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00年,华莱士到中国采访,江泽民拍板决定:不限时间,不限问题

0
分享至

1986年9月2日晚,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只有100多字的简讯,谈的是当天上午,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华莱士的专访。

在这次采访中,邓小平回答了华莱士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

图|华莱士

毫无疑问,华莱士确实也算是一个开创者,因为在过去,采访过邓小平的只有意大利记者法拉奇。

当然华莱士也不会想到,就在十多年后,他还采访了中国另外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江泽民

这两次采访后来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标杆式采访,也让华莱士成为了盛名在外的记者。

2012年4月7日,华莱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因病去世,享年92岁,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邀请华莱士当他的秘书,但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我还是愿意一辈子当记者。”

华莱士不仅是这么说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

因为都采访过邓小平,人们时常将法拉奇同华莱士放在一起评价。

毫无疑问,两人采访的技艺非常高潮,风格都很相似,都是非常情绪化,甚至是咄咄逼人的,唯一细微之处的差别是,华莱士语言有时会很幽默,而法拉奇的语言风格却很尖锐。

“强悍与温情并存”是华莱士采访的主要风格。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华莱士也丝毫不会给采访对象面子。

图|邓小平与华莱士

比如采访伊朗总统内贾德,因为问的问题太尖锐而且是连续不断,以至于内贾德不得不主动叫停了采访;采访美国总统里根时,华莱士曾就“种族主义倾向”展开了一系列连续的不间断式的提问,让这位好莱坞演员出身的里根也难以招架;采访美国著名歌星芭芭拉·史翠珊是不是常被称为“贱女人”,这种“问讯”式的采访风格,让这位女明星当场落泪……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节目《60分钟》专门为华莱士设计的广告词是:

“英语中哪四个单词令骗子和无赖最为闻风丧胆?答案就是:“Mike Wallace is here.”(迈克·华莱士在此)“

在《60分钟》这档节目开播以来,华莱士采访过很多重要知名人物,并且还与七任美国总统谈笑风生,唯独乔治·W·布什拒绝了华莱士的采访,这让一贯语言犀利的华莱士事后直接出言讽刺:

“除林肯以外一个永远坐在原处的总统(林肯雕像是坐着的)。”

唯一让华莱士意外的是,邓小平接受了他的采访。

图|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与邓小平握手

时隔多年后,华莱士谈到了当年采访邓小平时的经过。

1986年初,华莱士在好友辛迪·瑞汀博格的引荐下来到中国,在领略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一系列发展变化后,突发奇想想要采访邓小平:

“为什么不直接采访这场改革的发起人呢?”

华莱士以《60分钟》节目组的名义向中国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高层通知华莱士,对这件事情最好不要抱有希望,毕竟他们所了解 到的情况是,邓小平本人并不注重虚名,很少接受采访。

可事情出乎预料的顺利,一个月以后华莱士就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答复,邓小平愿意接受采访。

为了这次采访,华莱士事先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还同一些见过邓小平的人交谈,并精心准备了20多个问题。这也是华莱士一直以来的习惯。

采访一开始,两人分宾主落座后,邓小平就从身旁桌子上一盒“熊猫”牌香烟中抽出一支:

“我抽烟可以吧。”

一旁已经68岁的华莱士也说了一句:

“可以给我一支吗?”

有意思的是,华莱士接过来一看,发现香烟滤嘴很长,邓小平哈哈一笑:

“这是专门对付我的。我抽烟的坏习惯改不了啦。”

图|华莱士与邓小平

这一简单细微的举动,后来也常被人津津乐道。

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华莱士一如既往的沿袭着自己以往的风格,但邓小平始终淡定自若,时隔多年以后,华莱士再谈邓小平的时候毫不吝惜的称赞:”他是一位伟人“。

“他的智慧,面对挫折表现出来的豁达态度,务实的精神,直截了当的说话风格都令西方着迷。“

也因为这次与邓小平会面,华莱士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隔多年以后,当华莱士再次来到中国后,他的采访对象,已经从邓小平变为了江泽民。

1998年,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栏目组通过公关公司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正式提出了采访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申请。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对这次采访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后,将报告转给了国内,国务院新闻办专门责成第三局局长任一农来负责此事。

