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刚刚过去,假期里小爱又挖到了一部超优质宝藏的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
纪录片的主角,一个是地处我国河西走廊的“沙州”敦煌;另一个是远在意大利北部的“水城”威尼斯。一东一西,一沙一海,两座遥遥相望的城市,千年来却有着很多颇为一致的跨时空共振。
比如中意都是保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1987年,敦煌的莫高窟、威尼斯及潟(xi四声)湖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目前全球少有的符合全部6项认定标准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纪录片首次以历史、地理和人类学视角观察和呈现了敦煌和威尼斯,这两座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城市。
《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在去年12月底悄然上线,只有4集,每集50分钟左右,不长不短,正好适合寒假或者周末和娃一起长知识!
-起于沙,始于海-
13世纪,一位叫马可·波罗的旅行家从威尼斯出发,长途跋涉,越海穿沙,来到了我国西部的丝绸之路,他在游记中记下一个叫做“沙洲”的地方,那便是敦煌。
这次到访,或许是敦煌和威尼斯在历史中的第一次正面相遇,但在丝绸之路的连接下,两座城市早已有着许多跨时空的传奇交汇: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大量出现的莲花纹样,也出现在了圣马可大教堂圣母华丽的衣间;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既勾画出了敦煌壁画中最深邃的天空,也是提香笔下最纯净的蓝。
两个相距数千公里,仿佛毫无联系的城市,因为贸易而有了独特的精神连接。
敦煌和威尼斯,在流动的沙与海中,一个沙中逐水而居,一个水中故土为城。
敦煌南枕祁连、西接西域,鸣沙为环,发源于祁连山的一众河流,滋养出星星点点的湖泽绿洲。
因地处要塞,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敦煌郡,至今仍能看到沿汉长城而设的烽燧(外敌入侵时的预警系统)。
而此时,地中海沿岸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芜滩涂。直到公元810年,意大利东北部海岸的潟湖沼泽地迎来了一批衰败罗马帝国的难民。
这些来自大陆的难民,逐渐聚集起来,为了躲避大陆战乱,他们在海水中打下一根根坚实的木桩,开始建立自己的海上家园:威尼斯。
无独有偶,敦煌刚刚建郡之时,由于风沙环境恶劣,只有部分屯田的士兵、犯人和流民居住,后来由于中原战火四起,民众为了躲避战火威胁,不同族裔,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逐渐聚集到敦煌。
远离故土的他们,以修建石窟的方式,寄托着自己的信仰和情愫,河川草木、万物生灵、生活家园,以及供养人自己的模样纷纷出现在大小窟壁之中。
通过对比各朝代洞窟中神佛的外貌特点,以及供养人画像的服饰打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敦煌人,和最初的威尼斯人一样,都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民族。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莫高窟也随之兴盛,洞窟数量达到了千余个。
这些形态各异的洞窟,仿佛一个个时间胶囊,记录着敦煌这座古城命运的起落。
敦煌和威尼斯,两处绝境逢生的城市,都起源于荒芜,成长于战乱,最终在人类的精巧的创造力之下走向繁荣。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和娃不禁心生感叹,原来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觉得既神奇,又浪漫,没想到这个城市的由来如此坎坷,而且它的布局之巧妙,也让我和娃大开眼界!
为了填海造陆,威尼斯人进口了大量的木材,把它们密集地钉入海底,然后在上面铺上耐腐蚀的岩石。
整座威尼斯城下,木桩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根,它们仿佛一片向下生长的森林,托起海面上这座石头之城。
为了不让城内河道中的河水变质,威尼斯人打造了反“S”形的大运河,以及多如毛细血管的支流,每当潮汐之时,就是潟湖“吞吐、呼吸”的时刻,新鲜的海水会把陈旧的海水“推”出运河,所有支流中的海水也会被冲刷换新。
在人类智慧的打造下,这片临时避难所,成为了威尼斯人永久的居住地。
-千年古城的困局-
历史上商贸繁华的威尼斯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逐渐褪去光环;而敦煌也因为战乱及新航道的出现被默默遗忘,消逝在自然的风沙里,只留下莫高窟这颗遗珠。
如今,这两处古老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环境和自然的巨大冲击:
承托着威尼斯所有地上建筑的千万根木桩,每年都在逐渐下陷;持续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岸线逐年上升。
为了应对来自海洋的威胁,威尼斯曾修建辽阔的海墙。
然而这道墙没有能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海,1966年,威尼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风雨,海水一度上涨到1.94米,淹没了整个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在这次巨大的冲击中,威尼斯大量的文物和档案遭到破坏。
作为千年的文明结晶,威尼斯不可能搬迁,也无法重建。为了保护它,人类必须与自然角力。2003年,威尼斯又启动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摩西工程。
目前,工程历时17年,已经在2020年完工,但摩西工程最终能否成功,还要在未来接受时间的检验。
而敦煌与威尼斯的困境恰恰相反,这座千年沙城最缺的就是水。
鸣沙山下的月牙泉,从公元3世纪,就是旅游胜地,月牙泉的水位,与敦煌的母亲河“党河”,及敦煌的地下水水位同步升降,也就是说绿洲的消涨,都在这一湾清泉里。
然而,近几十年来,月牙泉的水位一直在逐渐降低,如果月牙泉干涸,敦煌将变成荒漠。
在风沙的打磨下,莫高窟这颗敦煌遗珠,也渐渐失去了光泽。
中国科学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表示:沙漠对它的危害,一共有3种:风蚀、积沙和粉尘的危害。
为了防止风沙危害,治沙人员在莫高窟窟顶戈壁,竖立起数千米的阻沙栅栏带、100多万平方米的草方格沙障,阻断流沙;还种植了阻拦风速的立体防护林,多种治沙防线并举,为的就是让这些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能够保存的更完整、更长久一些。
-穿越沙与海的盛大相逢-
为了还原这两座千年文明古城的风貌,细致地展现两者之间跨文化的比较。主创团队用了6年时间对纪录片做了全面的打磨。
他们在敦煌、威尼斯两地的数十个文明遗址和各种自然地貌之间穿梭探寻;在上万份多语言历史资料、数十家博物馆、展馆中,还原着两种文明、两座城市曾经的样貌。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采访了40余位专业人士,包含故宫博物院院长、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等大众熟知的中国学者,还有大量的外国专家、教授。
可以说,这次穿越沙与海的拍摄,就是一次文化的盛大相逢。正如导演汪喆所说:和历史上无数次走过这条道路的人们一样,旅途中,我们遇见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故事。
旅途中许许多多的见闻、采访,正是在带我们一片片还原历史的巨大拼图,让我们看见、理解两座城市的文化与包容、璀璨与现状。
让小爱感到意外又惊喜的是,这部严谨有料的纪录片中,还制作了不少帮助娃理解内容的动画短片,听着解说看动画,好多建筑、历史,文物知识一下就理解了!
6年的精心打磨制作,让这部悄悄上线的纪录片收获了不少好评:
看了这部纪录片,小爱不禁想起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墙面上的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所以,小爱认为,不论你是否去过敦煌、威尼斯,这部记录了人类东西文明和历史的纪录片都值得观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