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曾任上海市长,逝世后被安葬于八宝山,为何后来迁移去了上海?

0
分享至

矢志报国是很多上进青年的理想,只是说到容易做到难,就像战争时期那些参加革命的青年一样,有的坚持下来,有的选择了离开,显然“矢志报国”四个字分量太重,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而坚持下来的那些青年,最后都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的青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谁也想不到他未来会成为上海市长,后来官至正国级,他就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黄菊。

上海洋山港是令世界瞩目的集装箱吞吐量名列第一的大港,看到眼前的繁华,很难想象洋山原先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岛,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上海是个靠“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性的难关,最难解决的就是“拦门沙”问题,这也是上海港口众多却深水港少有的主要原因。

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江水在流入东海后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想要停泊能够与世界接轨的集装箱运输船,就必须要建设深水港,如何选址避免出现“拦门沙”成为了难题。1995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黄菊提出了“必须跳出上海看上海”的理念,乘坐中型港监船出海考察,每个港口、小岛他都进行了详细的数据了解和分析,甚至还请来了国际专业机构评估,最后决定把深水港建在洋山小岛上。

在黄菊的努力下,争取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洋山深水港开始动工,于2005年正式开港,此时黄菊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特意赶到上海参加开港庆典,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以国家领导的身份来参加庆典,其实他是带着如愿以偿的激动心情来参加的。平时很严肃的他,在那天难得地见到了笑容,这毕竟是他工作过40年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建成犹如他看到即将成才的孩子一样,里面饱含了他的心血。

黄菊1963年到上海一家工厂工作,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那个年代大学生十分稀少,像他这样的高材生,不了解历史的人会认为到工厂工作有些屈才,其实在那个年代国营企业工人是最吃香的工作,有着别人非常羡慕的“铁饭碗”,很多年轻人到了工厂后按部就班地上班,开始了正式步入社会工作的寻常生活。

但黄菊与他们不同,从小他就有矢志报国的理想,在工厂工作时他认真劳动、刻苦钻研,靠自己的能力得到领导们的认可,成为了工厂的骨干力量,先后担任厂长秘书、车间党支部副书记等职。他的工作能力不只是在实践方面,在理论上也有所建树,表现出了优秀专业知识分子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他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炼钢生产效率。

1977年特殊时期过去后,黄菊被调到上海中华冶金厂担任副厂长,他本来就是从基层工人做起的领导干部,非常了解基层的管理状况,他上任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制度,使工厂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秩序。要知道,在特殊年代很多事情都变得面目全非,想要恢复生产秩序需要面对很大的压力,可他始终坚持原则、保持极高的党性,在他的带领下,工厂出现了一片新气象。

黄菊的领导工作能力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他的职位也一再调动,但不管在哪里他都勇于开拓,这是一般领导所不具备的创新精神,他凭着敢于负责的勇气狠抓企业改革和整顿,每到一处工作都会打开新局面,由此看到他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1991年时,黄菊被任命上海市长,这一年他53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大力发展上海现代化建设,上海在他的领导下呈现出国际大都市风采。

40年的时间里,黄菊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上海,上海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方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方面重视增强企业活力,使上海形成新时期的国有经济发展模式。在航运工作上,他筹划建设洋山深水港更是呕心沥血,当洋山深水港正式开港时,他怎能不来,他把上海当作了他的第二家乡。

令人遗憾的是,当洋山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大港时,黄菊没有看到,他积劳成疾于2007年病逝,享年69岁,被安葬于八宝山。后来遵照他生前“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的遗愿,被葬回上海——他的第二家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燕小姐说历史
燕小姐说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3409文章数 109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