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九华山一名尼姑的镀金肉身呈现在大家眼前。可以看到,她的躯体虽然完整无缺,但已尽失女性特征。只见她的乳房完全消失,整个胸部极为平整。而这也成为我国佛教史上第一尊尼姑肉身。那么,这名尼姑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其实,她的法号叫做仁义师太,本名为姜素敏,是辽宁沈阳人。由于她家附近有一座寺庙,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受佛法影响,还会经常一个人偷偷跑到寺庙听和尚诵经讲学。
在那期间,她有幸得到寺庙高僧指点,因此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逐渐迷恋上了钻研佛经,成为了一心向佛的少女。
与此同时,她还喜欢上了医学,时常学着僧人的模样,独自练习针灸。寺庙的和尚每当看到她胳膊上大大小小的针眼,都会打趣她是一个看病救人的女菩萨。听到这些赞美之词,她坚定了悬壶济世的决心。
后来,她长大后嫁到了吉林通化,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可是,当时正赶上战乱时期。在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人们朝不保夕,常常上演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剧。1940年,她为了躲避残酷的战争,只身辗转来到山西五台山。
在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一片凄凉心境中,她最终选择落发出家,当了一名尼姑,并正式有了一个法号“仁义师太”。
虽然时运不济,但是她从未自暴自弃。在五台山参禅礼佛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医术,为当地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悉心医治,深受大家的爱戴与崇敬。
不过,对于一些重病疾患和疑难杂症,因医术水平有限,她避免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仁义师太决定外出学医。随后经过别人的推荐,她于1942年回到老家,顺利进入沈阳中医学院。在学成之后,她选择留在当地从医。
经过数年救死扶伤,她凭借高明的医术出了名,并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以战地医生的身份自愿加入了志愿军。
由于仁义师太是在战争年代落难出家,因此她非常痛恨战火。每当在战场上救治伤员时,她从不惧怕敌人的炮火和子弹,总是冲在最前面,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在第一时间抢救受伤的志愿军战士。
当然,战火是无情的,免不了有所牺牲。可是,仁义师太看着地上死去的志愿军战士,久久难以释怀,一直都在不停地自责,还哭泣抱怨自己没能把伤员从鬼门关救回来。正因如此,大家为她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不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仁义师太先是在医院担任主治医生,后来走向社会,开始了四处行医的生活,希望以此普度众生,解救那些民间的病人。
1983年,仁义师太一路行医,来到了九华山。看到这里香火缭绕,民风淳朴,加之年龄已有72岁,她就此决定今后都留在这里。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她便与九华山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还重建了年久失修的通慧禅林,并当上了住持。
此后,仁义师太一边忙于讲经诵佛,一边继续为当地的人们看病开药。在此期间,她总是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虽然通慧禅林比不上高寺大院,但是只要心中有佛,并时刻保持乐善好施的姿态,就能化解人间各种烦忧和苦恼。
正是在这种慈悲为怀的理念指引下,仁义师太在晚年时竟然不顾年事已高,坚持要回到当年落发出家的五台山。而此次千里之行只是为了感激五台山曾经在她落魄之时给予的浴火重生之机会。
1995年,仁义师太从五台山回到九华山后不久,自知所剩时日已不多,于是选择以坐缸的方式离开人世间。
在坐缸前,只见仁义师太由于绝食数日而消瘦不少。而在坐缸过程中,她则以蹲坐的姿势,缓缓将身躯缩成一团,并一点一点地进入缸内。当坐缸仪式完成后,由她的下一任住持举行封缸典礼。
直到1999年,通慧禅林新任住持才按照坐缸佛义,打开仁义师太的坐缸,并慢慢地将其取出。这时只见她的尸体保存完好,并无所缺,随后便将仁义师太的肉身进行了镀金处理。
不久,仁义师太的镀金肉神就正式呈现在大家眼前。可以看到,她身体干缩,女性特征全无,乳房完全消失,整个胸部极为平整。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第一尊比丘尼肉身。
追述仁义师太生前的事迹,旨在重温她高尚的人格以及看病救人的医德。正如她曾经所说的,人总难免会经历苦难,但是医生可以解除身体上的病痛,佛法则可以消除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伤痛。
仁义师太生前最看不得病人受苦的样子,因为只要看这种场景,她就会感到非常难过。这正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而我们则需要由此谨记八个大字,那就是:乐善好施,渡己渡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