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天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胡鑫宇是自杀的。
迷案落为悲剧
举国关注的胡鑫宇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今日上午10时,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通报称,经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为原始第一现场。
真相终于大白,不是什么器官买卖,也不是老师凶杀,就是一个有了“心病”的15岁男孩,选择一种极端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母健在,兄长保护,未来可期的胡鑫宇,为何舍得离开呢?
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胡鑫宇心理状态失衡。
官方通报表示,胡鑫宇携带录音笔中有5条内容,均为他本人叙述,不存在人为合称、篡改。
其中2条录音,有明显的自杀意愿,10月14号17时40分,胡某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试图跳楼犹豫未决,他在录音里说:
“真站到这里反倒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唉,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当天23时08分录音中,胡某宇再次表达了自杀意愿:
“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些录音内容,闻者心酸,听者落泪,一个15岁的少年,曾在生死的边缘数次徘徊,却没有人拯救他。
事实上,胡鑫宇自杀前,与父母共有6次通话,说撑不下去了想回家,母亲和哥哥还专程从外地赶来看望和安抚。
但这并没有将胡鑫宇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发布会上通报,胡鑫宇曾在笔记上写自己入睡困难、失眠,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但学校、家庭都没有对他的精神状态,进行及时干预和鼓励,反倒是让他继续在学校读书。
这导致胡鑫宇没有了情感支持,缺少情绪的发泄渠道,在自己的诉求得不到解决时,他只想逃离、避世,跳楼和上吊,就是他唯二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成都49中一名16岁中学生,因为情感困惑,跳楼自杀的事件,在真相降临前,也是各种“内幕”消息满天飞,整个社会都不相信,孩子会自杀。
正如大众不愿意相信未成年孩子内心,会有丑陋、可怕的东西,学生家属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孩子会自杀。
这其实暴露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弊端:家长老师总要我们勇敢坚强、积极向上,却鲜有人告诉孩子,如何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大家眼里,孩子们该是朝气蓬勃的。但事实上,敏感、脆弱、情绪波动,才是他们的常态。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也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数据证明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得到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亡羊补牢可以,但不要用悲剧,成为修补的理由。
真相总让舆论掩盖
胡鑫宇和父母的通话,的确有关联,但绝不是终因。
自杀的真相大白后,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人又把矛头转向了胡鑫宇的家属,认为他们忽视了胡鑫宇的心理健康,在死后又满嘴谎言误导公众,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攻击学校的老师,到对家属的不满,一些旁观者和媒体,总要寻找到一个舆论指责的落脚点,而这也是每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通病。
成都49中坠亡事件里,伴随着“化学老师谋害论”、“外来势力渗透论”的阴谋起伏,当16岁的林同学自杀事实被披露后,讨伐声也从校方转向了他的母亲,指责她撒谎、操纵舆论,把网友当枪使等等。
整个事件发展,简直和胡鑫宇案件如出一辙,果然,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会吸取教训。
无论林同学母亲究竟有没有操纵舆论,我们都不该去祈求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形象。
胡鑫宇是自杀的,林同学也是自杀的,这和那些猜疑、谣言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每一个案件真相尚未浮出水面时,总有一些评论和报道,过于的主观和充满恶意。
首先是一些媒体,为了流量毫无底线,刻意制造歧义、混淆视线的新闻热搜。
1月31日,一则#胡鑫宇购买录音笔数据删除后无法恢复#的消息,备受关注,短短一天,在微博就有8亿的浏览。
初看标题,我们都以为是录音笔里的内容无法恢复了。但事实是说胡鑫宇买的那种录音笔,如果一旦数据删除则无法恢复,并不是说录音笔数据被删,无法恢复。
这条信息有113家媒体发布,不管真相如何,通通用“无法恢复”的标题和开头,吸引眼球。
正是这三种不实信息的轮番出现,让胡鑫宇案扑朔迷离,也让整个案件的谣言难辨真假,最终公众被裹挟,情绪被操控,只留下被攻击过的老师、学校和家属。
除了媒体,作为旁观者的部分网友,用离奇耸听的想象流言,煽动网络氛围,非黑即白的态度,让阴谋论横行,成为了网暴的预演。
诚然,这些舆论帮助了胡鑫宇一家,倒逼官方向失踪事件投入调查资源,随着尸检报告、录音笔内容及新闻发布会上的通告,解除了种种阴谋论。
但又因为真相不够黑暗,就自觉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的心理,让胡鑫宇家属曾经的行为,成为新一轮的舆论爆发点。
可是,真正被伤害的是无辜的个人和家庭,胡鑫宇得不到世界的理解,选择自杀,家属不愿相信孩子的心理疾病,为了寻求官方介入,拼尽力气,最后又在网暴中孤独应对。
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件,一位又一位的受害者,舆论的二次伤害,从未停歇。
胡鑫宇的家属,林同学的母亲,江歌的母亲,都走了相同的道路,他们或有人逃避责任,有人不冷静操纵舆论,也有人歇斯底里不顾形象,但别忘了,他们也是受害者。
所以,面对重大的新闻案件,要总结媒体和公众舆论如何推波助澜、进退失据,要看到这样一个不健康的混乱局面,从而去建立有关公共事件的舆论监督体系。
案件真相大白,花季少年凋零,背后家庭陷入永远的悲痛,但一个社会,如何更有效、准确地处理公共安全事务,才是需要持续思考的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