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一个科学家团队最新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种的患者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颗粒,这种颗粒更容易传播。
他们说,这意味着含有大量病毒的唾液液滴传播得更远,并且比感染原始新冠毒株的患者的飞沫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日本大学牙科学院传染病和免疫学教授今井健一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唾液中病毒的状态可能是奥密克戎变种通过气溶胶传播的主要因素。”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奥密克戎病毒的感染浪潮一直在反复出现,并补充说,在未来的几天和几个月里,日本民众仍然必须保持通风和佩戴口罩。
该研究结果于1月10日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的科学杂志上。去年冬天在日本引发了第六波COVID-19(新冠)病例的奥密克戎变种,仍然是疫情爆发的主要病毒株,包括目前的第八波。
据了解,奥密克戎变种在支气管细胞中的复制速度比德尔塔(Delta)变种更快,后者导致了2021年夏天在日本的第五次传播浪潮。
然而,奥密克戎变种病毒颗粒在唾液中所处的状态仍然是一个谜,唾液中的病毒是通过细微的液滴传播的。
今井和他的同事从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到名古屋一家诊所就诊的90名COVID-19患者身上提取了唾液样本。
研究人员利用离心法和基因检测,分析了患者唾液中奥密克戎变种、德尔塔变种和原始非突变株的新型冠状病毒状态。他们的研究表明,病毒颗粒在唾液中以两种状态存在。
在一种状态下,这些颗粒与从口腔内部分离出来的细胞相关联,要么包含在这些细胞中,要么附着在其外围。在另一种状态下,病毒颗粒处于无细胞状态(cell-free state),与细胞没有关联。
该团队的科学家们专注于无细胞状态下的病毒颗粒研究。他们对唾液中含有奥密克戎变种毒株的颗粒计数为每立方厘米321万,大约是德尔塔变种毒株每立方厘米117万的3倍,是原始毒株每立方厘米18万的18倍。
研究人员说,从新冠患者口腔内部提取的细胞长度至少为0.01毫米,含有类似细胞的大液滴会在移动1到2米后下落。
相比之下,无细胞病毒包含在0.005毫米或更小的细小液滴中,这些液滴会传播得更远,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也更长。
今井教授表示:“在新病毒变种出现的早期阶段,研究唾液中无细胞病毒的比例将是未来至关重要的方向。”
我是每天与你分享国际资讯的小编,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