无法自食其力,生活难以得到保证。
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河南。
我们知道,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远离海岸港口,导致河南地区唯一的经济和生产来源就是那大片的肥沃土地。
可是,在那个地主阶级横行的时代,通过种地来养家糊口,成了一项可遇不可求的生计。
在这样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许多年轻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走上了抢劫掠夺的不归路,这些人便是土匪的根源。
当时,这股势力还很小,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几乎不能被认定为是土匪。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件事的发生,才最终使得这股势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1938年5月,日军对中原地区大肆展开了进攻。
不出几日,徐州地区便沦陷了。这使得日军更加野心勃勃,枪口直指河南地区。
那时,驻扎镇守在河南地区的国军数量微乎其微,与数量庞大的日军相比简直不堪一击。
眼看日军就要大军压境,蒋介石为了己身之利,做出了一个天怒人愤的决定:将黄河下游的“主心”——花园口大堤炸开。
蒋介石认为,将黄河的大堤炸开后,黄河水会在河南自然形成一道屏障,就算日军的装备再怎么先进,也只能“望河兴叹”。
先不说这个思路是否正确,单是这个花园口大堤,就是万万炸不得的。
作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疏通点,一旦发生决堤,整个河南中心地区都会受灾,后果不堪设想。
此决议一出,全国一片哗然,有无数人出面劝阻蒋介石,但他却一意孤行。
最终,花园口大堤被国军炸开。
虽然此举确实打破了日军的进攻计划,但代价则是整个郑州、开封及周边地区完全被洪水淹没。
河南、苏北、皖北地区40余个县城不同程度地受灾,造成八十多万人葬身于洪水,千百万河南老百姓无家可归。
这些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看不到未来的活路。
他们中的一些人,便选择加入到土匪阵营中。
至此,河南地区的土匪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充,已然达到了百万人之多。
随着势力壮大,他们也愈发猖獗,开始肆意地烧杀抢掠,已然到了失控的地步。
1948年12月,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下一步就是跨过长江,与反动派进行最后的大决战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传来了诸多不好的消息。
当时,林彪率军进驻中原,为大决战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队伍进行整顿和军事安排的时候,却频频传来“解放军遭遇河南当地土匪阻击”的消息。
严重的时候,一天内就会发生几十起。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解放战争的步伐,最后党中央决定进行剿匪行动,并将肃清河南匪患的任务交给了林彪。
二、林彪剿匪决心重 开国上将临危受命
接到剿匪任务后,林彪第一时间就开始对河南各路土匪进行调查。
谁知,这调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凝神屏息。
根据调查队伍的初步估计,河南地区的土匪数目至少有二百万余人,其中有接近一百万的土匪是具备一定武装力量的。
虽然土匪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但如此庞大的数量着实令人吃惊。
要知道,当时解放军的总兵力才只有四百余万人。
如此庞大的土匪规模,如果真剿起匪来,将会达到战争规模了。但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林彪没有望而却步。
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决心,是因为自己曾有过丰富的剿匪经历。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对于土匪势力的罪恶行径,林彪再熟悉不过了,
林彪的剿匪过往,发生在东北地区。
清末年间,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皇帝的“老家”,治安和管辖都极为松懈,因此滋生了许多黑恶势力。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些原本四处游荡的黑恶势力开始趁乱世敛财,毫无顾忌。
时间一久,这些势力纷纷聚集,成为了一股股土匪团伙,在东北呈现出割据的形势。
这些土匪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厮杀,慢慢地促进势力的凝聚。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后来的奉军军阀头领张作霖了。他就是从东北地区的土匪势力,一点点发展成正规军的。
然而,还有一大批的土匪势力依然盘踞在此,他们都不愿服从张作霖的管束,于是也开始自发地凝聚起来。
到解放战争初期时,这些土匪已然成了一股巨大的军事力量。其中势力最为强劲的就是悍匪——谢文东。
此人可以说是罪孽深重了。
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时,他也曾组织百姓进行反抗,算是做过一些益事。
但他却经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在巨大的利益之下,谢文东立刻转变风向,投向日本人麾下,成为了一个实打实的汉奸。
日本投降后,谢文东又立刻找上了蒋介石。蒋介石看他势力庞大,便选择利用他的势力来对抗解放军。
之后,他向谢文东的土匪队伍提供武器和军队编制。至此,谢文东就又成了国民党的走狗。
有了武装力量的谢文东越来越嚣张跋扈,肆意欺压老百姓,甚至连解放军都不放在眼里。
处处刁难和攻击解放军,对我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见状,林彪便决定率军对谢文东在内的东北土匪势力进行打击。
在他的带领下,剿匪军队与土匪殊死对抗数百日,最终以最小的损失将东北土匪势力一扫而空,成功完成了剿匪的任务。
几年之后的当下,林彪又再次收到了河南地区的剿匪任务,而且数量比东北剿匪时庞大数倍,难度也更高。
但林彪知道:匪患不清,后患无穷。必须完全肃清匪患,才能真正为大决战扫清后顾之忧。
很快,林彪就找来当时的42军军长,后来的开国上将——陈再道,并将此次的河南剿匪任务全权交由他来负责。
起初,刚接到任务的陈再道是有些不满的。
倒不是因为土匪的规模大,更多的是因为陈再道与生俱来的军人风骨。
眼下,解放战争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马上就要开始进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决战了。
陈再道作为一个老兵,当然是更想在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上尽自己的全力。
结果,这突然收到了剿匪的工作,属于后方战线,陈再道自然是会有一些不满情绪的。
对于陈再道的情绪,林彪也是有所察觉,他语重心长地对陈再道说:
“后方保障一样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前线和后方两个阵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哪一方出现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
听了这话,陈再道的情绪也平息了,他告诉林彪:
“首长,匪徒数量庞大,剿匪难度颇高,剿匪队伍的兵力是个大问题。”
对此,林彪则回复道:“15万人怎么样?”
