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47年,粟裕认为毛主席误判了战局,谭震林:你在军事上缺乏远见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7年在经历南麻、临朐两场战争之后,粟裕的脸上再没有出现过笑容,没有人再敢打扰他。

粟裕也在这种情况下写了一篇战争总结报告,并将这份报告交给了陈毅和谭震林。

可阅读完总结的谭震林和陈毅都表示不赞同,谭震林还给粟裕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你在军事上缺乏远见,常常粗心大意,看事物只看得到近处,这样是很危险的。”

粟裕在报告中写了什么?谭震林为何会说粟裕在军事上缺乏远见呢?

01 战术

粟裕作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中十分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为中国革命战争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他曾多次向中央建言,提出了许多对战争形势有利的判断,这也使他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但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对于这位优秀的军事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他在总结报告上,将两场战役归结到了此次战略方针上,认为是毛主席等中央军委误判了战局,他认为不应该分兵行动。

当时在“三路分兵”的情况下,粟裕向中央军委请求放弃攻击泗、曲计划,兵回泰安和内线兵团协力夹击该路敌军。

但毛主席强调华野外线兵团应继续向西南行动,不同意粟裕的战略,并且让粟裕不要再等待外线兵团回师之后才作战。

中央军委的战术真的是一次失误吗?其实并不是的,坚持分兵进攻是时局所致。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对付国民党主要采取游击战争。

几场战役下来,毛主席发现了蒋介石采取的是“哑铃的战略体系”战术,国民党将进攻的重心都放在了陕北和山东两地。

国民党中间的防备力量薄弱,因此只有分兵作战才能为刘邓挺进大别山提供机会,扭转战局。

经历了孟良崮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也重新改变了战术,将并进和合进的部队,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

休整了一个月的国民党军,带着24万大军向沂蒙山区发动进攻,企图在鲁中一带消灭华东野战军。

敌军在鲁南、津浦地区的防备力量薄弱,所以这就给我军突破进攻的机会。

面对国民党企图吞并我军的企图,粟裕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

“给第六纵队增加一个师的力量,在临蒙公路线出击。那条线是他们的物资补给路线,断了他们的粮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的力量。”

在断绝敌人粮食的同时,第四纵队加紧速度攻下费县,之后再占领敌人的主要补给基地。

粟裕想要做的就是迫使国民党队伍分兵回援,拖延国民党军队的时间。

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下达了分军作战的指令。

他将四个纵队留在内线进行正面作战,以牵制国民党的主力军队,给我军继续向前进攻的机会,以策应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先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下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连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

“以两个纵队经土司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

“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的方针,而应采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之后,华东野战军便召开会议,决定采取中央三路分兵的方针,以进攻南麻、临朐两地的国民党反动军。

7月1日,我军按照中央下达的指令开始了正式行动,叶飞与陶勇率领第1和第4纵队从临蒙公路挺进鲁南地区,随后进入邹县、滕县。

第3第8第10纵队在陈士榘和唐亮的率领下,经博山地区向泰安、大汶口挺进。

正面部队和特种兵纵队则在野司的带领下,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伺机等待着出击。

“三路分兵”的战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国民党正面进攻的部队的后路受到威胁,所以蒋介石立马从华中地区抽调了七个师的力量以巩固后方。

第五军等五个军也被派往鲁南、津浦两地增援,剩下的部队则留驻在南麻、沂水之线。

驻守在南麻地区的部队,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11师。

11师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和最精干的师长胡琏,被称作“狐狸”的他下令在南麻、高庄和北刘庄三地修筑起防御工事。

孟良崮的失败,让国民党损失了许多优秀的将士士兵,因此南麻、临朐战役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修筑防御工事的同时,胡琏也没有忘记与周边的整编师进行联系,南麻成了“易守难攻”的最佳地区。

7月13日,粟裕向中央致电。

他表示国民党军队已经分兵回援,战役想要取得胜利就需要陈唐兵团放弃攻泗、曲计划,让一部分师回到泰安和内线兵团协力,合围敌军。

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回复道:

“你们四纵目前亦坚决歼击较为分散之敌。”

