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9年新中国定国名,张治中提出减去2个字,毛主席:同意

0
分享至

张治中这个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

他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却是唯一一个没有跟共产党打过仗的国军将领。

不仅如此,张治中还被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称之为“三到延安的朋友”。

而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甚至堪称为“诤友”。

毛主席多次夸赞张治中:“这个人专做好事哩!”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曾多次采纳张治中的意见,就连当时在确定国家名字的时候,也是根据张治中的意见,最终才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何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关系会这般特别?这一切还要从两人延安初见说起......

毛主席:张治中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初次见面是在延安,从后来两人的关系来看,这一次的初见可以说是迟到了整整20年。

20年前,国共第一次合作,当时担任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曾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会议,并在那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义所,期间还在黄埔军校进行过演讲。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担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长兼任北伐军总司令部代理副官长的张治中,恰巧随军北伐。

从那以后,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初次见面失之交臂,从此各奔前程,天各一方。但命运是眷顾二人的,20年后,道不同却相为谋的二人迎来了初次见面。

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给内战赢得时间,但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压力,于是三次致电请毛主席到重庆去“共商国事”。

而前来延安迎接毛主席赴渝的人中便有张治中,从那以后二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回忆起第一次见毛主席,张治中表示:“延安相见之前,我对毛主席没有什么太大的印象。相反的是因为国民党的错误宣传,甚至还对毛主席有过怀疑:他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能够成为共产党的领袖?”

但是张治中表示,跟毛主席刚见面两人就相谈甚欢,仅仅是一天的短暂接触,就被毛主席的博学、大度、乐观给深深折服了。

而张治中的热情也让毛主席好感倍增。

安全抵达重庆后,毛主席的安全问题成了头等大事。因为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就跟张治中打过招呼:“我是中国人,给美国人准备的招待所我不住。”

到了重庆之后,想到毛主席的安危问题,张治中主动提出:“如果润之先生不嫌弃,可以到我的桂园中居住。”

这一提议当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跟周恩来商量好的。

当时在延安周恩来找到张治中,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在重庆期间最担心的毛主席的安全问题。”

张治中当然也明白周恩来的担心不无道理,于是向周恩来保证会把安全问题做到万无一失。

毛主席被张治中的诚意所触动,握着张治中的手说:“文白先生如此厚意,我毛泽东只好领情。不过我还是要寻个机会向被我撵走的尊夫人和孩子们当面致歉呀。”

张治中笑着道:“我一定全家过来拜见你,让孩子们看看共产党的领导人才不是什么青面獠牙呢!”

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对张治中的热情招待以及积极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好感。在谈判的43天中,张治中是最积极也是最卖力的,每次谈判濒于破裂的时候,张治中便会全力挽回局面。

重庆谈判接近尾声时,外面谣言四起,很多的热心民主人士劝毛主席:“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周恩来当时心急如焚,于是找来张治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毛主席一人回延安,我实在放心不下啊。”

张治中听后了然,慷慨道:“包在我身上,我顺利接毛先生来,应当顺利把毛先生送回去。”

协议签订后的第二天,张治中便亲自护送毛主席返回延安。在重庆相处期间,张治中真诚为国、公而忘身的精神,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上飞机之前,毛主席和张治中闲聊,毛主席笑着看向张治中道:“你其实才是那个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张治中笑道:“毛先生为何这样认为?”

“我可不是胡乱说的,而是我看出来的。首先,关乎《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一事来看,这个报是当时国民党围剿我们的时候创办的,你把名字改了自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你为了国共和平依然这样做了。”

毛主席看了一眼张治中,继续笑着说道:“还有就是,你不是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这不是也做了一件大好事吗。从这两件事来看,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

听到毛主席这一番话,张治中颇为惊讶。

之前自己并未和毛主席有过过多的接触,但是自己为和平做的这两件小事,毛主席都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毛主席和自己一样也是非常渴望和平的人啊。

飞机还没落地,张治中透过窗户就看到机场上黑压压的站满了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下了飞机,直到看到这些人满脸洋溢着欢喜,大声呼喊着毛主席,张治中才彻底明白,毛主席不愧是共产党的领导人。

毛主席周总理北平留客

时节如流,果不其然一年之后蒋介石便撕毁了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但是战争并没有朝着蒋介石所期待的那样发展。

很快蒋介石便被迫下野,为了苟延残喘,蒋介石让张治中前来北平进行和谈。

1949年,张治中由南京飞往北平,这一次毛主席亲自设宴款待。

两人刚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拉着张治中的手笑着说:“之前我到重庆多亏了你的款待,感激得很呀!只是当初你把自己的住所给我用,还拿酒席款待我,如今你到了延安我却只能用小米招待你,抱歉的很呢!”

