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5日,蒋介石国民政府发表公告承认外蒙独立。
自此,这块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亿万国民眼睁睁看着我国版图从雍容的“牡丹”变为了“雄鸡”,内心充满了激愤与伤怀。
直到今天,外蒙古独立一事依旧是能够引起讨论的热点话题。
那么外蒙古究竟是怎么独立出去的呢?
新中国在外蒙古问题上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清政府埋下的祸根·】——»
对外蒙古独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的人,大抵都知道这事儿与沙俄和苏联脱不了干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蒙古想要寻求独立的“祸根”,是从大清就开始埋下的。
“内蒙”和“外蒙”这两个称呼并不是从外蒙独立后才有的,而是自清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着这样的划分。
当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政权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后,蒙古再次逃回老家,分裂成了东西两大部分,其中东蒙古也就是后来的鞑靼部族。
经过历史进程的逐渐推进后,鞑靼又分裂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这两个部族之间隔着一片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的荒凉戈壁。
自后金时期开始,漠南蒙古部族就与女真人(也就是满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这两个部族占据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同为游牧民族,和平共享天地草原给予的馈赠,彼此之间通过联姻方式增进情谊。
漠北蒙古四部却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与清政府没什么联系。
在漠南蒙古跟着女真人一起打天下的时候,他们还在优哉游哉地放牧,过自己的日子。
1688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大汗葛尔丹发动叛乱,并发兵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眼见火烧屁股才向清朝求援。
此后清朝历经三任皇帝平定叛乱,漠北蒙古就此归顺大清,向清政府俯首称臣。
虽然漠北和漠南都是蒙古人,但是在大清看来,这俩跟自己的关系到底亲疏有别。
之前跟随着女真打天下的蒙古部族立下了功绩,大清感念他们的恩德,将这些人分入内属蒙古,也就是如今熟知的蒙八旗,属于大清子民,享受贵族待遇。
而此后归顺的漠北蒙古则被分入外藩蒙古,清朝不向这些地方派送官员,部落首领可以封爵称王,拥有高度自治权。
表面上漠北蒙古拥有了自由,但是他们却确实没有享受到好的待遇。
在漠南蒙古那些贵族吃香喝辣的时候,漠北蒙古却要遵循清朝制定的严苛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不限于漠北蒙古不能学汉语,只能从事传统放牧业,没有清朝驻军保护等等。
总结来看,漠北蒙古就是大清长期忽略的“弃子”。
如果长期被忽略那也就算了,毕竟漠北蒙古一直散漫惯了。
然而令漠北蒙古对清政府感到不满的是,这些人居然在临垮台前跑来这里压榨他们。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国库空虚、负债累累的清政府已经无法偿还签订的赔偿款,人民已经被苛捐杂税折磨到民怨四起,这时他们想起了一直被忽视的外藩蒙古。
基于这种情况,清政府决定将外蒙改为行省制,向此地派驻官员大臣。
大清要这里的人民增加苛捐杂税,同时还盯上了这里的煤矿金矿。
虽然清政府没给漠北蒙古喂多少肉,但是此时的他们却要让漠北蒙古“出血”。
这就招致外蒙民怨四起,王公贵族对清朝政府的统治深怀不满,于是便想要起兵反抗。
那么此时落后的外蒙古又怎么会走上独立道路呢?
«——【·背后操控的黑手·】——»
虽然早先的清政府并不看重外蒙,然而早有其他人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
自17世纪开始,崛起的沙俄帝国便翻过了乌拉尔山,向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扩张。
这里此前一直被蒙古人视作是自家的牧场,冷不丁见有沙俄人打过来,便决定跟他们决一死战。
结果这些零散的蒙古部落根本打不过敌人,同时也没有增援,他们便选择了退缩,将土地让了出去。
最终沙俄占领了大片的西伯利亚地区,选择继续向南下扩张。
不过沙俄的野心最终没有实现。
清政府可以选择对此前漠北蒙古丢掉的土地视而不见,毕竟交情也不深,却不会容忍这帮人打进自己的家门。
两军经过激烈交战,最终大清和沙俄两方坐下来签订了条约、划定了国界。
然而这个国界虽然被划定了,但是沙俄一直对外蒙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在清政府忽视外蒙的这段时间里,沙俄没少用阴谋诡计来勾起外蒙脱离清政府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