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留美时期,胡适对记者说:毛主席的水平考不上北大,我也没教过他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5月,史学家陈垣,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并公开登载在《人民日报》上。

信中介绍了中共胜利后的中国,是自由而民主的,并希望胡适改变对中共的成见,回到真正的新社会。

此前,中共也曾用尽各种办法挽留胡适,但胡适自认北大校长是国民党任命他的,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

他不但对中共的挽留嗤之以鼻,还在后来的演讲中,完全否认和毛主席的关系,否认毛主席的才华,说毛主席考不上北大,引起了众多知情人的不满。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为何最终走向了人民的背立面?他和毛主席又有哪些故事呢?

思想的启蒙老师

1936年,在斯诺的采访稿中,毛主席曾亲口承认,他在学习的时候,最崇拜的就是《新青年》,尤其是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

而在长沙读书的时候,关于毛主席新思想的启蒙,来自于康有为和梁启超,但在到了北京之后,胡适和陈独秀,便将他二人取而代之了。

胡适比毛主席年长两岁,在毛主席仍然求知若渴的时候,胡适已经完成了留学美国的过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教授。

作为年轻的教授,刚从国外回来,又教中国哲学史,一开始,学生们也是不服的,都想给胡适一个下马威。

那个时代,能好好上学的,尤其是能考入北大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因为时代的原因,北大的教授们也分为新旧两派。

旧派代表黄侃等人每次上课,都要把讽刺胡适当成开场白。

尊崇旧学的学生们,就用胡适曾经考零分,来否定胡适的才华。这时候,在学生们声名鹊起的傅斯年,替大家做出了决定。

傅斯年深受儒家文学的熏陶,除了家门深厚的儒学积淀外,他在北大也是一个让教授们头疼的人物,最不喜欢拘泥于课堂,而是喜欢博览群书,再指出教授们的错误。

因此,在学生们看来,傅斯年不畏权威,同时又博学多才,做出的判断肯定不会错。

傅斯年确实也没有信口雌黄,在认真听了胡适的课后,对同学们说:这人读书不多,但路子正确,你们还是别闹他了。

傅斯年

傅斯年认可胡适的才华,成为胡适最著名的学生之一;而另一个胡适不想承认的著名学生,就是毛主席。

胡适1917年到北大,毛泽东1918年,追随恩师杨昌济的脚步,也到了北大,不过并不是北大的学生,而是当上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

这份工作,除了可以让初到北京的毛主席,足够生活以外,还可以让他借工作之机,自由借阅藏书。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身份,他也能在北大里自由地听课,由此结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傅斯年等人。

胡适

毛主席能和傅斯年结识,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课堂上的刺头,不懂就要问,不认可老师讲的,就当场提出质疑。

而胡适作为新派教授,讲中国哲学,本身就是非常容易碰撞出火花的课堂,因此毛泽东逐渐成为胡适课堂的常客,胡适也留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后来,在杨昌济老先生的引荐下,毛主席终于得以和胡适私下交流,讨论的内容,也是关于新文化、新思潮的问题。

当时,中国很大一部分有志之士,都认为,应该积极出国,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再回国来拯救落后的中国,毛主席也曾有这样的想法。

只不过,在询问过胡适之后,毛主席最终没有出国。

当时中国已经有各种思潮、各种主义了,胡适就曾经在《每周评论》上,公开批评这种去国外进修的情况,认为学子们,应该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只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

毛主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认识到外国的理论兴许救不了中国的问题,不然为什么中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留学生,却依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徘徊呢?

而且,毛主席认为,真正的一心向学,不在于一定要去什么地方,“出洋”并不是学到真知灼见的唯一出路,就在北大的图书馆看译本,也许比自己去异国看原著,学得更快。

新民学会的成员要去留学,毛泽东是不反对的;但他在拿到了留法的名额之后,却刚好遇到陈独秀被捕、五四运动的爆发等。

因此他认为,自己有必要留下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让前辈的牺牲付诸流水,同时,他也要留下来,检验自己的“多实践大于研究思想”的论断,是不是正确的。

就这样,毛主席放弃了留学,选择留下来,重点研究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最后,他甚至都没有留在北京,而是回了湖南,希望从家乡开始改变。

临行前,毛主席再一次见了胡适,表明自己这次回湖南的意图,希望胡适能够支持湖南的新思潮运动,尤其是湖南的学生运动。

胡适本来并不想谈政治,但对于学生运动,他还是表示支持的。随后,毛主席在湖南建立的“工读互助团”,也请教了胡适的意见,胡适还将这个组织命名为“自修大学”。

毛主席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投稿,于是写稿都由毛泽东一人包办,只是用了不同的笔名,连校对、刊印,都是一个人完成。

而胡适也履行了他的承诺,在关注到《湘江评论》出刊之后,专门写文章推荐,言语中极力表示赞赏,认为其充满反叛精神。

尤其是其中,毛主席写的《民众的大联合》,被胡适认为眼光远大,议论痛快,并相继被《新青年》《时事新报》等转载,这对当时的毛主席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只是,在这之后的发展道路上,毛主席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奔走呼告就能解决的,必须要建立人民的武装力量。

而胡适从未有过从政经历,他只是从学术的角度,反对空谈,也反对暴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胡适开始和中共越走越远。