毛主席的话听起来就像是在招待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既热情又自然。但是这次的谈判最终还是以蒋介石出尔反尔而宣布失败。

毛主席早就料到南京政府会拒绝和谈,所以提前给和谈代表周恩来写了信,让他做张治中的工作,劝他留在北平。

但是张治中也很为难,有一天周恩来找到张治中说:“文白兄,今天你我一同去机场接一个客人吧。”

张治中问是什么人,但是周恩来却神秘一笑:“到了你就知道啦。”

来到机场片刻之后,一架飞机降落,看到飞机上走下来的人,张治中热泪盈眶,感激地对周恩来说:“你们可真会留客啊!”

原来这架飞机是南京派来接和谈代表的,由于中共地下党的帮助,张治中的夫人和两个孩子也被悄悄送上了飞机来和张治中团聚。

之后,张治中便发表了《对时局声明》留在了北京。

张治中决定留下来后,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就立即命人解决张治中的住宿问题,对张治中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但是最初的时候张治中还是有着很沉重的思想负担。毕竟自己曾是国民党最高决策层,深受蒋介石器重。

留在北平让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蒋介石,担心别人说他投机。

为了帮助张治中消除这种心理负担,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来看望他开导他,劝他丢掉封建道德,为全中国人民着想。

之后,毛主席每一次介绍张治中时总是爱笑着说:“这位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每次听到毛主席这样介绍自己,张治中都觉得内心暖烘烘的,慢慢的他就想通了,决定投向人民参加革命。

张治中表示:“在过去的那个阶段,我曾是负责人之一,但是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也成为了过去。”

毛主席恳切地对他说:“过去的阶段等于是过了年三十,今后就是大年初一,新的开始!”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张治中非常感动。对于张治中来说,这句话既是热情的期待,又是严格的要求。这句话也成了张治中后半生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张治中敢于直谏,毛主席从谏如流

从此以后,张治中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而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更堪称为“诤友”。

新政协筹备会议期间,毛主席邀请了各界人士到中南海酝酿和商讨国家名号的问题,准备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次会议张治中也要受邀之列。

毛主席在会议上提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整合,打算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国名。

对于这一名字,当时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只有张治中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

张治中说:“大家想一下‘共和’这个词,它的含义其中就有‘民主’的意思,这样一来不就是重复了吗?”

之后也有人提出说:“原先拟定的名字确实也有些太长了。”

接着就听张治中说:“不如就减去两个字,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怎么样?”

听到张治中的意见,毛主席思索了一下觉得言之有理,表示同意。最终经过众人的反复讨论,最终敲定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张治中除了参与了国名的讨论,还有国旗的选择。

当时全国征集国旗图案高达两千多幅,后来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向中央提交了3幅,供毛主席和党内人士开会讨论。

在讨论红旗的座谈会召开之前,有一天张治中来到毛主席的住处,两人闲谈之际也离不开商讨国事。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国旗的选择上,张治中试探问:“主席,现在大家都对国旗的选择很感兴趣,您觉得呢?”

毛主席听后,如实说了自己的意见:“我比较赞同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个,你觉得呢?”

既然毛主席问到了张治中的意见,张治中便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其实我是反对这个的,红旗中间有条杠,看上去直接就把国旗分成了两半,那不就成分裂国家了吗?”

听到张治中直言分裂,毛主席并未生气,反而觉得张治中说得有道理。于是便把这个意见保留下来,等到会议上看大家如何讨论。

座谈会上,毛主席手拿两个国旗,一个是五星红旗外加一条黄河,另一个便是现在的五星红旗。

第一幅的说明是:红底代表着革命,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当时很多人也都比较赞同第一幅,但是张治中很快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张治中对大家说:

“一个杠子怎么能代表黄河呢,我认为这反而更容易被别人误认为是分裂革命,分裂国家。”

停顿了一下张治中接着说:“大家想一下,杠子在很多国人的观念中是不是都有金箍棒的意思,国旗当中摆上金箍棒干嘛,我觉得不如这一幅五星红旗的好。”

张治中说完之后,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毛主席也表示同意,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五星红旗确定为了国旗。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毛主席原本不打算上台讲话,张治中得知后,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说:“您是主席,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真正的会议,怎么能不讲话呢?”

毛主席对张治中说:“就你一个人希望我讲话。”

张治中说:“不,是全国人民都希望听到您讲话,”

毛主席依然不同意上台讲话,但是到大会开幕时,毛主席却上台讲话了。休息期间还幽默地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

会议期间,张治中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张治中提出每一位人大常委会委员,都应该每年到人民群众中去视察至少一次,只有走到地方去才更方便听取地方群众的意见,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地方的情况。

这个建议书是彭真转交给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主席看到后,觉得张治中的意见非常有道理,并主张全国人大代表也不例外,要积极地走到群众中去。

如今这项制度已经成了中国的一项传统制度。

党有异而可为友,道不同却相为谋。

用这句话来形容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思想,才让原本道不同的两人成为了和而不同的诤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暴龙历史记
暴龙历史记
用心解读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4397文章数 210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