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孩子生了病,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的买药、看病。哪怕花光家里的积蓄,也要坚持治好病。但对李女士来说,花钱都不是事,买不到药才让人手足无措。
健康时报的记者采访了李女士,她的孩子患了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医生说可以用氨苯砜片这种特效药来治。但在多家医院、多个渠道寻找,都没有找到氨苯砜片。最后在多年前同样患病的一名患者那里找到了半瓶氨苯砜片,但已经过期了。
病床上的孩子急等着用药,但手里只有几片已经过期的药,只能是“病急乱投医”,幸运的是,在用药后3天,孩子的身体指标就慢慢恢复正常值,皮肤上的疱疹也开始结痂。
但接下来的药去哪里找才好?
其实对很多罕见病的患者来说,可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因为受众人群少、利润低,很多药企都逐渐停产了。但这些特效药对患者来说,就是救命稻草,找不到原版药,就去找仿制药。但价格贵不说,效果也相差甚远。
廉价的救命药,为何停产?
就拿前面提到的这氨苯砜片来举例。刚开始研发出来,是用于治疗麻风病。在上世纪5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直到1980年,它的新的用处被发现,能够用于治疗线性IgA大疱性皮病。
但是在麻风病逐渐被消灭后,它的主要用途已经消失,让很多药企无法从中获利,因此,氨苯砜片开始出现涨价、断货,进而停产。毕竟,相比于其他的药物来看,一瓶氨苯砜片的售价只有几十元,计算后一片药可能只有6分钱。售价还抵不上成本,让很多药企都已经停产这种药物,患者也无从寻找。
除此之外,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辉瑞公司生产的原研阿糖胞苷,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赛德萨”也是一种廉价、但是非常有效的特效抗癌药。但结合目前的售价来看,0.1克的进口原研阿糖胞苷只有40元左右,而仿制的阿糖胞苷可能只有十几元。
自从2012年的基础药物目录出现后,就经常出现部分基药买不到、不好买的情况。在这些“销声匿迹”的低廉救命药消失的背后,隐藏着基础药品供给链薄弱的真相。
基础药品停产、断供背后,或隐藏着3个问题
问题一:临床需求增大、用量增多
假设药企按照正常生产的产量来计算,能够满足市面上的需求。那么临床上对药品的需求量增加,用量增多,很可能出现部分药品断供、短缺。比如原本用来治疗麻风病的氨苯砜片,在麻风病被消灭后就失去了价值,但新的药物用途出现后,反而出现更多的临床需求,按照原有的生产力,无法供给充足,就会出现断供的问题。
问题二:生产厂家独有的原研药
由于我国部分药品是从跨国药企引进,生产基地并不在国内,当药企出现供应异常或者产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基础药品断供,甚至停止供应。
恶性白血病患儿常用的“塞萨德”就符合这种情况,这种药物只有瑞辉公司生产,但他们表示,工厂维修,暂时无法恢复生产。这也让国内的一些患者陷入了慌乱之中。
解决措施:针对部分独有的药品,我国已经联合药企进行协调,一方面协调国外的药品尽快入境,另一方面调动国内替代药品加大产能,维持市场供应,以免出现断供的情况。
问题三:药品售价低、利润小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来看,部分基础用药在进入社保后,药品售价低,药企能够得到的利润微薄,甚至会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被迫停产。目前氨苯砜片就符合这种情况,虽然国内仍有4家工厂有资质生产这种药,但药企不生产,又何来药物用于临床?
每年我国都会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廉价药被迫退出市场,而其中不乏一些价格低廉,但是药效显著的药品。国家已经着力通过医保补贴商家、适当提高药品售价等方式鼓励药企确保生产,也扶持内地的药企生产基础药品,确保市场供需平衡。
不管是普通的常见病,还是受众小的罕见病,药品的生产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价格过低、生产出现困难的药企和药品要适当扶持,避免让更多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基础药物消失。毕竟和无药可治相比,无药可买更让人感到迷茫。
参考资料:
1、廉价救命药氨苯砜片停产,患者家属:等着救命,但没有人愿意生产了·健康时报·2021-06-06
2、一片难求!“救命药”断顿前应有足够预警·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07-09
3、每年新增10万患者,用来救命的廉价药却陷入断货危机·健康界·2021-09-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