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台湾美女替爷爷回大陆寻根,谁料找到老家后,发现爷爷已成了独苗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19年6月的一天,广东白云机场的接机队伍,如往常一样人山人海。

可不同的是,这天的接机队伍里有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高举着接机的牌子,上面统一写着“欢迎台湾娜娜”等字样。

半晌时分,由台北飞往广东的航班在白云机场徐徐降落。

片刻后,一个年轻的女孩搀扶着一位稍显苍老的男人,从机舱缓步走了下来。

当他们走到接机大厅,见到那些举着牌子的人时,激动的泪水顿时从女孩和男人的脸颊滑落。

两拨人兴奋地相互拥抱,嘘寒问暖。

这个女孩就是接机牌上写着的“台湾娜娜”,她的原名叫何詠芝,搀扶下一同过来的,是她的伯父何家祥。

他们二人都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

对他们来说,此行的意义非同寻常。用娜娜的话讲,这是“传承延续了几辈人的寻亲归乡之旅”。

直到今天,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娜娜才终于携带着数辈人的愿望,荣归故里。

当记者询问起这之间发生的事情时,娜娜眼含热泪,完整地绘述了一段从爷爷一辈起就开始的漫长归乡路。

一、何灿南被国民党抓捕 被迫前往台湾

娜娜的爷爷叫何灿南,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在何灿南的记忆里,广东老家的气候是一年四季都较为舒适的,没有北方的酷寒,更没有台湾的炎热。

即便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乡的树木植被都四季常青,生机勃勃。

何灿南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何灿文,和一个小11岁的妹妹何巧如。

他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竭尽所能地为这三个孩子提供最好的。

因此,何灿南的童年生活也相对美满,虽不能称为富甲一方,却也过得安闲自得。

可能是因为与弟弟年龄相仿的缘故,何灿南更疼爱自己的妹妹。

妹妹何巧如,打小就听话懂事。

两个哥哥出门干活的时候,她就会静静地在家等着;他们一回来,何巧如就缠着两个哥哥,听他们讲今天所经历的有趣故事。

这样幸福的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时,何灿南30岁,何巧如19岁。

这一年,解放战争已经步入尾声阶段,北方频频传来捷报,让何灿南一家子激动不已。

和普罗大众一样,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他们,对和平的期许早已到达高潮了。

然而,一场巨大的不幸,正在何灿南的周围酝酿。

那一年,国民党已节节败退,解放军一举过江南下,胜利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

眼见大势已去,蒋介石决定跨海出逃到台湾地区。

而何灿南所在的广东地区,正是国民党残部出逃台湾的必经之地。

1949年下半年的一天,何灿南同往常一样出门干活,可刚走到半道上,就看到村口迎面走来了乌泱泱一大群士兵。

他们步伐混乱,人流四处窜动,走像东歪西倒,很明显不是解放军队伍。

何灿南定睛一看,这些士兵身上赫然穿着国民党的军服。

他顿时心觉不安,转身就想逃走,可终是不敌国军的眼疾手快,他们立刻向他追去。

最终,何灿南还是不幸被国民党抓捕了。

被抓后,何灿南被捆绑在队伍的正中间,他看到了身边有许多穿着平民衣服、被五花大绑着的老百姓。

何灿南猜测,他们的境遇应该与自己相仿,于是便询问起了来龙去脉。

从大家口中,何灿南才得知自己被捕的原因:国民党打算出逃台湾,为了扩充军力,在路途上要抓捕大量壮丁,并带到台湾充军。

这让何灿南惶恐不安,他想到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和一对兄妹,心中万分忧虑。

可当前,自己被捕已是定局,并且在这样的情形下,以他的能力也不可能顺利逃走。

于是,何灿南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家人不要受到牵连或迫害。

也许是祈祷起了作用,抓捕何灿南的国民党部临时决定要加紧行程,于是没有去到何家所住的村子,而是从村子边上绕了过去。

于何灿南而言,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可他自己心里也隐约预料到,如果真的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与家人的重逢就注定遥遥无期了。

想到这里,何灿南的内心悲痛不已。

在跟着国民党走了不知道多远的路程后,何灿南逐渐看到了远处一望无际的汪洋。

在国军的催促下,他们这些被抓的壮丁纷纷登上了一艘巨大的轮船。

随着轮船发动机发出了一声巨大的呜鸣后,何灿南所在的船缓缓驶离岸边,朝着彼岸的台湾岛进发。

在船上,国军给他们这些壮丁全都松了绑,然后开始教唆他们参军入伍,为国民党效力。

迫于国军的淫威,包括何灿南在内的壮丁们没有一个人敢起身反抗,大家只能逆来顺受的听从国军的安排。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让何灿南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他根本听不进去国军在说些什么,眼神木讷地盯着大陆的方向,心中充斥着对父母兄妹、对家乡故土的无限眷恋和惋惜。

