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涌现出了很多乌军征兵办公室四处强抓壮丁的视频。
有人仅仅是去买个菜,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被摁住发了一张征兵传票。
外卖小哥送去餐,也被顺便发了征兵传票。不过,看视频,小哥好像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表现出很懵圈或愤怒的情绪,还淡定地完成了外卖交接工作。
更有冲进老百姓家里直接去抓人的。
比如下图这个看起来一把年纪的大叔(当然也可能是秃头和发胖显得年纪大),正在被架起强行拖走,小朋友拽着老爹(也有说是爷爷)的衣襟不放,还被两个征兵军人一把推开,粗暴地甩到了墙角。
另外,双手截肢的,双目失明的残疾老汉,竟然也收到了乌军的征兵传票。
视频中,盲人男子亲自展示了这份征兵传票,上面写着命令出生于1988年的弗拉基米尔于2023年1月31日前往日托米尔地区征兵办报到。
还有基辅州布罗伐利市政府的官员们,当会开到一半的时候,他们接到了来自基辅乌军征兵办公室的电话。
随后,乌克兰征兵官进入市政府会议厅,要求别再天天开会闲扯了,男人们都赶紧去征兵办报到。
现场,所有在现场的男性市政府官员,包括布罗伐利市市长和议长等公务员,都拿到了自己的征兵传票。
议会开会现场,市长伊戈尔·萨波日科很顺从的在征兵传票上签了字
看了上面这些活生生的新闻,你是不是感觉,乌克兰正在上映东斯拉夫版的《石壕吏》,甚至还不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的境遇——当年国民党在一些地区还执行独子不抓壮丁政策呢。
然而,再看那些目前正身处乌克兰的中国博主们的视频,你又会发现,大街上的男人还是挺多的,甚至有时候比女性还多。因为早在开战前,司机总统做第一轮国防动员的时候,就已经禁止18-60周岁的男性出境了。所以那些没钱没关系的男人们只得留了下来,跑出去的难民中女性和儿童居多。
比如,下图是2023年2月2号基辅一商场内的画面,卖货的和逛街的,都不乏青壮年男人。
此外,还有1月份的央视报道,基辅市为了应对断水断电造成的民生困难,开设了多个公共取暖中心,市民们在取暖中心排着长队等待给手机充电的场面。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围桌坐着的都是女性,但后面一堆一堆的,老汉们也不少。
另外,我还咨询了几个写内参的大佬,他们也觉得,最近国内有关乌克兰抓壮丁的报道,一些似乎有断章取义之嫌,显得夸张了。
乌克兰兵员的确非常吃紧,毕竟才4300万人口,很多有钱有势的男人还“润”到国外去了,战争打了快一年,缺人是必然的。
欧洲大街上身披国旗躺倒表示“抗议”的乌克兰难民,其中也不乏一些壮汉
像前阵子俄乌的互相交换的战俘,乌军这边的女性军人占了很大比例。
但即便如此,直接上街抓人当兵的情形,还是有些夸张了。
咱们看到大部分都是“抓壮丁”的视频,基本均为剪辑后的镜头拼接在一起,配上字幕的形式,很少有一镜到底没有加工过的“长镜头”。
这种缺少完整的前因后果,断章取义的视频,说服意义不算很大。
另外,还可以换个角度看。
在2015年的乌克兰军改后,乌军不断搞“北约化”,摒弃了之前延续的苏军大兵团模式,将权力下放到基层,再依靠作战数据链的整合到高层指挥中心,更注重小股运动战和信息化能力、战争感知能力。
在终极大boss——北约的那套情报和武器支援下,乌军的信息化水平是明显高于俄军的。而且,乌军的精锐部队还会定期的轮训,接受北约的战术战法指导。
也就是说,只要乌克兰还能源源不断地拿到外界支援,无论换成谁,彻底打服了它,都不容易。
在英国接受训练的乌克兰军队
所以,在信息化水平不对等的情形下,人多的一方不一定就能占有绝对优势,更注重的是军事人员的专业程度和经验值。
这些直接从大街上“抓壮丁”拉来的菜鸟,他们进不了技术型岗位,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还更容易产生伤亡,从而再给国内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其实也并不划算。
而俄军其实也很清楚,曾经的那种一声令下,万众高呼乌拉,用茫茫人海来扭转战局的情形,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无奈信息化水平很拉垮,只能用人来填线。
所以,俄罗斯这边,也是相当不容易,以一国之力死扛整个西方国家。虽然俄罗斯的人口是乌克兰的3倍多,但搁不住它地盘太大——占了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所以,多数兵力,还得用来守家,不能全拉到西线上去打。
更何况,俄罗斯跟咱们不一样,即便它地大物博,有的是资源,但仍旧有很多东西不能自产。在轮番的制裁下,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整,以至于工人甚至要加班加点才能保障供应。
此外,如果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大规模强制征召年轻人(莫斯科人占全俄总人口的8.3%,圣彼得堡占3.4%),俄政府的统治基础,将有可能会出现动摇。
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抓壮丁”的难度,不比乌克兰小;但网上有关俄军“抓壮丁”的视频,还是相对较少的。
