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太空新闻》网站报道称,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近日对外公开表示:目前没有将欧洲航天员送到新建设完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的计划,该机构既没有预算能力,也没有政治意图将其宇航员送往中国空间站。
中欧曾度过8年航天蜜月期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遗憾的,2022年,中国在近地轨道上完成了天宫空间站的建造,而到了2023年,中国天宫空间站将会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它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一个关键领域。
2014年欧洲航天局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了《2015-2020 年中欧航天合作大纲》,明确在深空探测、 空间科学、对地观测、测控服务、空间碎片、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随后,又与法国、德国、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这个时候中欧航天合作进入蜜月期。
此后,中欧航天之间进行了多项合作,比如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正为“天问一号”提供遥测、遥控、跟踪等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从该航天局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的地面站获取过数据,正环绕火星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将为“天问一号”提供数据中继方面的支持。
欧洲航天局在2014年和中国达成协议之后,在2015年的时候,中欧更是就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签署协议,明确中欧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可以说,与中国在中国空间站上的合作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2017年,欧洲航天局的航天员们曾来到中国烟台的航天培训中心,与中国的航天员进行联合培训。在为期两周时间里,毛勒和另一名来自欧洲航天局的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与中国的航天员一起生活和工作,并刻苦练习中文,以便将来能够进入中国空间站工作。
当时在中国接受采访时,与毛勒同行的克里斯托佛蕾蒂面对“你是否希望未来能够飞向中国的空间站?”的提问时,果断地说:“我特别希望!”
中文名字叫做“莎莎”的她还表示,这次训练是她的“第一个机会”。她还用中文向同一乘组的中国航天员刘旺、陈冬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有很多机会一起训练”。2022年10月,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克里斯托福雷蒂还引用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克里斯托福雷蒂表示一直在苦练中文,期待进入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可以说,国际媒体都认为欧空局宇航员将会是首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外国航天员,2023年,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进入中国空间站,此时欧空局撕毁双方合作协议,可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
欧洲之前也曾撕毁协议
这已经不是欧空局第一次撕毁协议了,21世纪初,中欧进行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在2003年的时候,在北京成立了中欧卫星导航技术培训合作中心,中国将投资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亿),参与该计划的卫星研制、技术开发、地面设施和用户服务。该协议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充分参与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中国将因此对“伽利略”拥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
美国认为一旦中欧都掌握了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将对自己更加不利,国利用欧盟内部利益分配问题,从中作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虽然是投资方,却惨遭排挤,欧盟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都把中国排除在外。中国当时知道想让欧洲人分享导航技术无望,于是在2005年提出让欧洲提供“原子钟”核心技术,但还是惨遭拒绝,并且把中国踢出了项目之外。
而此次合作的失败,欧盟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是最大输家,欧盟因为与美国签订了协议,无法再使用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而且随着中欧合作结束,原本美国答应授权欧盟技术使用,也翻脸不认账。而随着中国发射卫星使用频率,欧盟陷入了无频率无可用的尴尬处境。
尽管欧盟不义,但是中国还是提出了频率共用理念,在2015年,欧盟被迫接受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提出的频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然而这个时候欧盟的技术已经落后太多,原计划2008年投入使用的伽利略,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实现全球组网。美国一直以来都在遏制欧洲航天技术的发展,比如诱使英国放弃火箭技术,英国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掌握了独立发射卫星能力却又放弃的国家。
中欧依然拥有合作的基础
欧盟应该可以意识到,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是利用者。中欧是世界航天活动的主 要参与者,是推动当今世界航天产业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加强产业研发的合作,必将 成为中欧科技与经济合作的重要 内容。
而且中欧航天之间虽有有过不愉快,但是也有合作的基础,早在 1994 年,中欧就签署“欧洲遥感卫星”(ERS)数据应用的协议进行合作;1997 年,中欧决定开展合作项目进一步利用ERS 数据,在 1998 年中国特大洪水灾难中,ERS 雷达图像在洪水测绘上发挥作用,有了前述 基础后,ESA 和科技部就如何加强和改善合作进行磋商和联合研究,到2004 年,“龙计划”正式启动,将 主要应用于农业、洪水、森林、空气质量、气候变化、海洋等多方面的监测和研究,时至今日,“龙计划”还在进行当中。
欧空局应该寻求共同的机会和利益,抓住航天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中欧双方乃至 世界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