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小的药片,致使上万名儿童四肢缺损、生不如死,而造成一切惨案的元凶,却是曾经风光无限的药物——沙利度胺。它被用来缓解孕妇的晨吐,却最终最终导致史上最大药害事件——海豹儿事件。
如此危险的药物为何盛行?海豹儿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是一种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1957年,德国格兰泰集团首次推出沙利度胺,并宣称沙利度胺没有任何副作用,喊出了“孕妇理想选择”的广告语。
我们知道,孕妇在怀孕早期容易出现恶心和呕吐反应,频繁恶心呕吐不仅影响孕妇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沙利度胺的出现,在当时可谓是孕妇的福音,于是沙利度胺上市不到一年,就已经风靡全球。
然而没有人知道,一场史上最大药害事件正在悄悄酝酿。
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却是畸形,这原本是个例。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却变成了普遍现象,畸形儿的出生率越来越高,四肢畸形、腭裂、盲聋,甚至是内脏畸形,这些肉体残缺不全的孩子,被统称为“海豹儿”。
随着海豹儿病例的报道不断增加,沙利度胺引起了医生的注意。1961年12月,澳大利亚的一个医生发现,原本十分罕见的海豹儿现象,在近年来频频发生,而且这些畸形儿的母亲,无一例外都曾服用过沙利度胺。与此同时,欧洲的医生也发现,海豹儿的数量增长,和沙利度胺的销量成正比。
随后,医学界便对沙利度胺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沙利度胺有2种异构体,其中的一种异构体具有镇静作用,而另外一种则会降解细胞中的SLLA4蛋白质,这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孕妇服用沙利度胺后,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晨吐,但与此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致畸性,出生的婴儿都呈现缺肢体不全的症状。这个发现引起了众怒,沙利度胺及背后的格兰泰集团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既然沙利度胺如此危险,又是如何被批准上市的?之前没有做过临床试验吗?
不管是疫苗还是其他药物,现代医疗产品在批准用于人类使用前,都会经过包括动物和临床等药物试验,但这种测试在上个世纪并未发生。沙利度胺就是在这期间,用动物实验通过了上市审核这一关。
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孕妇只有在妊娠期的第四周或第八周服用该药物时,才会导致先天缺陷可能性的上升,在第35-37天内服用沙利度胺,会导致胎儿耳朵畸形或听力缺失;在第39-41天内服用,会导致胎儿上肢缺失;在第43-44天内服用,会导致胎儿三指畸形;在第46-48天内服用,会导致胎儿拇指畸形。
1961年,格兰泰集团迅速回收了市面上的所有产品,沙利度胺被禁止售卖,但发生的事情依旧无法挽回,世界上还是出现了1万多名海豹儿,格兰泰集团可以进行赔偿,但谁来为这1万多名孩子的余生买单?
不过,沙利度胺的故事并未结束。尽管它的过去备受争议,如今的沙利度胺却重获新生,变成了一款癌症用药,主要用于治疗麻风病和多发性骨髓瘤。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发现沙利度胺还有阻碍血管新生icon的功效,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沙利度胺事件的发生,也拉开了不对称催化的帷幕。什么是不对称催化?这要从手性分子说起,分子在不断构建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分子。两个分子就像左右手一样,有着相同的模样,但不能重叠,而且会在我们的身体里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部分的药物都是手性分子,沙利度胺也是,所以沙利度胺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影响结果。化学家通常只会用到一个镜像分子,特别是在医药生产中,但这个方法很难,而不对称催化正好可以做到。
所谓不对称催化,就是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来实现不对称合成的反应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医药领域,在工业化学领域也有所发展。2021年,两位科学家因对不对称催化的研究共享,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历经一系列的风波之后,沙利度胺有了新的使命,但这场药害事件依旧时刻警醒我们,只有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更加谨慎规范,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类似事件的出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