正如他所猜想,这一别,便真的是永无再见之日了。

二、何灿南出逃无望 无奈定居台湾

这艘船不知道行驶了多久,才终于到了岸边。何灿南等人被要求列队下船,这里便是他们的终点站——台湾。

刚一下船,炎热湿润的海风便扑面而来。

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的氛围,只见岸边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国军士兵,虎视眈眈地看着何灿南一行人。

这也让何灿南知道,想从这里逃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很快,何灿南就被胁迫充军。

起初,他也曾计划过逃回大陆,可是每次计划到如何渡海时,思绪便中断了。

因为当时国民党为了防止人员出逃,在沿海地区配备了大量兵力,戒备森严。

而且船舶的管理条例也很严格,于何灿南而言,完全没有出海的可能。

久而久之,何灿南打消了出逃的念头。事已至此,他也只能认命了。

此后,何灿南便放下执念,在台湾娶了妻子,购房安家,过起了平凡安稳的生活。

虽然何灿南不再绞尽脑汁地思索如何出逃,但并不代表他的思乡之情有任何褪减。

相反,他对故土的眷恋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浓烈。比如他的乡音广东话,即使身在台湾也一直说着,几十年如一日。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自己的后辈在台湾呆久了,而出现数典忘祖的行为,何灿南将家乡的“辈分制”沿用到了这里。

他自己是“灿”字辈,按老家的算法,下一辈应该用的是“家”字辈。于是,当大儿子出生后,他便亲自取名:何家祥。

何家祥出生后,何灿南就开始对他灌输老家、故土的概念。

一有时间机会,何灿南就会在饭桌上讲述自己的老家——广东高要,描绘那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何灿南经常对妻子和孩子讲:

“我老家的家里有爹娘,还有弟弟妹妹。小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弟弟妹妹去村里的河边玩,我们在河边烧火,下水抓鱼,夏天水浅,我们还会在河里游泳。”

每每提到这些,何灿南的眼眶就会开始泛红。但对年幼的何家祥而言,他并不理解父亲的思乡心切。

有一天,正读初中的何家祥又听父亲讲起了家乡亲人,他反问道:

“既然爸爸这么想家里人,为什么不回去一趟?或者给家里的叔叔姑姑写封信也可以呀?”

这句话让何灿南哑口无言。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和家中音信全无,家里人可能连自己在哪里、是失踪了还是死了都不得而知。

是啊,他又何尝不想回去,何尝不想与家里人保持书信来往呢?

然而,当时形势如此严峻,哪里会有机会呢?

只能默默地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可这所谓的“合适时机”,眼下又是那么遥遥无期。

就在何灿南对归乡一筹莫展之际,却突然迎来了一线转机!

三、与妹妹取得联系 却又抱憾而终

1979年的元旦,一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撰写的、名为《告台湾同胞书》的文章,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

文中提到了大陆亲人对台湾同胞的思念,并建议两岸通商通信。

不仅如此,随着文章的发表,对金门的炮击也戛然而止。

用词之斟酌,用情之深切,用意之真诚,引起了海峡两岸同胞们的强烈共鸣。

这一篇文章在台湾地区所引发的强烈的社会舆论,使得国民党有了开放口岸的初步动向。

看到这一篇文章,何灿南也潸然泪下。

他深切的感受到了故土的召唤,也意识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合适时机”,正在逐步逼近。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旬,海峡两岸的通信已开始恢复。

得知消息的何灿南,急切地想要与家人取得联系。但无奈当时只是初步放开,像他这样的底层人员很难有机会送信出去。

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下,何灿南结识了当地的一位著名人士冯先生。

这位冯先生是香港地区的生意人,在通讯处有自己的人脉,他承诺可以帮助何灿南将信件送出去。

这让何灿南激动不已。他很快写好了一封信,并将它交给了冯先生。

这封信是寄往广东老家的,收信人是妹妹何巧如。

信中他这样写道:

“巧如,我是大哥何灿南。我现在在台湾,生活得很好,不知道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我时刻想念着你们,盼着和你们重逢的那一天。收到后请回信。”

信件送出后,何灿南怀着忐忑的心情度日,他寝食难安,等待着回信。

可过了很多天后,何灿南一直没有收到回信。他心如死灰,觉得可能与家人彻底失联了。

可就在第二天,奇迹发生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件赫然出现在了信箱里,来信人清清楚楚地写着:“妹,何巧如”。

何灿南喜出望外,此时是他人生几十载里最开心的时刻了。他来不及等待,立刻拆开信来读。

回信里写道:

“自大哥离开家以后,我们一直挂念你。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改革开放让生活越来越好了。我还在广东老家,如果你可以回来,一定能找到我。”

还没等将信的内容读完,何灿南已经泪流满面了。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告诉了孩子们,告诉了周围的邻居朋友们。

