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早上五点望钟村西头集合,男的带锹,女的带筐,家侠们带绳子,爬拖拉机,骑摩托车,拉板车,到白水坝去挖芋头,哈不去的,拔光衣服弄棍索弄锹郭,真不中我就写扎把头去砸死他。”
一首土掉渣的《挖芋头》将我们带入上个世界,这就是典型的合肥生活。
合肥,那个时候还不叫“霸都”,因为随大溜,家底子不硬,只能跟在大哥北上广深后面讨生活。
高铁绕过他、泄洪没放过他、就连兄弟姐妹都说他是“只有名号没有实力”的“弟中弟”,纷纷投靠混得好的亲戚上海、南京、苏州等。
为啥呢?因为合肥真的太穷了,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行,完全的精神小透明!
老话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得笨鸟先飞。
为了出人头地,合肥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即使被勒得疼痛欲裂,也要比肩深圳,创造合肥速度。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2005年,这是合肥将自己关起来的第1666个夜晚,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拄拐的老人抓住它的手,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那个圈发着金光,很快脚底下就着泛大水,合肥努力呼救,老人站在岸上哈哈哈大笑,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两个字:巢湖。
合肥猛然惊醒,原以为只是一个梦,没想到故事开始得那么快!
他叫孙金龙,是上头给的第一个“高材生”,合肥本想套近乎,指着这“高材生”给自己搞搞发展,扬眉吐气。
不料,人家刚来就把合肥的老底抖了出来。
孙金龙:安徽省省会合肥,GDP325亿,在全国所有城市的排名80名开外。说难听点,就是倒数。
合肥:你这小伙子,说话还挺直的!
孙金龙:不把排名表拉到最底下,根本找不到你,要想富,就得变!
一下子,合肥就火了,努力捶打自己的胸脯,告诉自己不能生气,这是好不容易要来的“高材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发展经济。
但是,合肥实在是不能忍啊,在自己的地盘,被一个毛小子给镇住了,丢不起人。合肥刚准备拍桌子,就见孙金龙拿着厚厚一摞资料,扔在桌上。
合肥凑近一看,全是合肥脏乱差的各种新闻,随便瞟一眼,就看见了地图上的一个圈——巢湖,看来,这小子是有备而来的。
这一刻,合肥笃定,眼前,这长相平平无奇,又戴着眼镜的湖北小子,就是自己的大救星!
一场变革的飓风即将刮起,牢牢地将“大拆违”、“大建设”、“大发展”烙上合肥印记。
第一步就是大拆违
当时街头巷里都在议论:“合肥迟早完蛋,地产兴市能有什么出息,一辈子垫底、一辈子小县城的命!”
既然没有退路,就不要停下脚步。
合肥一改往日的低调和稳重,开始大刀阔斧地搞事情,第一个就向“拦路虎”——合肥违法建设宣战。
合肥不做“假把式” 要做“真把式”的决心,刻在脑门上。
不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人民日报》刊登新闻,还让手底下的施工队表态,绝不允许违法乱建,以及通过《决定》,为政府行动奠定法律基础。
事实证明,合肥瘦瘦的在身体上,别人瘦瘦的在脑容量上。
有数据表示:
安徽省委西大门年租金50万元的门面房在雨中消失
安徽省总工会拆掉了长江中路上临街260平方米100万元的租金商铺
合肥市环城公园雨花园小区一栋违建别墅被拆
市人大办公厅所属的340平方米违建门面房也进行了拆除
此次,合肥在“贵人”的带领下,开启了“铁腕治理违建”的大风暴。“大拆违”拆除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拆迁有证照建筑146.6万平方米,为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开辟了空间。
第二步就是大建设
大拆违的成功毕竟只是“破”,比“破”更难的是大建设的“立”。先“破”后“立”,这个“立”,就是抓好自身建设。
合肥拍了拍深圳的飞船,也想上天。
但是,合肥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穷啊,本来自家碗里的饭就少,现在开始大刀阔斧搞建设之后,日子就更加艰难了。
合肥看着“高材生”全心全意替自己着想,帮助自己解决难题,合肥也不能辜负他的好意,被逼急了,只能破釜沉舟。
2006年9月,金寨路高架桥正式动工,打响合肥高架时代“第一枪”。在这之后,合肥的高架桥建设迅速驶入快车道, 截至2020年底,合肥已建成12座高架,织就了84公里的空中快速路。
合肥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决定将资源、政策、精力向工业集中。
合肥有滨湖经济,大手一挥要建综合码头;合肥地处中部,动车绕着跑,那就通动车;合肥城道路不平,那就建金寨路高架、一环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合肥城区承载力不高,筹划滨湖新区,督促庐江发展;骆岗机场太小了,不方便招商旅游,那就建新桥国际机场,合肥“大交通”格局日臻完善。
违建被拆除,道路拓宽了,高架也起来了。合肥的钱虽然花掉了,但经脉也被打通了。
合肥坚信只有打造“大湖名城”,才会有“创新高地”。
于是,合肥规划190平方公里的滨湖区,连续3年每年投资100个亿,重点改善道路路网和配套基础设施,拉开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序幕。
第三步就是大招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合肥率先发展了经济头脑,算账、管家,一手抓。
那段时间里,招商局的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国各地,能吸引的就赶快落地,没来的就主动邀请,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各种配套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地搞到最好,总之就是一个字——“抢”。
靠着一辆摩托车,一个招商小分队,拉动了GDP的增长,使得合肥的GDP增速连创新高,跻身全国前列。
到最后,合肥的招商干部只要到哪里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适合投资,而其他地区来的干部只能拍一拍“铁骑大队”的豪车,问能不能载他一截。
合肥这一系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推动城市发展方面清晰的战略思维,在合肥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古成大事者,一份能耐,六分天命、三分贵人。
合肥的成功要感谢孙金龙,更加要感谢自己。
关注我,我是庐州拾光,一个说合肥故事的合肥人!
(尊重原创,维权必究,不要直接搬运,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另外,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