中方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分,尽管在多年前此事便已经有成例可循,但涉及到具体事项,还是要做充分的准备,国新办调集了以往华莱士采访各国元首的采访录像,还针对华莱士在采访中可能提到的一系列话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国新办第三局提交给中央的报告时,可以接受华莱士采访,报告中更深入的指出:

“用事实、现实情况告诉西方:中国人不是青面獠牙、不讲人情的怪物。”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进行开会商讨后,决定按照美国承诺播出的待遇,给对方4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国新办负责人后来与江泽民沟通了这件事情,江泽民考虑后最终决定:

“临场对华莱士采访不限时间,不限问题。”

尽管中方同意了华莱士所提出的采访申请,但因为“九八洪水”,加上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采访只能推迟。

一直到2000年初,已84岁高龄的华莱士再次致函中央对外宣传板以及驻纽约总领事馆,谈到了采访一事,中方也考虑到需要一个更加理想的平台,让自己的领导人在西方亮相,于是同意了华莱士采访的请求。

2000年8月11日,华莱士率《60分钟》摄制组8名成员提前四天赶到了中国,并在中方的安排下住进了北戴河外交宾馆。

为了这次华莱士采访,中方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一部分工作是在2年前就已经开始预备的,更为关键的是,中方在1998年针对华莱士采访,还规划了具体细致的流程,但这些流程在2000年的采访中,并没有用上。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所以在整个态度上充斥着傲慢和误解,美国人将北戴河比喻为是中国的“戴维营”(美国总统的度假胜地,美国外交独特的场所)。

打破西方的偏见与误会,是中方接受这次采访最主要的目的。

据曾亲身经历这次采访的工作人员会示,美方对这次采访也很重视,在采访前就对会场进行了实地勘测,美方剧组人员注意到,采访室的椅背很高,拍成画面后,椅背最上端的横档会出现在被采访者的后脖颈处,在得到美方反馈后,中方连夜对椅背调整。

华莱士甚至对江泽民所佩戴的7副眼镜了如指掌,并建议在采访那天,江主席可以戴那副意大利窄边眼镜,效果会更好。

8月15日下午,华莱士的采访正式开始,双方在室外进行了30分钟简短的采访后,步入室内。

当然,室外的采访相对简单,真正的交锋其实是从室内开始的。

华莱士仍然沿袭以往咄咄逼人的风格,并问到了许多特殊问题,但江泽民始终不紧不慢,双方有时针锋相对,但有时又风趣幽默。

华莱士援引《中国日报》上刊载的话询问:

“您怎么看待‘美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者’这种说法?”

江泽民回答:

“坦率地讲,因为经济的强大和科技的进步,美国倾向于高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传递对美国人民的善意。所以我不想在我们的交谈中使用过多的尖锐词汇。”

图|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曾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

“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风雨雨,有时多云,有时甚至乌云密布,有时也会多云转晴。 ”

两人的谈话不紧不慢,一点一点的推进。

华莱士随后问道:

“是否相信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误炸?”

1999年5月7日深夜23时45分(中国时间5月8日清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了五枚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击中了位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当场被炸死,另外还有十数人受伤,而五枚爆炸物中的其中一枚因故障未炸响,直至五年后被塞黑方面取出销毁。

中方事情发生以后对美进行了强烈谴责,认为这是一次蓄意轰炸,但北约方面随后解释,称此次轰炸为“误炸”,因为他们使用了一份过时的“美中央情报局提供的地图”。

江泽民对此明确的对华莱士说:

“以美国的顶尖科技,所有关于‘误炸’的说法都难以让人信服。况且,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的标识清晰得不可能被弄混。所以,‘误炸’为什么会发生到现在都是一个问题。克林顿总统曾多次在电话中向我就爆炸事件道歉。我告诉他:既然你代表美国,而我代表中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无法取得百分之百共识的。”

另外在两人谈话期间,还谈到了一个令中美双方都关注的情况,即李文和案件。

李文和是一名华裔美国人,知名的流体动力学专家,1939年出生在中国台湾南投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赴美深造,并在1974年获得美国国籍,1978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

