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胡鑫宇被定性为自杀!有一项调查,更让人震惊!

0
分享至

这几天,“胡鑫宇事件”在网络上炒的是沸沸扬扬,2月2日江西发布会已经确定了胡鑫宇自缢。胡鑫宇曾经在亲戚朋友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是经常写下的一些消极言词,最后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得不引起多少家庭和学校关注和深思。

曾看到一项研究,调查了自杀未遂后被送到急诊室的青少年患者,发现:

85%的人没告诉任何人自己有自杀念头;

90%的自杀尝试,是父母不知道的;

近70%的人从考虑自杀到开始行动,间隔不到30分钟。

这意味着,悲剧之后,父母大多是惊痛茫然的,他们想不明白,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最后是这样?

事实上,在孩子有极端想法和做法的背后,也和父母、家庭、学校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个孩子1个抑郁风险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最近,人民日报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

有50%是在校学生;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到总人数的32%;

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家暴……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可能存在抑郁风险;每13个人中就有1个可能患有重度抑郁。

很多人就会不禁要问,这一代孩子是怎么了?

这些数据,一行行读下来,真的越读越难受。

抑郁症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从鲜为人知,变得家家都有可能经历。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其实答案已经在上面的数据里了,只是还会有人不明所以地说上一句:“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可是他们却忽略了,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一切真的太不一样了。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生活,都是他们背负在身的沉重行囊。他们疲惫且孤独,他们想要变得优秀,却被困在原地,他们曾大声疾呼求救,但很难被真正听到过。

青少年抑郁症不应只是新闻,而应是全社会关心的议题,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半数以上家庭

亲子关系不佳

北京曾经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

有56.28%(超过半数)孩子选了: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只有4.75%(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很多家长万万没有想到,含辛茹苦十几年养大的孩子,到了中学,只有不到5%是真正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真是让人心头一凉。

很多家长非常委屈,常会想:“我知道应该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可一到具体事儿上我就是做不到啊!”

“我也不想管他,可是他打游戏、不学习,这些事情我不管能行吗?”

“我说的哪件事情不是为了他好,他现在不明白以后就懂了。”

有没有发现,家长和孩子争论的所有话里面,都有一个核心的逻辑:“我是对的,你得听我的!”

可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对错呢?很多事站在家长的角度是错的,但从孩子的立场看却可能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沉溺游戏,或许是因为缺少关爱或者人际交往,只能在游戏中寻求逃避;孩子顶撞父母,可能是太渴望得到尊重,压抑的情绪通过吵架在宣泄;孩子厌学,也许是长久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只好无声地对抗。

这些做法虽然不理智,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却是有用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粗暴地否定孩子的做法,甚至批评指责,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不是爱,是控制。

遗憾的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受不了父母的高控制。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家庭学校提前准备好

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去年中考后,网上流传了这样一张图。

什么情况呢?去年北京中考满分660,考完一看,各区考655分及以上的多如牛毛,光海淀区就达810人,按照普高升学比,600分可能都上不了普高。

不只是北京,放眼全国各地大多如此,人人都在说,中考已经卷到不行了。表面上看,可能是题目变简单了,孩子更聪明了。但再往深处想一步就明白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容错率也越来越低,中考分流势在必行,稍有差错,学霸也可能错失普高。

这就是孩子们生存的真实世界:他们不仅需要应付成倍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难的学习内容,还得接受不断被压缩的自由时间,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把自己交出去,和千万人一起“卷”起来。

在这个世界里,处处都是时钟,处处都是数字,比想象中残酷,也绝比想象中辛苦。但当一个在学校里受挫的孩子回到家里,他又面临着什么呢?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安徽阜阳的一个男孩小宇,中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他的妈妈看到成绩崩溃了,恼羞成怒地把儿子从小到大贴了满墙的奖状全部撕了下来,并哭吼着责怪:“读不好书,干脆早点出门打工!”可后来才知道,这是孩子初二以来考过最好的成绩。小宇说自己未来会更努力,也不会因为妈妈撕下奖状而生气。

可妈妈丝毫不接受这样的承诺,而是问道:“满墙的奖状也没能换取一个好高中,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随后还来了一句:“高中要再把这面墙贴满!”妈妈的一言一行,都让人窒息,而孩子的回应,更是让人心疼。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徳术结合”。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多是些关于德行的启蒙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学而时习,不亦乐乎。德行学习之后,方可学习术的方面。而西方现行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即大学教育之前,关注的重点也是在于基本素质、学习方法和品行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兴趣,根据这些兴趣和实际的社会需求来大体决定孩子的未来大学所要学习的方向。

而我们现在社会的孩子教育似乎更注重“术”的方面。各种以兴趣为名的培训班,其实都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攀比的心态来决定孩子的兴趣。

其实这也体现着现行教育体制中的“懒”的现象。这种“懒”不是工作忙碌程度上的懒,而是教育工作者不是以“育人成才’为第一目标的懒。这似乎也和我们的社会风气有关。

在现在社会看来,“凡事我只要按照命令行事就行,我反正是拿工资的,管那么多干什么,要是管好了,落点好还行,但是一旦管出事了,我的饭碗就不保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教育不单纯是服务,还有引导、传播文明等功能,但是教育首先是服务,而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传播行为。

我们常说,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其实,孩子的世界,也没那么容易。从来没有一代孩子,像我们的孩子这样,承受着这么巨大的学习压力,承受着这么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着这么长时间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但他们不得不下一切,在所有的推拉中埋头向前走。

抛却无用的焦虑,让孩子为自己而活,然后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教育,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因为,人生从来不是一条单行轨道,而是一片广阔的原野。

编辑:刘炎
审核:姜宗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襄阳名流汇
襄阳名流汇
襄阳精英人士媒体平台
756文章数 4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