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7年,广东一位老人看杂志,才知30年没见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广东的一位老太太收到了一本杂志,但是亲朋好友里没人买过这本杂志。

为了弄清楚这本杂志有什么特殊之处,老人和家里人翻看了里面的内容。

当看到一篇介绍“黄总设计师”的文章时,老人意识到了,这位功臣正是自己的儿子黄旭华。

这位老人也瞬间明白,自己的儿子三十年不回家是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现在儿子已然成为了国家功臣。

黄旭华为何要通过寄杂志的方式告诉家人自己的成就?三十年没能回家的他,又究竟为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呢?

被调到北京,甘当无名英雄

1957年,在聂荣臻元帅极富远见的建议下,党中央决定自主研发属于中国的核潜艇。

那时黄旭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二处工作,从事潜艇的研究。1958年的一天,他接到了要去北京开会的通知。

这次与他一起前往北京的还有二十多人,他们都是研究船舶技术的人才。到北京以后,是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的会议。

直到那时,黄旭华才意识到,原来他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要知道,这项工作属于绝密工程

黄旭华出生于战争年代,他太知道军事实力对于国防事业的重要性了。所以面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挑起这个重担。

在黄旭华报到时,领导就已经强调了这项工作保密性极强。

黄旭华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不管怎么说,他都绝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就这样,他留在了北京工作。

那时的他可能已经想到了,往后几十年自己都没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不仅因为核潜艇的研发高度保密,更因为时间不等人。

尤其中苏关系已经交恶,苏联不顾约定撤走了专家和援助,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

遭受过近代数十年动荡的中华民族,根本不会再被人威胁。

面对国家需要,黄旭华等科研人员坚定地献身于核潜艇事业,他们都鼓足干劲。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都宛如人间蒸发了一样。家人都不知道这些人在哪里、做什么。就连黄旭华的女儿,都是上小学填表格时,才知道父亲的名字。

而彼时的黄旭华根本顾不上女儿的情况,因为他全部的精力都在研究核潜艇上。

那时我国根本没有接触核潜艇技术的机会,甚至这些精挑细选的科研人员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

黄旭华后来说过“那时候严格地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的。”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止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的理由。

过往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奇迹的智慧

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黄旭华等人的研究,也从搜集外国信息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

欧美对我国的敌视不必多说,再加上与苏联交恶后的技术封锁,我国只能从杂志和报纸上搜集有关核潜艇的信息。

面对浩如烟海又虚实难辨的信息,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尽量详实地搜集,再进行整理、比对和筛选。

经过一系列分析以后,科研人员终于得出了核潜艇的大体框架,然而没人能确定这个结论究竟可不可靠。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外交官从境外带来了美国核潜艇的玩具模型。

经过反复拆装,黄旭华等人发现这个模型与资料基本相符,这让技术人员们的心稍微放下了些许。

结构已经基本确定,而后就要将图纸落到实处,这远比收集资料更有挑战性。就拿数据计算来说,当时我国没有大型计算器,所用数据只能用算盘计算。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组数据会由两三组人分别计算,只有结果一样才能通过,否则就得重新算一次。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材料测量、舰艇结构、核动力装置等等各方面技术,都是黄旭华等人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又逐步精进才得出的成果。

终于在1970年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了。四年以后,这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

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如果想要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黄旭华等人的研究就绝不能止步于此,所以他回家探亲的时间只能一拖再拖。

三十年后,终于又踏上了故土

黄旭华自十几岁起,就开始外出求学。他的学生时代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时局动荡让他差不多十年后才第一次回家探望父母。

那时解放战争快结束了,黄旭华也到了即将毕业的时候。由于成绩优异、思想端正,黄旭华一毕业就留在上海工作。

1956年,黄旭华被派往广州出差,这才有了再次回家的机会。父母家人看着又七八年没见的黄旭华,都是感慨万千。

因为还有工作,所以黄旭华这次只在家住了三天。临走时,母亲依依不舍地让他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了,因为战乱已经终结,他的工作也稳定下来了,以后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不会少的。却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又是三十年。

从1958年加入核潜艇研制以后,黄旭华就再也没有机会探望双亲,甚至与家人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父母关心儿子,兄弟姐妹也挂念在远方的血亲,常盼着他能回家,也会关心到黄旭华的工作。

可是面对至亲的关心与疑问,黄旭华只能回以模棱两可的答案。为了让父母家人的生活好一些,他年节时总是给家里寄去十元钱。

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但是比起金钱,父母更想要的其实是儿子的陪伴。哪怕不能回家,老人也希望能和儿子再多些联系。

可偏偏黄旭华做不到这一点,当他决定参与核潜艇研制时,就已经注定无法拥有普通人的生活了。

父母因为不知道黄旭华在做什么,所以对于他寄钱尽孝的方式无法接受,一气之下把钱退了回去,黄旭华的姐姐也写信数落了他。

面对被退回的钱和姐姐的回信,黄旭华心里有多难受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更让他难受的事还在后面。

