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老太太拿着个臭烘烘的鸡食碗进了北京文物店,尴尬地咨询价钱,本以为没戏,哪知竟卖了80元,老人立马拿着钱走了。不料经理看到碗里的6个字后,吓得赶紧让人去追老太太。
这天,有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进了北京文物店,怯怯地问:“我有个碗,劳驾您给看看。”说着,从布兜里拿出个大碗来,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店员问:“大妈,这碗咋这么臭?”老太太尴尬地说:“这是俺家喂鸡用的碗,您看看,值钱不?”
店员仔细一瞧,这是个厚重的蓝色大碗,蓝中泛着白花,釉色浓淡均匀,应该是洒蓝釉。碗里有污垢,也有划痕。
店员问:“大妈,这碗咋盛鸡食了?”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早年她到城里给一家单位掏厕所,掏出这么个大碗来。听人说,此处以前是大户人家的后花园,兴许此碗值钱,便拿回了家。
洗干净,挺敦实的,就用它装盐巴,家里人知道后都嫌晦气,让她扔了,她没舍得,便给鸡盛食用了。因为儿子要结婚,家里钱紧,她想起这个碗,赶紧来文物店问问值不值钱。
店员问她要卖多少钱?老太太爽快地说:“碗是茅坑里掏的,多少钱都行,您看着给!”店员略一思索,这个碗应该是清朝的洒蓝釉钵,因碗内有划痕,给了老太太80元。
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每月工资才30元,80元算是一笔横财!老人忙不迭地接过钱,数都没数,欢天喜地地走了。
文物店经理一回来,店员赶紧告诉他,刚刚收了位老太太的清朝古董,就是臭味太大,说着拿去清洗,随即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指着碗底惊愕地说:“经理,快看!”
经理接过碗一看,脸色大变,只见碗底写着“大明宣德年制”6个字,更奇怪的是,别的瓷器的落款都在外面底部,此碗的落款却在碗底内部,实属罕见!
经理出了一头冷汗,赶紧让店员去追老太太,可老人早没影了!
行内的人都知道,大明宣德年间的瓷器因留存于世的少之又少,几乎都成了珍品。那时的文物店属于国营,经理一看少给卖主钱了,这可是欺骗!立马上报,同时请求专家前来鉴定。
结果来了好几位瓷器专家,从器型、材质到工艺一番推敲,拍板了:此碗高11.5厘米,口径25.3厘米,乃大明宣德年间由景德镇官窑烧制的上好瓷器,距今至少600年的历史,而它最珍贵的就是那泛着白花的蓝,叫洒蓝釉。
洒蓝釉是宣德年间首创的品种,传世品罕见,历来赞誉很高,其做工非常复杂。
首先要在器物上施以白釉高温烧制,再用特制的竹管一端蘸上蓝色青釉,工匠从另一端轻吹,使釉色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点,附着在瓷胎表面,再入火经高温焰变而成。
吹釉考验的是匠人的手艺,吹的力道要恰到好处,蓝釉才能分布均匀,才会让白釉看起来如飘飘洒洒的雪花,颇具观赏性。
当时,专家们对其落款在碗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史学家帮忙解开了谜底。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仅10年,重用贤臣,体恤民情,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可百姓们私下里却称他为“蟋蟀皇帝”。
因为朱瞻基贪玩成性,酷爱斗蛐蛐和掷骰子。明朝小史记载:朱瞻基迷恋斗蛐蛐,乃至全国盛行,蛐蛐价随之暴涨。
江南枫桥有位粮长接到命令进贡蛐蛐,竟以自己胯下骏马换到一只上等蛐蛐,总算完成任务。他将蛐蛐装入罐中带回家,妻子得知蛐蛐乃骏马换得,在好奇心地驱使下,偷偷开罐察看,哪知蛐蛐跳出来不见了。
妻子因无法与丈夫交代,上吊而亡。粮长回来见妻子死了,蛐蛐也没了,顿觉生无可恋,随即抹了脖子。朱瞻基斗蛐蛐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他还专门让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特色蛐蛐罐。
而掷骰子也是他的痴爱,为此也曾命工匠们特制一款专门用来玩骰子的瓷器。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研制,终于烧出了这款洒蓝釉碗,落款在碗内,深得皇上欢心。
朱瞻基36岁驾崩,洒蓝釉也因费时费力,材料贵重,成功率低而停烧了。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洒蓝釉才恢复烧制,常见的有雪花蓝和雪花红。这便是大明宣德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尤为珍贵的原因。
北京文物店的这个大碗,被专家命名为景德镇洒蓝釉钵,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中,其价值多少呢?
这么说吧,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此物仅有三件,除了这件,一件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另一件原来由仇炎之老先生收藏,后来以370万港币被人买走。
谁能想到,这个价值不菲的碗竟是位老太太从茅坑里掏出来的,还被当成鸡食碗,好在阴差阳错被送到文物店,终于揭开庐山真面目。
此物见证了宣德年间的历史,更见证了古代工匠们追求卓越的智慧与技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