胡适终其一生都希望,通过人们思想的转变,合理并顺其自然地,完成制度更替,换成新旧社会的转变。

然而,血的经验告诉革命者,这条自欺欺人的“和平演变”之路,是行不通的。

只不过,对于推翻军阀的统治,对于国民党的专权等方面,胡适还是和共产党站在一起的。然而在蒋介石任命胡适成为北大校长之后,胡适的内心逐渐发生了转变。

而胡适等人的支持,很显然就是蒋介石想要对外界塑造的形象。在胡适看来,蔡元培、吴敬恒等人都能支持的政府,必然是正统的,只不过有些小问题。而和国民党对着干的中国共产党,则是置人民于不顾,是造成国家动乱的原因之一。

于是,在胡适的一些文章中,也就出现了“清共”“剿共”等字眼。

他认为,国民党对中共的血腥镇压,不过是一个合法的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必要手段。

这也罢了,他反对暴力的思想,竟然促使他接受了日本在满洲的自治,认为这是中国人如今无能为力时,能采取的最好办法;而斗争只会导致不自量力的牺牲。

学生反对日本侵华的罢课等举动,则被他认为是,被有心之人利用,荒废学业,徒生事端,是不明智的行为。

只有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在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下,胡适对中共的态度才有所缓和,开始赞成武力反抗侵略,并担任驻美大使,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只是,胡适并没有完全亲临抗战一线,同时也是完全的学术派,因此他对于国内革命的实质,认识还是非常局限的。

国民党的说客

抗日战争即将迎来曙光之际,胡适就作为国民政府的先头兵,率先向中共喊话,希望中共解除武装,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安心地作为国家的第二大党。

共产党珍惜胡适在最初对中国革命的付出,派出董必武,对胡适晓之以理,希望能够打动胡适,从而让他放弃支持国民党。

此时,国民党也没闲着,派出傅斯年等人,到延安当说客,试图给毛主席等人增加压力。毛主席刚好也趁此机会,通过傅斯年,给胡适带去口信,希望胡适,以及美国,都能支持共产党。

但胡适并不为之心动,反而在重庆谈判时,给毛主席发电报,再次让毛泽东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再三劝中共,以国家的未来为重。

1948年,蒋介石已经在准备自己的后路了,共产党仍然没有放弃争取胡适,通过胡适的学生,同时也是地下党员的清华大学教授吴晗,再一次劝说胡适。

毛主席甚至许诺,只要胡适不走,不仅不会计较他之前的认识不足,还让他担任北京图书馆的馆长。但此时,胡适已经认定国共两党无法共事,他并没有相信吴晗的话。

我党当时还没有全国发行的报纸,但却通过解放区的广播,专门给胡适留了一段话,希望他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跟着蒋介石跑了。

同样的,胡适一直也是蒋介石笼络的对象;他早已做好去台湾的准备,因此在偷运黄金白银的同时,也要抢人才到自己的阵营中。

胡适的57岁生日,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给他过的;胡适因为离开北大而郁郁寡欢,但仍不忘为蒋介石草拟赴台名单,其中全是有所成就的大知识分子。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胡适将夫人送去了台湾,自己去了美国。和胡适的选择相反,同样是蒋介石想要拉拢的人才,陈垣作为胡适的好朋友,毅然留在了祖国。

并在1949年的4月,给胡适写了一封公开信,作为好朋友,陈垣不愿看到胡适被人蒙蔽,从而漂泊他乡,失去看清事实的机会。

但胡适看到陈垣的信,还是不愿意面对,他为自己想了一个完美的借口,陈垣可能真的给他写信了,但“美化”中共的部分,一定是中共自己加上的。因此胡适连老朋友的信,也置之不理。

不仅如此,他因为自己脑补的中共作假、利用陈垣的名义哄骗他的事情,心中更加想要远离共产党。

蒋介石把胡适安排到美国去,是想通过胡适的声望,和他在学术界的影响,继续为自己反攻大陆奔走,事实上胡适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无利不起早的美国,不做亏本买卖,拒绝为蒋介石不切实际的幻想买单。

对蒋介石期望越高,维护越多,其结果就只能让胡适越失望。而这种失望,让胡适无视了蒋介石自身的不足,忽视了导致国民党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自身。

却一味地苛责我党,认为中共革命的方式太过于激烈,是用无情残忍的手段,建立了没有自由和民主的社会。陈垣劝他的信,他也认为是“老朋友失去了自由说话的权利”的产物。

因此,胡适逐渐对毛主席充满成见,他拒绝承认曾经是毛主席的老师,否认毛主席诗词的成就,但在谈到毛主席的白话文成就的时候,他又说,毛主席是中共最会写白话文的,因为他是最不听老师指教的一个。

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胡适甚至对观众说,毛主席学历不高,如果让他考北大,他一定考不上。但事实上,毛主席去北京,一是为了了解新思想,还有一点,就是杨昌济老先生让他一定要来,先进北大,再去法国留学。

只是当时明文规定,师范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报考大学;而毛泽东没有报考,一是经济条件不宽裕,二是他也更喜欢自学。

胡适即便是对毛主席的真实情况,没有完全了解,但他是和毛主席深入交谈过的,不应该不懂得毛主席的雄才伟略。一定考不上北大的说法,未免太过偏颇。

只是在这个期间,胡适对蒋介石来说,还是有用的,因此,给足了胡适面子,在台湾的管理中,也尽可能展现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甚至一度提出让胡适参选总统。

这让一个从未真正混迹政坛的天真文人,真的以为蒋介石是真心尊崇民主的,胡适对此满心欢喜,更是一头扎进错误的泥坑中,出不来了。以至于毛主席十分不解,为什么胡适要如此顽固地跟随蒋介石。

胡适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在政治上的偏见,后半生漂泊客乡,也不知道,他内心是否后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洞鉴历史
洞鉴历史
洞鉴历史真相
423文章数 289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