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南怀瑾
2012年9月29日,一代散文大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5岁。"一无所长,一无是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或许在他的眼里,自己的一生好似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只是茫茫人海之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据南怀瑾先生生前的秘书马宏达回忆:"在先生逝世前一个月,他曾告诉我说不留了,下决心要走了"。当时秘书还以为这是先生的一句戏言,谁知仅仅一个月后,南怀瑾便驾鹤西去,空留原地一缕气韵回肠。
名家陨落其实早有征兆
南怀瑾是因为肺炎病故的,而在逝世前,就已经有诸多征兆预示着先生即将不久于人世。据秘书马宏达回忆,在苏州领导前来看望他时,南怀瑾曾提到了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子由是苏轼弟弟的字,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晚年的南怀瑾
这句诗的大意就是老和尚圆寂,因此修建了一座新塔用于存放肉身,而残垣断壁之上再也看不见昔日题写的诗句,感慨岁月匆匆,沧海桑田。也许南怀瑾在这时提到这句诗,可能已经感觉到大限将近,和冥冥之中的呼唤,便借此来告诉身边之人自己即将远行。
南怀瑾还曾在生前最后一次生日会上,对昔日一位经常被他批评的好友说道:"可能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批评你了",这样的话语无疑表明了南怀瑾已经深感力不从心,时日无多,这次老友相聚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次聚会。
"前路漫漫,我先行离去,留待后人探索",这是南怀瑾临走前对广大弟子说的话,可以看出,老先生已经看淡了生死,对死亡的态度不是恐惧,更多的是对于尘世、对于家人的留恋与不舍。
南怀瑾生前秘书马宏达
而对自己的孩子,南怀瑾则更多的也是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他最小的儿子南国熙说,他更习惯称父亲为"南老师",因为在他的一生中,父亲就像是一位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的老师一般,悉心且细致地教导着他。
马宏达曾在采访中说:"12年5月份的一天,老先生曾对我说他觉得好多的事情,无论怎么努力,都头来终究是无用功。小到自己对弟子的教育,大到家国万事,先生都觉得有些事情只能讲到,而真正做起来难如登天。当时先生就已经在心中有了定论,就是自己与这世间因缘已尽,做再多的努力和尝试也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或许是南怀瑾感到生命无多,而又有太多的事,等着他去完成,但此时他已力不从心,便说出了这番话;也许是此时的南怀瑾,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回想起昔日的种种过往,万分感慨,发出这番肺腑之言。
博采众长,集大成于一身的南怀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怀瑾一直以一个佛家,也或许是道教,儒家人士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其实,南怀瑾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就。
南怀瑾和他的弟子们
南怀瑾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教育家,更是正统文化的传播者,武术家,国学大师,曾经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以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试问:如果南怀瑾没有扎实的知识,和令人信服的能力,他又怎会有着这么多头衔,而且被多家高等学府聘为教授?
诚然,南怀瑾的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而且大部分内容为中国正统文化,他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弘扬中国正统文化,这也使得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仅仅限于一方面。
社会上曾有不少的声音,说南怀瑾就是一个骗子,他完全在给学生洗脑,没有带来半点知识。南怀瑾先生宣扬的知识中,固然有部分被现代科学证明是假的,荒谬的。
南怀瑾全家合影
但是,请问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谁又能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的说出哪一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些都是中国千年以来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发展中人们智慧的结晶,虽然有一些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上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南怀瑾的著作,大都是对佛法的阐述,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在上世纪60年代,南怀瑾先后出版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因素,这两本书在出版后,鲜为人知。
1963年,南怀瑾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这一年,南怀瑾举家迁往台北后,之前他辛苦积累的名声,终于引起了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的注意。张校长深知南怀瑾在国学和佛法方面的成就,便聘请他担任教授,并且出任礼学院院长。
九十高龄的南怀瑾
南怀瑾虽然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也彰显出他的特立独行之处,这个条件是,他不到学校上课,由学生到他家中,南怀瑾面对面教学。后来,南怀瑾又被辅仁大学聘为教授,开设《易经》课程,在当时,前来听南怀瑾的《易经》课程的,绝大部分都是政坛上的人物,以及一些财经界成功人士。
此后,凭借这两所大学教授的身份,南怀瑾一举摆脱以往的颓势,成为了当时台湾国学界的知名人物。三年后的1966年,台湾地区兴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而南怀瑾则被选为了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在这期间,南怀瑾出版了诸多解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古籍的书籍,这些书籍一经出版,便在台湾地区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潮。
除了在国学和佛法领域的成就,1971年,南怀瑾创办了《人文世界》杂志,专门讲述各地的人文历史,同样在台湾地区获得了大众好评。而到了1985年,南怀瑾定居华盛顿后,打出了"21世纪将会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口号,接触和笼络了一大批大陆知识青年。
南怀瑾打坐悟禅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南怀瑾先生最为人知的成就,当属促成了金温铁路。1988年,南怀瑾从华盛顿返回香港定居,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亲自上门拜访,希望借南怀瑾之手,推动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及到的金温铁路的建设。
南怀瑾先生欣然应允,成为了金温铁路的倡导者和促成者。除此之外,南怀瑾先生还为两岸和平谈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92年,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亲笔起草了《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从而为日后"九二共识"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鲜为人知的是,自1990年开始,到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之前,两岸的密切接触,皆是由南怀瑾负责安排的,可是后来南怀瑾急于求成,以至于出现了不得体的动作,最终被排挤出两岸谈判,但人们不应该就此否定南怀瑾为两岸和平谈判作出的努力。
南怀瑾和九二共识的促成者汪道涵
回首南怀瑾的一生,无论是在乱世中闭关,还是在盛世中传播礼法,南怀瑾都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步都稳稳当当。他和现在大部分人不同,南怀瑾是用古代的世界观去分析发生在现代的事情,并且能够形成他特有的体系,自成一派,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一些理论不被现代人接受的原因。
结语
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人都备受争议,这句话就像一个定理一般,自古便存在这世间,往远了说,古代那些有名的开国皇帝,几乎都逃不过这个定理,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备受世人争议?而就在近现代的民国,仍然有许多有名的才子,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在婚姻和爱情上,他们却往往被世人所唾,诸如郭沫若,胡适等人。
慈祥和蔼的南怀瑾
但也许正如那句话所云:天才往往在某一个方面会与世人背道而驰。南怀瑾先生固然存在着一些伪科学,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怀瑾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罕见的,能将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大学问家,他对于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常人的范畴,而这种独到的理解,并非来自于书本,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生命的时间和毕生的探索。
晚年的南怀瑾,虽然没有了以往的意气风发,但同样奔波旅居,只为传播中华文化。通过南怀瑾,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那个早已被世人抛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许能感受到传统意义上,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怎么样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