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仍出兵,林彪拒绝抗美援朝,并非因病!聂荣臻后来的话道出真相:与心理有关。
如果上天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是立即抓住它,还是眼睁睁看着它溜走呢?
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曾经与林彪有过一段令人沉闷又乏味的谈话,连带着空气都凝滞了,他问一句,林彪答一句,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学生准备得还不算充分。就这样,这场干巴巴的没什么亮点的谈话内容让蒋介石后悔错过一个顶尖的军事人才。
正是这个不受蒋介石待见的黄埔四期的学生,日后却将他的蒋家王朝打得落花流水,遭遇灭顶之灾,是让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人。但也是这个让人憎恨又军事能力出众的学生,让蒋介石激起了爱才和惜才之心,一直想把林彪收入麾下为国民党效力。可惜,这个愿望他实现不了。
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珍惜和重视这个人才,那就是毛泽东。正是毛泽东对林彪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林彪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战争时期发挥出他的军事作战能力和指挥才能,打赢了多场闻名中外的战争,书写了他前半生的辉煌时代。
可就这样的前半生有辉煌战绩的人,为何会拒绝毛泽东充满殷切的厚望,将出兵朝鲜的机会拱手让人呢?
传闻中的林彪
1907年林彪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独自静坐思考,放现代来说就是大家印象中的安静、老实的孩子。
林彪面貌文弱,两道浓黑的剑眉,内敛聚光的眼神,第一眼看,给人其貌不扬的感觉。虽然不善于言谈,不通人情世故,却无损于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的光芒。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聂荣臻对林彪的印象是学习认真,但是成绩一般,平时也不爱与人交流和往来,社团活动基本都不参加。
几场战役后盛名在外,以至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回忆第一次见林彪时的情形,她说:“还以为你是个威武的军人,没想到却是个文弱的书生模样。”
《传记文学》创办人刘绍唐则描述当时林彪在老百姓心中的样子,她道:“林彪在老百姓心中就如传说中的天神一样。在见到林彪以前,想象中的他会是一个魁梧的彪形大汉,等见到真人真容,才发觉自己太先入为主了。”
在部队里,林彪也不和老部下打成一片,不善于与人交谈的他孤僻又喜静。但他用人管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那就是不拘小节,大胆重用,能者上之。就事论事的同时赏罚分明,有立功的功劳让给部下,打了胜仗就给部下记功;有过就自己揽下来,失败了他就自己琢磨反复推敲复盘所有的细节,并汲取经验教训。在这样的将帅手下谁不心之向往呢?
解放后,林彪在自己的院子里调养身体,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喜欢看军事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书中带来的快乐和思考给养病的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在这一点,邓小平不止一次称赞:“林彪的沉思和寡言让我佩服。”
这么一个冷面又孤僻的将帅,放现代来看就是妥妥的宅男一枚。
惺惺相惜的友情
虽然林彪有性格上的缺陷,但不影响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交流。粟裕和罗荣桓是他为数不多的朋友。
粟裕和林彪两人一起参加过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并肩打过国民党。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和并肩作战的革命友谊,二人之间自然是惺惺相惜的。林彪时常与粟裕谈论军事上的话题,交流心得。只有这个时候,林彪才真实展露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林彪是军事上的天才,善于谋算,指挥稳健又留有余地。18岁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北伐时初入战场,南昌起义后他跟队伍来到井冈山,直接受教于毛泽东、朱德,并且参加了红军的很多次重要战役,积累了很多战斗经验。
林彪在平型关战斗中谋划得当,指挥精准,找到对方大意轻敌、戒备松散的漏洞,一举歼灭了敌人,打破了中国志愿军不可战胜日军的神话。取得这样的胜利,跟林彪的作战思路和习惯是分不开的,他有两不打:“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事先没准备的仗不打。”
如果说,林彪是稳妥型的将帅,战术布局的思维属于理性的考量。那时粟裕就属于冒险型的将帅,战术布局属于天马行空的艺术感性行为。就这一点林彪挺佩服他的。
在这个时势造英雄的战争年代,这么感性和理性的人碰在一起交流,没有想象中各自为政的战略思想上的争执,反倒是相同地互相欣赏、热爱军事。
和林彪比起来,粟裕自嘲自己是在地下仰望天上。林彪是黄埔军校进行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的军事天才,而自己则是与敌人真枪实弹地拼出来的经验,凭的是自己的灵活应变反应,并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经验。