坚持要华野外线兵团继续按原定计划行动,不同意粟裕内外夹击的作战方案。

粟裕在接到中央的指令之后带着内线兵团开始独立作战。

7月17日,南麻之战正式打响

经过一夜的战斗,我军攻下敌军外围阵地,胡琏不愿冒险,便向蒋介石发出电报“急需支援!”。

蒋介石安排的援军越来越多,敌军飞机在我军阵地上方盘旋。

连续四日的作战,几处主要阵地还是在国民党军的手中。

国民党回援的部队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不陷入被动的局面粟裕下令撤围。

部队向临朐方向转移,7月24日临朐之战再次打响,这一场战役天公不作美,当夜大雨倾盆而下,山洪暴发。

洪水深到能将人的膝盖淹没,国民党军迅速行动很快就在临朐的各个制高点修筑好了。

几日作战以及恶劣的天气,导致许多士兵因体力不支而倒下。

虽然南麻、临朐两战我军失利,但我军也剿灭了约1.8万的敌军。

这是粟裕“为数不多”的失利战役,因此战后他写下了总结报告。

但粟裕只将目光放在了这一场战役的输赢上,并没有看到毛主席在全局上与蒋介石博弈,所以才会产生“毛主席误判了战局”的看法。

这也是为什么陈毅、谭震林在看了他的总结后都不是不赞同。

谭震林还写了一封信表示:
“你是军事上的天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你在军事上缺乏远见。”

“你带领的军队是有十几万人的大军,你不能只在意眼前的一二。”

02 分析

华野大军合并之后,半年之内宿北、鲁南、孟良崮等几场战争的胜利,让粟裕产生了轻敌的思想。

而这也导致了粟裕在整场战事的指挥上出现了急躁的情况。

急于求成想要完成战役,但想要获得胜利的条件还并不成熟,导致多个作战计划落空没有成功实施。

另外,战术和部队部署的失误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但无法预判的自然天气,也成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倾盆大雨让埋伏在山周边的部队行动困难,没有办法准时到达作战地点,给敌军提供了时间差。

炎热的夏天,雨后空气变得潮湿闷热,这也让本就劳累的士兵变得更加疲乏,许多弹药武器也都遭雨水浸湿,威力大大削弱。

雨天视线也变得模糊,在前侦察的士兵观察到的情况也出现了偏差。

敌军阵地的掩护设施修建得非常完善,这种阵地体系,能够在形成攻击力强覆盖面广的火力网,同时也能有效防御外部的攻击。

想要攻入敌军,我军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

所以在看完谭震林写的信后,粟裕开始检讨自己在主观上轻敌,盲目乐观。

“这是最要不得的,可是我还是犯了这种错误。”

当然在信中,谭震林也明确表示对于粟裕军事才能的肯定。

看着谭震林发自肺腑的“批评”,粟裕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战局,要从整体局势出发,考虑到战事发展的方方面面。

而粟裕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公认的“常胜将军”,就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认真反思和检讨。

在打完每一场战事之后,不管输赢,粟裕都会做一份详细的总结,立场客观地分析作战双方的优势和弱势,实事求是态度诚恳。

他从不用语言粉饰自己,他的语言都用来讲述事实,分析问题,这也是粟裕为什么能够成为优秀的军事家。

经过不断总结、改正,粟裕开始冷静、从容的指挥战斗。

之后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的合并大大地提升了作战效率,不管是兖州战役,还是济南战役,都展现出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8年11月6日,粟裕又发起并指挥了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

就连毛主席都称赞: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03 不求名利

而粟裕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离不开他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战争年代,善于总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粟裕就是一名善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规律的人。

在作战指挥时,粟裕始终将全局放在首位。在进行局部战役斗争时,也总能将局部与全局结合起来。

粟裕不仅是一个军事理论家、更是一名军事实践家,中央也会专门请他为主力部队指挥员,进行军事理论讲授工作。

在作战之前,他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调查研究,就像毛主席一样,粟裕十分重视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极为重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粟裕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不管敌方的资料再难查询,粟裕都会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去搜集调查。

他还着重分析国民党将领的指挥风格,还将他们分为了三种类型“猛打猛冲”“懦弱胆小”“巧于智谋”。

唯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善于调查的同时,粟裕还擅长总结问题,粟裕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有一份总结报告,报告里不会出现一句废话。

他强调:

每一场战役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如果只是拿上一场战役的作战模式去生搬硬套,那必败无疑。”

粟裕不仅在军事上有才能,他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也有独有的见解。

因为他明白,身为指挥员的他不能仅仅只懂军事,其他方面也要涉猎,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力量去完成战争。

刘伯承也表示:

“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粟裕为人直率从不说假话,一生都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崇高的品德,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也是我们的榜样。

而粟裕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在生活上却始终朴素低调,吃穿用最简单的,居住的房屋出行的工具更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在听到别人要用毛料为他做一套便衣时,他拒绝道:

“为什么$APPEND么要用毛料,虽然进城了,但我们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嘛。”

结语

粟裕一生都坚持与群众同苦同乐,坚持为人民办实事,他也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前来悼念他的人很多,为他流泪的人也很多,人们也会永远记住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悦悦侃历史
悦悦侃历史
识历史,学知识
750文章数 197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