当然,那些必须进行死战的瓦格纳“囚犯兵”,也算是及时的缓解了俄军兵源压力。
瓦格纳老板亲自去俄联邦各地的监狱招募
另外,需要解释的是,征兵专票≠入伍通知书。
收到征兵传票后,需要干的事情是,按规定前往所在地的征兵办公室报到,进行体检和相关登记审查。具体要不要拉你去前线,还是另说的。
比如,那个上街买菜的、外卖小哥等等,拿了传票后就放行了,并没有被直接抓住塞到军队里。
所以,收到征兵传票的人,不见得都要去当兵。
这是拿到传票后来登记的乌克兰老汉
而视频中那个被强行从家里拉走的老汉们,按照上面的规矩推断,应该是在规定时间内没报到,或者报到后没有按要求入伍的人。
当然,这也不排除,对于这场战争,很多乌克兰人的战斗激情并不高。
毕竟,两族同宗同源,乌克兰独立建国才30来年的光景,而他们俩在一起过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更何况,当年还是俄罗斯人帮忙赶走的波兰人和鞑靼人(依附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汗国)。
16世纪初的东欧版图
比如,当1572年伊凡四世(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位沙皇)的军队击败鞑靼人,开进巴赫穆特地区的时候(这正是前段时间俄乌战场上最血腥的前线),乌克兰人曾经箪食壶浆地夹道“喜迎王师”,举着东正教圣像,高呼沙皇万岁,甚至喜极而泣地跪倒在了地上。
鞑靼人跪降沙俄军队
如今的敖德萨、尼古拉耶夫、马里乌波尔、克里米亚,那都是德国血统的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通过俄军和土耳其的数次血腥交战夺来的。
所以,这些黑海-亚速海沿岸的乌克兰城市,又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送给东斯拉夫人的礼物”。
《叶卡捷琳娜大帝》中的女皇和波将金,赫尔松的创建者就是18世纪沙俄名将,兼女皇最信任的伴侣,波将金将军
可以说,在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之前,这片土地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几乎没有什么作为独立国家的经历,乌克兰人不是被波兰-立陶宛人统治,就是被划入沙俄/苏联版图的一部分。
而且,即便是苏联解体后,在2014年乌克兰退出独联体之前,一定程度上,双方仍旧在商贸,旅游,定居,游学,交通等方面,仍旧参照国内事务办理。两边往来很密切,亲戚朋友分布两国的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俄剧《切尔诺贝利-禁区》第一季中,几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就能开着一辆老掉牙的伏尔加牌汽车轻松进入乌克兰,不用走什么签证手续,随身带着护照就行了。在乌克兰境内也是畅通无阻,当地居民大多都没把他们当作外国人。
《切尔诺贝利-禁区》中的四个主角
早些的2013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新年联欢晚会(蓝光之夜)上,如今的泽连斯基总统,还担任过主持人,又唱又跳,表演的非常卖力。具体视频网上很多大家感兴趣可以搜搜。
所以,对待俄罗斯人,一些乌克兰人的风格,比较务实。
比如赫尔松地区,就很说明问题。
3月份俄军来的时候,俄军在此地也没遇到什么剧烈的抵抗,市民们沿街夹道“喜迎王师”。
特别是在俄军开设的生活物资发放点,全天都被赫尔松居民围了个水泄不通,俄罗斯三色国旗下,一副“军民鱼水情”的场面。
5月的时候,赫尔松居民排队来买“便宜又大碗”的俄罗斯手机卡。
11月份,乌军也顺利地开进了赫尔松市,基本没花费一枪一炮。
乌军经过之处,赫尔松居民高举着国旗,激动地夹道“喜迎王师”。
当然,俄军撤离第聂伯河右岸的时候,赫尔松城内的大量亲俄民众,早就分批撤到后方去了。但无论怎么说,似乎也不得不承认,赫尔松人,好“务实”,一年之内,先后“欢迎”了两回。
而这番情形,还真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些情节了:
一个世纪前,苏俄内战的时候,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己老家——乌克兰沃伦州奥斯特罗格县,曾经有过生动地描述。
奥斯特洛夫斯基属于西乌克兰人,他的老家沃伦州,现在是乌克兰新纳粹势力非常活跃的地区
在那段岁月中,原沙俄境内的各方势力打来打去。
为了“保平安”,当地居民家里就备着各种旗帜和画像,哪边打过来了,就根据“最新局势”挂什么旗帜什么画像。
后来,有人发现各方都不反感长期旅居圣彼得堡的乌克兰诗人舍普琴科,于是就在家里挂他的像,再进行随时观察——红军来了挂红旗,白军来了挂红黑旗帜。
结果,有人稀里糊涂挂错了,彼得留拉的白匪士兵上去就是一枪托。
苏俄内战时的彼得留拉部队
那么,放到现在,很多乌克兰人也不傻,他们拎得清楚,一旦被拉了壮丁,究竟是在为自由和祖国而战,还是为寡头而战,或者是在为北约的“洋大爷”而战。
因此,他们被拉走时,往往显得的非常抗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