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不管是从哪些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唯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在访谈中吴凡院长说道,有些人认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其他的道路,允许病毒低水平流行,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坚持动态清零,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可以把伤害降到最小才有利于疫情的防护。
为什么不能“躺平”?吴凡从五个维度分析了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决策考量。
第一点,病毒本身的特点。
新冠病毒以后怎样变异还是未知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病毒还会发生变异,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病毒再次变异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但是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奥密克戎和之前的病毒相比较传播力变得更强,毒性更低,对于以后病毒如何变化,我们还是不知道。
从长远来看,病毒有可能会朝着毒力变弱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病毒在变异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变得传播力更强,毒性更强,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要松懈。
实际上,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现在两年多,多次突破以往科学家对病毒的认识,例如,病毒的迅速变异,发生免疫逃逸,对于研发出来的疫苗只能是防重症,而不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所以,从病毒变异的科学规律来看,现阶段采取动态清零很重要。
第二点,关于人群免疫背景。
从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后,就有很多人说它的致病力变弱,出现重症的患者变少,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几乎都是从国外传来的,国外的人群免疫背景和我们是不同的。
其实国外的免疫背景和我国是不一样的,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前段时间的多次传播以后,其实很多人通过感染已经获得自然免疫,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生命为代价,而且西方国家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所以说他们的免疫人群是很大的。
我国新冠疫情由于防控的很好没有出现大流行,只是通过疫苗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我国坚持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原则,不会像外国那样因疫情导致大量的人员死亡,所以自然免疫人群很少,和国外相比来说免疫背景相对薄弱。
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免疫背景,就去讨论轻症多了,重症少了,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要严格谨慎,才能防止疫情的发展。
现在香港的疫情很严重,让人担忧,所以我们不能再说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显然已经不是,从香港的形势来看,我们不能轻视奥密克戎。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很大,他们属于易感人群本身就有很多疾病,一旦感染就会导致情况很复杂,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才会更好地保护这些免疫力薄弱的人群。
第三点,控制“低水平流行”行不通。
还有一些人认为能否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允许低水平流行,既不占用医疗资源,也不把病毒赶尽杀绝,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现在病毒不及时清除病毒变异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我们能对付奥米克戎,变异之后就很难说了,如果疫情不断快速发展,我们的医疗资源能否足够处于可控的水平,都是未知数。
有人说在资源设备好的地方进行低水平流行实验,吴凡院长认为,我们试不起,就算是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方进行低水平实验,还是阻挡不了人员外溢的风险,现在无症状感染者很多,外溢到别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到了医疗设备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又该怎么办,所以是行不通的。
第四点,抗疫“武器”不断丰富,未来值得期待。
这两年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付新冠病毒的武器也在不断研制,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后,虽然还是有感染的问题出现,但是基本都是轻症重症的问题已经解决,而且特效药也在上市,中药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检测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检测更加精准可靠。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获得更多的抗疫武器和技术,病毒得到更好控制。
第五点,因时因势采取最适合当地的防控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可以在防控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特点进行防控。
绝不是“躺平”,而是实现“动态清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径,把握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最小的代价最大的防控,最终实现动态清零的目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