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此时中国的经济刚刚恢复平稳,全国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开放”,然而,由于一些历史性遗留问题未曾解决,“改革开放”变得难以进行。
针对这个现象,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在座的各位高级领导,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他说:“今天恐怕讲的这个问题,对我们高级干部来说,不是那么很愉快的一些话。”
那么,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怎样的尖锐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刁钻,为何会让高级干部不是那么愉快?此外,邓小平提出的这个问题,最终解决了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提出“改革开放”四字,并告诉在座的各位领导:“我们接下来的目标,便是一心一意的搞建设,发展经济。”
邓小平的设想是美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其中最令他头疼的,便是干部部队老化。
根据资料统计,这个时期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只占三成左右,除此之外,五十岁以上的干部,更是占据了六成以上,邓小平曾针对这个问题,分析道:
“老干部固然是我们党内的宝贵财富,拥有着很多实践经验,但我们党内的老干部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即使他们豪情满怀、壮心不已,也难以继续胜任繁重的工作了,因为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我们一些干部,甚至不能在办公室里顶八个小时。”
此外,邓小平还发现了老干部队伍的一个严重问题,那便是“惯性思维”问题,邓小平发现,这些老干部由于长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所以在考虑、处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去创新。
而当前中国发展的主题便是“改革开放”,如果不去创新,不走新路子,“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推行,就不会成功。
所以,基于这个想法,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策略,他打算给中央的组织换换血,让一些中青年干部为国效力,进入领导层工作。
邓小平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他既要照顾到年龄大的老干部,又要考虑到年龄小的新干部,此时的邓小平可谓是骑虎难下,就像是被卡了脖子般难受。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邓小平几乎每天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能让老干部们退出领导岗位,与那些年轻干部完成工作交接?此外,这些退休的老干部又该如何安排?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虑到党内政治的稳定性,邓小平创造性的建立了一个过渡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便是“中顾委”。
早在1979年底,邓小平便开始筹建这个组织了,他在11月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但从国情来看,顾问制度还是一个出路,应当保留。”就这样,邓小平第一次在公开的场合上,说明了建立顾问制度的必要性。
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建立“中顾委”的方针,他说道:“中央正在考虑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在会议的最后,邓小平对“中顾委”的建立做出了一番解释,他说:“顾问委员会的建立,可以让一大批原来在中央工作的老同志,发挥他们的经验,来这里进行指导、监督、顾问的工作,也便于中央的日常工作班子更为精干,能逐步实现年轻化。”
为了使全国上下的中央干部,明白自己改革的决心,邓小平在之后的一年里,多次发表谈话强调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一番犀利的演讲,在刚开场时,他便告诉在座的各位高级领导:“今天恐怕讲的这个问题,对我们高级干部来说,不是那么很愉快的一些话。”
邓小平的话一落,现场的参会人员纷纷大笑了起来,邓小平丝毫不被现场的氛围影响,他继续严肃地说道: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危机,真正的危机,就是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没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专业知识的干部。这点我们要清醒地估计到,否则我们搞‘四化’,就只能变成喊口号的,老同志要让啊,要认真地选接班人,这是一个百年大计,这是我们一个战略问题,要忧国忧民忧党啊!”
邓小平在说到最后一句话时,会议厅的现场立马便安静了下来,所有人把目光放在邓小平的身上,等着邓小平接下来的发言。
随后,邓小平又一针见血的说道:“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
邓小平这句话刚刚落下,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即:怎么解决党内老化的问题?
面对众人的提问,邓小平从容不迫地解答道:“在之前我便说过,中央会建立一个过渡性的组织,即顾问委员会。”
在说完这句话后,邓小平专门对顾问委员会的性质以及设置的目的,进行了一番论述,他说道:“这个过渡是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这种形式,更贴合我们党的实际,但我们在这个过渡阶段,一定要认清一件事,那便是我们必须认真的使干部队伍年轻化,为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创造条件。”
邓小平的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影响了在座的所有人,他们纷纷鼓起掌来,对邓小平的这番发言表示赞同。
这次会议召开后,党中央于2月份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文件,这项文件明确的规定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制的。
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召开,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该章程中明确的规定了,中央将在省、市、自治区设立顾问委员会,以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改革。
在这次会议上,通过投票选举了172名中顾委委员,并对顾问委员会的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即:中顾委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与参谋,主要辅助、协助中央开展工作,实际的决策权,还在中央委员会手中,此外,这里面的委员,必须具有四十年以上的党龄,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
这年的9月13日,中顾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将邓小平选任为中顾委主任,邓小平感慨万分,他对在座的各位说道:“这一次,我们在解决新老交替问题上,迈出了相当大的一步,如果我们花个五年的时间,用过渡的形式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并将我党的退休制度慢慢建立起来,这便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被选为中顾委副主任的许世友赞同的说道:“我同意邓小平同志的发言。”
邓小平笑了笑,对在座的各位中顾委委员嘱咐道:“我的工作方法便是少做工作,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是因为它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多活几年。第二,可以让年轻的同志多做一些工作。我希望能够逐渐过渡到完全不做工作,那样我就完成任务了。”
邓小平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借此话点醒在座的各位老同志,他不希望中顾委成立后,里面的委员都抓着自己的权力不放,他更想要中顾委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而不是发号施令。
事实证明,邓小平建立中顾委的举措,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在这个组织成立后,一些年龄大的老干部纷纷主动要求退出中央委员会,并请示加入中顾委,以协助组织工作,这其中,便有我们熟知的王震、李先念等人。
1985年9月,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时,我国的养老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完善,在这次会议上,有131名老同志主动宣布退出岗位,不再担任任何的职位,他们的主动退出,为全国的老干部做出了表率,并引起了连锁反应。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全国范围内有180多万名老干部相继离休、退休,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央的高层组织实现了大换血,一些忠于党、能力强的中青年干部,纷纷被提拔了上来,成功实现了新老干部的交替任务,使党内一派新气象。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与李先念等老干部做了一个约定,那便是“一起退下来,退到底,不担任任何的职务,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然而,他们的这个提议,经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后给否决了,中央政治局认为,邓小平等人是国家的核心领导人,贸然退休恐怕不妥,应该先“半退”。就这样,邓小平退出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保留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位。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并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这之后,江泽民和几位领导前去拜访邓小平,邓小平刚一见到他们,便高兴的与他们握了手,之后,邓小平直接挑明了话题,他说道:“今天主要是商量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
邓小平之所以会如此肯定、坚决地表明自己退休的态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此时国家的经济,已经在稳步发展了,并且退休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连有些比他小的老干部都纷纷退休了,所以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退休的好时机。于是,在与江泽民等人的会谈中,邓小平不断强调道:“我过去多次讲,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我已经在慢慢练习如何过退休生活了,我是时候该退休了。”
这次会谈结束后的当天,邓小平写了一封700字的退休辞职信,并将信件上交给了中央政治局。
这年的11月6日,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各大领导干部在这次会议上,围绕着邓小平写的退休辞职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经过一两天的讨论后,大会进行了表决,表决通过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
邓小平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从家乘车赶到了大会现场,他激动地在会议现场做出了一番发言,邓小平说道:“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衷心感谢全会接受我退休的请求,衷心感谢同志们。”
11月9日晚上7点半,邓小平守在电视机面前,等着《新闻联播》的播放,只见播音员播报道:
“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他多年来一再提出的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