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定医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在手术过程中,输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保持患者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在维持生命的前提下保证手术成功。正是因为如此,医院的血库消耗量往往非常大,时不时还需要社会热心人士献血来缓解血库紧张的情况。
尤其是做手术大出血的时候,对血液的消耗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很多朋友会想,既然患者做手术大出血,将这些血液收集起来再“输回去”,起到回收利用的作用是不是更好?一方面可以节约血库,另一方面也不会有配型不对,后遗症一类的烦恼。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想法,恭喜您终于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医学界就已经发明出了类似的装置,也就是“自体输血机”,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将患者的血液自动收集起来,经过抗凝过滤等安全处理,再输回到患者体内。
而发明出这台机器的目的也和各位想的一样,能够有效缓解血库紧张的情况。
但是,新的问题却又出现了:
既然存在这样的机器,为什么医院中还会时不时出现血库紧张的情况?其实并非医生们不想用,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体输血机并不能在实际情况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自体输血难以实现,和这几点原因分不开
原因一:失血情况大多为突发
因为手术而出现的流血情况,大多数是可以控制的,并不会演变成失血,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体输血机难以派上用场。
而真正失血的时候,则是在突发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说车祸现场,手术意外等,血液已经出现大面积流失,通过自体输血机来回收显然不太现实。
原因二:患者存在血液隐患
真正会导致大出血的手术,通常是例如心血管手术,癌症手术等等,进行这类手术的患者本身,血液中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血脂浓度过高,甚至是存在游离癌细胞等。
将这些血液输回患者体内,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手术后遗症的风险,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会选择异体输血的方式,来保证手术患者的相对安全。
原因三:自体输血存在“稀释性”
目前大多数的自体输血机器,会在回输之前将血液进行过滤,抗凝,血液本身会因此被稀释,继而导致血液的品质下降。
因此,自体回血的确能够帮助收集患者的血液,并且提高其利用率,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不能通过自体输血机来实现完全回收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自体输血机的确是存在的,收集患者血液回输的概念也没错。但是需要考虑到手术的实际情况才行。一般来说,只有在心脏手术,动脉手术等提前预知到会大出血的情况下,才会提前准备好自体回血的相关事宜。想要灵活运用自体输血,仍然还需要医学进一步发展。
不过,虽然自体输血存在诸多限制,但其本身也是有优点和可取之处存在的,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使用,仍然能够为手术提供不小的帮助。
首先,自体输血能够降低排异反应的风险。
文章开头有提到,异体输血因为血型,基因等问题,很容易带来感染,过敏,溶血反应等一系列负面症状,而自体输血因为使用了患者自己的血液,出现排异反应情况的可能性为0
其次,节约了手术流程。
一般情况下, 手术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会需要对血液进行交叉配型,预约,领取等多道步骤,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而自体输血,可以很自然的省去这些步骤,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更精准的利用医学资源。
最后,自体输血便宜。
这一点无可否认,自体输血因为是使用自己的血,没有用血所需要的步骤和花费,手术费用自然也会更加便宜。
总而言之,自体输血这一技术的确是存在的,但因为诸多限制,并不能很广泛地应用,但如果在合适的情况下,患者选择自体输血的模式反而才是更加安全的。根据自身病症,合理选择手术模式和手术方法,才能更有利于治疗流程的推进。
参考资料:
[1]赖福才, 王梁平, 汪传喜. 试论自体输血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策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8):3.
[2]黄梅, 牟丽丽, 谭华,等.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9):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