此言一出,彰显了林彪对此次剿匪任务的重视。
陈再道也高兴了,他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立刻将这个任务应了下来,并保证绝不辜负组织期望。
至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剿匪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陈再道率15万大军剿匪
没过多久,陈再道便将浩浩荡荡的15万大军整编成剿匪队伍,投身到肃清河南匪患的艰巨任务中。
想要快速取得剿匪任务的胜利,就要先摸清敌人的底细。
剿匪队伍中有大量的河南人,陈再道将这些同志们都召集在一起,仔细问询土匪的相关信息,大量网罗有利的线索。
经过信息整合后,陈再道大致了解了河南地区匪患的分布。
首先,匪患最为严重的是豫西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伏牛山地区。
盘踞在这里的土匪数量庞大,武器装备精良,是最为棘手的一批匪帮。
这群土匪中势力最大的,是一个叫李子奎的河南人,他也是整个豫西土匪的实际首领。
据说,蒋介石曾以“花园口决堤意外”的名头,给了李子奎一笔数额庞大的“抚恤金”,从此李子奎便对蒋言听计从。
这次对驻河南解放军实行打击报复的行为,也是听了蒋介石的安排,企图阻挠和拖延解放军的渡江行动,为国军争取时间。
其次,除豫西地区以外,第二大匪患严重的地区就是大别山。
盘踞在这里的匪帮,是河南地区最早一批的土匪。
具体的头目虽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土匪势力也同样非常庞大,并且无恶不作,手段极为残忍。
这些土匪之所以对解放军进行袭击,一是响应同行李子奎的号召,二是为了抢夺军备武器。
除了这两大土匪势力之外,盘踞在河南北部太行山地区的小股土匪势力也是不计其数。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再道果断作出决定:
擒贼先擒王!先将最大的伏牛山土匪势力剿灭,再将火力集中到大别山和太行山地区,最后一步再对全省进行全面肃清。
1949年,声势浩荡的剿匪军队来到了伏牛山脚下。
得知了这一情况的李子奎开始害怕了,他企图从伏牛山往西方向进行逃跑,却不知道他们的整个匪窝都已经被全面包围了。
虽然伏牛山地区的匪帮人数庞大,装备先进,但奈何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队训练的“土兵”,作战能力薄弱。
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地形和剿匪军队打“游击”,可这很快就被训练有素的解放军一举攻破了。
见自己的匪军毫无还手之力,李子奎带队退守到伏牛山山顶。
见状,陈再道便下令进行炮轰,不出一个时辰,整个伏牛山顶被夷为了平地。
李子奎又想出诡计,从小路进行逃窜,剿匪军队也快速进行追击。
最后,李子奎筋疲力尽,误入到了一个封闭的长窑洞里。
他架起机枪守在洞内,做着最后的殊死挣扎。可对剿匪军队而言,这完全如瓮中捉鳖一般。
同年12月,随着伏牛山匪帮头领李子奎被我军活捉,这也宣告了伏牛山地区的匪患已基本全面肃清。
有了这场剿匪战斗的经验,陈再道率军清剿大别山匪徒时便有了一定的经验。
仅仅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将大别山地区囤积近半个世纪的土匪一网打尽。
在这两场剿匪大仗正激烈进行的同时,河南地区深受土匪剥削和欺压的老百姓们,也自发组织起了剿匪队伍,加入到了陈再道的剿匪军队中。
随着剿匪军队人数不断壮大,剿匪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顺利。
这场剿匪行动中,陈再道率部共剿灭河南地区土匪十万余,主动投降的土匪数目有近两百万人,歼灭土匪势力一千多个,顺利完成了剿匪任务。
“守得云开见月明。”
从这时起,河南匪患被彻底肃清。这片笼罩在河南地区将近五十年之久的黑云,也终于散去了。
结尾:
土匪势力的存在,无疑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道路的严重阻碍,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最大安全隐患。
我党坚持不懈的剿匪征程,对全社会和民生事业而言是一项伟大的成果,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绝对保障。
然而,生于和平年代的后辈们,绝不可以忘记这段历史,更不可以安然自得坐享其成。
我们要做的是居安思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承先辈遗志,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