由于年岁渐长,父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后来还患上了脑梗。为了得到更好地治疗,家人带着父亲去了北京。

其实家人大概知道黄旭华在北京,但却不知道具体的工作单位和住址。他们那么多年维系联系的,只有一个邮箱地址。

半年以后,黄旭华终于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得知的却是父亲已经病逝的噩耗。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黄旭华没能回家送别父亲。而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很少回家的三儿子究竟在做多伟大的事。

在家人的眼中,黄旭华渐渐成了“不孝子”。对此黄旭华无可奈何,毕竟忠孝自古就很难两全。

直到时间进入八十年代,我国核潜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黄旭华那时也被任命为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国家决定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黄旭华计划亲自跟着队伍进行下潜实验。

其实在1963年时,美国也进行过潜艇深潜实验。只是那次实验遭遇不幸,一百多名实验人员全部遇难。

黄旭华对这些年的成果有信心,但还是不免担忧。趁着这次实验在南海,离他的家乡不远,他决定带着妻子回家一趟。

在此之前,他已经给家里寄去了一封信件。也就是开篇时提到的那本杂志,但是不知道家人是否看到了那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幸运的是,母亲已经发现了文章里的“黄总设计师”就是她思念了多年的三儿子,也召集家人让大家都谅解黄旭华的苦衷。

当黄旭华回家时,母亲已经知道了他是国家的功臣,早已谅解了他的多年不回家。黄旭华后来每每想到这些,依然会忍不住落泪。

后来他去大亚湾核电站出差时,去了父亲墓前。想来他的父亲得知真相时,也一定会理解儿子的做法。

黄旭华面对天伦之乐的缺失,不能说没有遗憾。但是就算重来一次,国与家之间他还是会坚定地选择为国奉献。

岁月更改,初心却从未动摇

在后来的采访中,黄旭华曾说过:“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纵观黄旭华的人生,他确实是按照这句话而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他的父母一生悬壶济世,给年幼的黄旭华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原本也打算传承父母的医术,成为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好医生。然而战争的一发不可收拾,让黄旭华改变了志向。

尤其1937年以后,战火逐渐波及全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黄旭华感觉到了医者的无能为力。

他逐渐意识到,想要拯救更多的同胞就必须造出真真切切的武器来,要让敌人不敢再侵犯中国。

在深思熟虑以后,黄旭华决定学习造船。因而21岁的他,努力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

那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但蒋介石等反动派却筹谋着发动内战。所以正值热血年华的黄旭华,参与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活动。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在提交入党申请书以后,黄旭华顺利加入党组织。

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黄旭华也没有落下学习,毕业以后就留在上海从事造船工作。

1954年,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黄旭华参与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猎潜艇。四年后,又被选入核潜艇的研制团队。

此后就是三十多年的潜心科研。到了1988年4月,黄旭华结束短暂地探亲,开始为深潜实验做最后的准备。

在进行实验以前,参与此次深潜的技术人员拍了一张合照,为的是万一失败了还能留下些念想。

黄旭华感受到了队伍里的紧张气氛,于是他亲自召开了座谈会,希望缓解这样的气氛。

其实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完全可以留在岸上,世界上也没有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实验的先例。

但黄旭华相信这么多年的成果,毅然决定亲自参与深潜。当其他人得知这一消息时,紧张悲壮的气氛一扫而空,都振奋了起来。

于是在深潜实验中,黄旭华亲自坐镇。随着潜艇入水越来越深,整个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舱内也能听到一些细碎的响声。

紧张担心者不在少数,黄旭华则分析着潜艇里的数据。而后他镇定地指挥继续下潜,直到成功突破此前的记录。

新纪录诞生了,潜艇里的气氛轻松起来。当仔细检查过各项数据都没有问题以后,潜艇开始上浮。

当到达安全深度以后,舱内的人突然欢呼雀跃起来,大家激动异常。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安全了,更意味着潜艇技术的成功。

甚至有人让黄旭华题几个字,纪念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黄旭华当即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几个字也确实是黄旭华这一生的真实写照,从他立志于造船事业,到此次深潜成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他从热血青年到年过花甲,终于通过努力实现了平生夙愿,我国的核潜艇从此能安然遨游于海洋了。

比起其他国家,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堪称神速。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路。

而黄旭华也终于从无名英雄,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得到了种种荣誉与嘉奖。

面对这些赞誉,黄旭华始终铭记着初心与使命。就算早已荣誉等身,可以功成身退了,他还是坚持工作。

已经耄耋之年的黄旭华院士,整理着他几十年积累,希望把那些珍贵的资料完整呈现给后人。

谨以此文,向黄旭华院士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颜如玉
文史颜如玉
在读历史女硕士
313文章数 149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