就因为林彪有过硬的军事理论知识及优秀的指挥能力,派给他的指挥团队和兵力都是大规模作战的级别,而粟裕的就逊色多了。但也不可否认粟裕的灵活,敢打敢拼的拼搏和冒险精神,他同样也是战斗中展现卓越指挥艺术的军事家。
英雄惜英雄,林彪对于粟裕的灵活军事指挥能力也很赞赏的。
罗荣桓与林彪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分别负责军事和政工。解放战争时期,二人又走到东北四野成了搭档。林彪虽然威名远播,可是性格孤僻不合群;罗荣桓却很擅长沟通、联系群众,对林彪非常包容理解。就这样两人性格互补,把四野共同搞得有声有色。
林彪在前方指挥打仗,罗荣桓负责做部队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后方替他解决后顾之忧。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良师益友”来形容。
主席点将
朝鲜战争初期,国际外交风云诡谲,国内百废待兴,我们的国家还没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毛泽东从战略角度进行了高瞻远瞩的分析,他看得更长远。
随后政府高层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的问题。林彪投了反对票,他询问主席苏联是否出兵,并且提到我们刚刚建国,百废待兴。美国也以建交作为交换条件,暗示我国袖手旁观。
毛泽东问林彪:“那么美国会不会打过鸭绿江呢?”林彪说:“不会。”他认为美国如果有动作的话,早就行动了,不会等到现在。但这番话没打消毛泽东的顾虑,他心中的疑惑更强烈、更加担忧。
毛泽东反复思考并研究朝鲜半岛的局势,两天后,他担心的事发生了。9月15日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撕开了朝鲜边防,我国边境城市到平壤的交通线全线崩溃。半个月后,金日成寄信给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他没有失望,我国政府的回复是肯定的。
再次举行的会议上,就是否出兵朝鲜再讨论,毛泽东主张中国应尽快出兵,并点将林彪出战。可林彪仍然持反对意见,并直言“为了救朝鲜把中国的人口和生产了耗光了不值得。”他的这番言语遭到了批评。
没领会毛泽东意图的林彪,见反对无效,直接找了借口称病,无法担任这一艰巨的任务。
会议开的不欢而散,会议后,毛泽东命人秘密找来彭德怀商谈朝鲜半岛事宜。作为我党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彭德怀,从国家大局出发主动请命出战朝鲜半岛。有了彭总的主动请缨,毛泽东大感欣慰。
林彪不肯入朝作战的理由
我们必须明确,出兵抗美援朝其实是在拯救我们自己,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如果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和辽南不能得到安全保证,那么国内刚建国的局势又怎么能稳定下来呢?
中国本该可以独善其身的,毕竟新中国刚刚成立,举国一片废墟,但是朝鲜半岛的战火如果我们坐视不理,下一个打到家门口的就是我们自己,从长远发展来看,无论如何都应该出兵帮助朝鲜渡过这一关。
对军事家来说,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他们指挥的身影。而林彪本身军事实力过硬,被点名出战,可他却打了退堂鼓,将这机会拱手让人,这就奇怪了,别人都是赶着向前冲,他却往后退,是什么原因让他宁错良机也不愿意出战呢?
至于林彪的不出兵理由,按他做事原则要有七分把握的稳妥性格才会放手一搏,否则宁可不开战。至于他提到美军的装备精良及庞大的海陆空军及破坏力极大的原子弹等等,先不提这些外在的因素。
从林彪的性格和与人相处的细节出发,我们看出林彪在军事上的素质是过硬的,指挥战术也有天分,他在大会上发表的反对理由,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论从国际形势来看,还是国内的百废待兴的建设步伐来说,林彪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了。
只能说林彪的性格里缺少想粟裕的冒险精神,太过于顾虑各方的均衡局面,也没有及时领悟毛泽东战略的全局考量。在这点上林彪的长远战略全局考虑还有亏欠,他只考虑到他擅长的一面,而忽略了长远发展方向的趋势,只看到眼前的不利形势,对于不利形势造成的后果缺乏长远格局的眼光。
从长远来看,对外有苏联和美国在旁边虎视眈眈,寻找机会挑拨事端,在台湾问题上大做文章。对内,国内的建设即将搁置,全力支援朝鲜半岛。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可以缓慢发展,全力对外,保家卫国才是重中之重。
结语
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在此付出的,将来也会在另一个地方或者某件事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林彪说明他有病情也不是借口,是真有其事。林彪率部队从山西隰县路过时,被驻守在附近的晋绥军哨兵误伤,及时抢救后,后期转去苏联治疗了一段时间。这造成了他身体遗留了一些后遗症,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水平受限制,所以他时常有头疼、失眠等病症,也给他的身心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痛。
此后,林彪就对光线、噪音和季节变化非常敏感,时不时的地传出来的疼痛。那是神经受损后传来的让人感到不可言说的毛病。
毛泽东知道他的身体状态也不适合支撑到长期的战场中战斗。考虑再三,还是让彭德怀挂帅出征朝鲜。而林彪就与朝鲜半岛失之交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