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兵家大贤,对精兵劲旅的定义有着共同的追求:“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诚然,现代化战争纵是千变万化,可归根到底打得还是是后勤保障。从专司主营谋打赢的时代大局来看,后勤保障更是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勤保障部队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在2016年军改之后,整合我军各类后勤保障资源,打造了一把“后勤尖刀”——联勤保障部队。大家可能习惯了讨论五大军种,对于联勤保障部队略显陌生。联勤保障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部队?执行任务又有何特点?笔者且为大家一一解答。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各路兵仙最喜欢的也最有杀伤力的一招,莫过于“断其粮道,则战无不胜,弹尽粮绝,必败无疑”。战争的主体是人,只要是个有战斗力的兵员,甭管你是伙夫还是将军,都少不了一日三餐。因而,“断其粮道”是敌我斗争中屡试不爽的制胜之道。
▲淮海战役经过示意图
我军自八一建军之后,一直致力于后勤保障建设。直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已经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明显的就是淮海战役,仅战前的弹药储备数据,就足以说明后勤保障的强大威力:
华东野战军按重武器弹12个基数,轻武器弹4个基数,手榴弹40万枚,炸药9万公斤,进行了储备;中原野战军按山炮每门20~30发,迫击炮每门50~60发,六〇炮每门20~30发,重机枪每挺3000~5000发,轻机枪每挺1000发,步枪每支100发,手榴弹每人5枚,进行储备备。
至于军地联合的各类后勤保障,更是前所未有的充沛。笔者以民工数据为例,随军、二线转运常备民工以及后方临时民工,共计543万人。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阵容,淮海战役焉能不胜?
▲淮海战役支前民工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军在国内的后勤保障体系到了朝鲜略显水土不服,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前期吃了不少亏。如何建立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这是对志愿军的一大考验。
志愿军领导班子人才济济,洪学智临危受命,在战争中学习现代化后勤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军一直在探索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制胜法宝。1985年6月,武汉军区撤编后,中央军委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为基础,成立了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
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历经演变,于1994年4月改称总后勤部武汉后方基地。进入新世纪,中央军委提出了“大联勤”的保障体制新思路。2004年,济南军区率先试点“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的保障体制。此后,各大军区先后组建了联勤机关,管理本军区的各项后勤保障事务。
▲联勤保障部队臂章、软(硬)胸标
2016年9月,中央军委整合了原总后勤部、原七大军区的后勤保障力量,成立了联勤保障部队(副大战区级)。联勤保障部队独立于五大军种之外,总部设于武汉,辖无锡、桂林、西宁、沈阳、郑州5个联勤保障中心。
那么,联勤保障部队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我们不妨从联勤保障队执行任务的特点重点分析,能够找到答案,且看笔者分析如下:
一、与战区体制相配套;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五大战区于2016年2月横空出世。结合上文,我们可知联勤保障部队的成立时间,稍晚于战区体制的出现时间节点。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线索,联勤保障部队的机构设置势必与战区体制相配套,如下图所示:
▲联勤保障部队机构设置与五大战区对应示意图
由上图可知,联勤保障部队的五个联勤保障中心,恰恰与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战区相对应,且无一例外都是交通优势较为明显枢纽型城市。这样的后勤保障体系设计理念,本质上也是“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军改大原则的体现。
二、特殊的运转方式;
联勤保障部队与我军其他军兵种一样,尤为重视“合成”,强化持续保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大目标,联勤保障部队的运转方式遵循了军委提出的“精干”要求,在科学编成、压减层级以及培塑模块化综合保障力量方面下了大功夫。
▲联勤保障部队某部演练(一)
在人们的心目中,“粮草官”就是把后勤物资从后方运送至前线。实则不然,联勤保障保障部队高度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在网络互联方面,力求与其他军兵种高度“联合”,至于数据支撑方面则要求“高效”,真正做到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一言以蔽之,联勤保障部队在战区体制之下的后勤保障体系,即是“粮草官”,也是“战斗队”,从根源上消除了未来战争中对后勤补给线的威胁性因素。由于这一层原因,联勤保障部队绝非单打独斗,而是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为五大军种“大联勤”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三、打仗型后勤;
我军在军改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兵种联合程度之深,言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为过。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未知性、不确定性,特别是着能源、生物、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后勤保障不再局限于粮草辎重,还要有能战善战的本领。
▲联勤保障部队某部演练(二)
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军队后勤条例》,理顺了后勤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制度机制,对后勤保障指挥和保障的关系进一步规范。
纲举目张之下,全军上下形成了严格按照实战要求建后勤、用后勤。“打仗型后勤”思路的提出,无论是“建”还是“用”,都是以实战为出发点。
综上所述,联勤保障部队是我军军改之后成立的新型后勤保障力量,不同于大军区时代的后勤保障体制。联勤保障部队以打仗型后勤保障为导向,为战区体制下的军兵种联合作战,提供了克敌制胜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