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人都知道,
但是不管是民歌,还是方言,
真的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
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为什么,
有什么历史可循,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揭秘揭秘~
当涂钟灵毓秀,她西滨扬子江,东依石臼湖,北可上宁镇,南可下徽航,中原与南方文明在这里相融、吴楚文化在这里交汇,繁华的商贸活动和频繁的人口迁徙,形成了当涂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品味。而当涂方言又有吴语、江淮官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和当涂4次北人南迁大迁徙有关。
/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 ”/
东汉末年,中原离乱,
据《三国志》记载,
仅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就有十余万人渡江东奔,
今天的姑孰就是这个时期始建的,
▲图为黄巾起义
随着这一次的大迁徙,
当涂原住民被冲击,逐步汉化,
当涂话(古越语)也和这些北方话融汇,
形成了最早期的“吴语”。
/第二次大规模“北人南迁”/
“永嘉之乱”之后,
当涂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大迁徙,
随着东晋立国,和侨寄法的实行,
大量北民南迁。
这一次北民的迁入,
对当涂本地的早期吴语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
现在还在用的新市、博望、湖阳等地名,
就是当时侨寄法侨置郡县时遗留下来的。
/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
北宋覆亡之后,这次的大迁徙,
时间最长,竟然长达150 年,
大公圩就是这个时期被开垦的,
目的是为了安置流民。
随着这些人的涌入,
当涂方言再次受到冲击,
随着当涂方言和北方江淮官话的融和,
当涂的吴语就变成了具有了
官话特点较多的“宣州话”。
/最后一次迁徙“晚清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当涂又刚刚经历了太平军和清军的11年拉锯战,
灾荒和疾疫一直发作,导致人口锐减,
土地也荒芜了没人种。
这时流入的外籍人一部分是流散的双方军士及其家属,一部分为江北和县、无为农民、一部分为下江扬州地区的渔民,一部分是本省的桐城地区从事运输的船民,一直到,民国时期,留在这里的人开坑荒地,多为当涂沿江一带,导致现在出现的官话区“沿江区”,而这些官话区也明显的融入了“吴语”。
自此,当涂方言总算演绎完毕,
吴语主要分布在薛津和大公圩东部,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和大公圩中西部。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当涂一些词语的方言了
我们来罗列几个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
擦霍——闪电
黑月头——黑夜
太阳窠(ke)里——有阳光的地方
水埠跳——在水边架设的木板
出洼巴则——山坳
土基——砖坯
慢拦坡则——台阶
白刀——菜刀
提亮则——提水桶
噘人——厉害的骂人
屁——骗
(再留几个小问答给大家猜一下,欢迎评论区留言回答哦~)
爬佬手——
孬巴子——
糟麦嘴——
发沙则——
削撇撇——
开味——
惜护——
图文来源:当涂OK论坛 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