从这一天起,何灿南便开始期盼着回乡,期盼着能够和家人再见上一面,诉说这些年的苦难,聆听家乡这些年的变化。

对已经近70岁高龄的何灿南而言,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愿望了。

然而,事与愿违,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1989年的5月20号,何灿南突发脑溢血,在台湾高雄去世,享年70岁。

一直到去世之日,何灿南也没能得到去大陆寻亲的机会,最终只能抱憾而终。

临终前,他将自己的祈愿告诉儿子何家祥:

“如果我死了,你们也要和大陆的亲人保持联系,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这些后辈们,是可以回到大陆见到他们的。”

四、后辈继承遗志 终得返乡

何灿南去世后,何家祥接过了父亲寻亲归乡的“接力棒”。

寻亲、归乡,是父亲的遗志,对于此事,何家祥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

他第一时间联系冯先生,并来到通讯处,给自己的姑姑何巧如寄去了一封家书。

告知了父亲逝世的悲痛消息,并表示以后将由自己代替父亲,与家乡亲人保持书信来往。

1989年尾,何家祥收到了来自何巧如的回信,海峡两岸的何家人再次恢复了书信往来。

也正是这段时间里,何灿南的孙辈又有了新的一员,他的三儿子何家文喜得女儿。

何灿南的孙辈沿用的是“詠”字辈,于是何家祥亲自为这个小侄女取名:何詠芝。而何詠芝的小名就是娜娜。

娜娜的出生,让何家在悲戚之余,添上了一些喜色,这表示何灿南的归乡遗愿,有了一位孙辈的继承者。

正因此,何家祥对娜娜寄予了厚望。在娜娜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父辈人讲述爷爷的过往经历。

年幼的她虽听不懂具体的含义,但却能一字一句都记住,再葫芦画瓢般地复述出来。

在这期间,何家祥与远在大陆的何巧如始终保持着联系。直到1992年的一天,那位经常帮助何家传递书信的冯先生意外离世了。

冯先生的离开,导致何家祥一时间无法送信到大陆,也不能收到大陆的来信。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何家祥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决定再重新找一位可以充当桥梁的联络人。

但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单是愿意帮助自己与大陆通信的人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更别说还要像冯先生那样,在通讯处有坚实的人脉关系了。

就这样,为了寻找合适的中间人,何家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身处大陆的何巧如每天都等待着那封来自台湾的家书。

她也尝试过沿着当年大哥提供的地址寄信过去,可结果都是信件辗转多日后,被告知无法送出,最终石沉大海了。

最后,何巧如觉得与台湾亲人取得联系已经是水中捉月了,迫于生活原因,她也搬离了老家的房子。

当何家祥找到了合适的中间人,再次将信件送过去时,又收到了查无此地的通知。

这样一来二去,海峡两岸的何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何家祥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生前最后的期望,为此悲痛欲绝。

多年后,娜娜也长大成人。

在初中期间登记个人入学信息时,她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祖籍一栏中,默认填写的是“广东省”。

她将这一发现好奇地告诉了家人。然后,从父辈的口中,她得知了那段家人寻亲归乡的过往。

这段经历深深打动了她,也让她开始萌生“帮助爷爷实现归乡愿望”的想法。

后来,海峡两岸旅游业互通已完善,娜娜也得以多次前往大陆进行观光旅游,同时也调查寻亲线索,可始终一无所获。

2018年左右,娜娜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80后台湾女孩替爷爷大陆寻亲”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很快,娜娜接到了一通来自广东警方的电话。

警方表示:所有找到的名为“何巧如”的人,都不符合娜娜所提供的信息。

但是有一个叫“何巧儿”的却完全吻合。

这让娜娜激动不已,通过警方提供的信息,她联系到了“何巧儿”的儿子巫悦华。

两方经过仔细比对后,终于确定了“何巧儿”正是娜娜一家寻找多年的何巧如!

2019年6月,娜娜带着伯父何家祥动身前往广东,重踏寻亲之路,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当海峡两岸的何家人终于坐在一起时,每个人都心潮澎湃,这是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交流娜娜得知,爷爷的弟弟何灿文早已离世,并且没有留下后代,妹妹何巧如也于2007年不幸逝世。

虽然有诸多悲事和不幸,但斗转星移多年后,这一家子人能够重新坐在一起,已然是妥善完成了祖辈的遗愿。

娜娜倍感欣慰,爷爷的在天之灵也终于得以安息了!

结尾:

何家人的团聚,无疑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幸事,但如何灿南一样被迫到台湾生活、无法归乡的同胞却不计其数。

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像何家人这样幸运,自始至终都无法与家人联系和团聚,最终抱憾而终。

作为后辈的我们,不应该再让遗憾延续。

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台湾终将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同胞也能够重踏故乡的热土,寻回游离了七十余载的血脉亲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学璀璨
国学璀璨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63文章数 58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