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这样一则新闻刷屏了,“12月25日上午,广州一孕妇与7岁自闭儿家中身亡,排除他杀,曾于幼儿园发生纠纷”。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七岁男童患有自闭症,18年9月的时候在当地一家幼儿园就读,而就在事发前十多天,该男童与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发生了推搡,对方的家长在得知后,称该男童患有自闭症并要求其退学,并质问“园长你怎么会收特殊的学生?”家长群里也有一些家长因为此事而言语过激,因此园长安排该男童暂停几天上课,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男童的母亲感觉到自己被攻击了,并表示快崩溃了,于是在家中烧炭自杀。当时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很多的惋惜,想必对于现如今的社会对于“自闭症儿童”也是非常难理解,那么针对于这件事情,也希望各位父母能引起重视。
首先来跟父母们科普一下关于“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又被称之为孤独症,属于广发性发育障碍的一种。而在其主要症状中有比较突出的一个词“障碍”,这种障碍包括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等,有些自闭症儿童还伴有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内,也就是宝宝3岁之前。
那么该如何发现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呢?
多数的自闭症早期症状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能表现出现,半岁左右的宝宝可能开始会反映出某些自闭症的征兆,而这个时候的宝宝都还不会说话表达,所以某些自闭症的信号就极容易被父母忽视,比如父母用玩具或是食物去逗引宝宝的时候,宝宝经常都会“目中无人”,不与父母直接对视,甚至有些宝宝会很排斥和父母的亲密接触,比如搂抱或是肢体皮肤上的接触。
而到了宝宝一岁左右的时候,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信号供父母们去参考,比如这时候的宝宝如果无法跟父母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当父母在呼唤宝宝名字的时候,宝宝没有任何反应和应答的表现;宝宝无法识别父母,无法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对于三岁左右的宝宝来说,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注意观察宝宝的兴趣和一些行为,比如宝宝表现出一些兴趣狭窄,行为刻板且重复,强烈要求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能改变。又或是宝宝经常容易在较长的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者几种游戏及活动,比如沉迷于自己的某一件玩具,单调的摆放一些积木或物品,不能正确的玩玩具,热衷于观看动画片的某一集,在面对一些正常宝宝喜欢的节目类型的时候,表现的不感兴趣,很难适应一个新的环境等,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格外重视了。
那么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又该如何有效的防治呢?
这里再跟父母们强调一遍,目前为止,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疗自闭症儿童的,而强化训练对于自闭症儿童是一种唯一有效的方法,而成效的关键是尽早干预。
国外近期也有一项研究表明,密集式的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言语技能,还可以让患儿的大脑活动正常化,减少自闭症的症状,提高这些儿童的社会技能。这一项研究结果也符合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生理特点。
很多研究证明,对于两岁以内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预后,有的学者也提出,如果早期干预在儿童一岁的话,那么婴儿的问题行为尚不突出,同时也是婴儿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最佳时期,能充分的挖掘婴幼儿大脑的学习潜力,限制自闭症症状的发展,可以使得早期干预取得最佳的效果。
那么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
其实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情感、语言,以及认知引领孩子渐渐的从家庭中走向学校,之后再到社会,但是这个过程中,每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也是需要父母去克服的,当然也需要整个社会来给予更多的支持。。
就像被刷屏的那则新闻,让一个有孕的母亲面对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其实是很困难的,母亲的情绪和压力,都没有人去理解,更没有人去支持,以及孩子的这些不正常被母亲看在眼里,也很容易让母亲更加焦虑而引发母亲不好的状态,当母亲独自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更多的也许会是痛苦,所以这时候家人对于母亲和孩子的支持与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家庭成员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的时候,并愿意给予母亲支持,那么对于母亲来说,也许会有所好转 ,这种支持恰恰也会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安全感。
最后不管怎么说,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闭症的孩子,包容,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多说一说鼓励的话,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