人生至此,本该一帆风顺。

可到了1999年3月初,李文和突然接到了来自美国能源部的解雇通知,理由是他触犯了“安全条例”,更为关键的是,就在几天后,《纽约时报》便刊载了消息称: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市的美国能源部国家研究所内,一名“中国间谍"涉嫌把美国微型核弹头机密泄露给中国。”

图|李文和

李文和正在家中准备寻求法律支持的时候,便于9月被FBI拘捕,并以处理武器机密不当等59条罪名受到起诉。

为何要李文和?这还要从美国能源部说起。

1995年,美国能源部一位反情报主任诺托拉•特鲁洛克得到了一个叫做KSAG(志趣相投的分析小组)的报告,报告中谈到了中国核武器技术领域的进步,并宣称:

“中国若单凭自己核科学家的力量是根本完不成三级跳的,因此,这里必定有美国技术在助威。”

李文和作为一个科学家,曾不止一次的到过北京参加过学术会议,但在回到美国后,却并没有按照规定交待在中国的行踪,因而受到了怀疑,在美国看来,李文和到中国,完全有可能和中国科学家就某些事项交流过。

图|《考克斯报告》

事实上,就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后不久,美国国会就抛出了由众议员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为首的联合调查委员会炮制的《考克斯报告》,宣称中国通过窃取美国军事技术,危害了美国的安全。

可笑的是,这份信誓旦旦的报告中,却充斥着“可能”、“似乎”、“大概”、“也许”等不确定性词汇。

1999年5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召开记者招待会,严正指出考克斯报告纯属无稽之谈,此次抛出纯属是“别有用心”。

李文和被捕后,在后来历时一年半的调查取证中,FBI一无所获。

李文和被捕在监狱时,就曾反复思考过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遭此厄运,并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在自传《我的国家告诉我》一书中如此写道:

“无论多么睿智,无论如何勤奋工作,像我一样的亚裔,像我一样的华裔,永远不会被美国社会所接受,永远是‘外国人’。”

李文和在美国的一系列遭遇,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华莱士采访江泽民时,谈到了李文和的遭遇,江泽民说:

“我可以很坦率的告诉你,中国和李文和案没有关系,中国人把李文和看做是一个声望卓著的科学家。”

图|江泽民同志

“难道他不是间谍吗?”华莱士又问。

“你认为他是间谍吗?”江泽民反问。

事情早有公论,无需赘言,早在1999年11月,美政府因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李文和泄露核机密,表示将不寻求以“间谍罪”起诉李文和。

2000年9月14日,该案因证据不足草草收场,李文和被当庭释放。时隔6年后,李文和与美国联邦政府及美联社、《纽约时报》等五家报社达成和解,并获得赔偿。

见华莱士沉默着不说话,江泽民笑了笑: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你遇到了难题。”

华莱士点头承认:

“是的,没错,也许我不该回答。”

整个采访的过程很顺利,江泽民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郑重,他是一个富有才气的领导人,精通英语和俄语,甚至还会西班牙语,所以他与华莱士之间的交流很畅通。

据说两人之间的谈话,曾让在外面通过专线听采访的工作人员差点坐不住:

“让美国人停下来,问题问得太过分。”

尽管中方事先就华莱士采访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预测,并成功命准了90%以上,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让听者无法接受。

在第一盘录像带录满了后,江泽民走出采访室休息,时任国新办三局局长任一农上来向他表示了场外的担心,但江泽民却回答道:

“他们受不了了?人家是我们请来的。我们答应了‘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就应该遵守承诺。让他尽管问。”

华莱士语言风格一如既往的犀利,甚至几次打断江泽民主席说话,并且毫不客气的说:

“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请简短作答。”

始终面带微笑的江泽民主席却回敬他:

“是你先坏了规矩,我的回答大致和你的问题一样长。”

图|2000年9月7日,中国倡议的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在纽约举行

整个采访在事后获得了中方高度认可,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2003年《电视外宣策略与案例分析》中,华莱士采访江泽民被列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你现在风靡美国电视节目了。”

2000年9月6日,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峰会,并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有过会晤,在各国元首共进午餐时,克林顿略带歉意的说:

“华莱士对我们都很刻薄,但你却让他像孩子一样满足地呜呜叫。”

会议结束后,CNN在一则报道中提到了上述细节,以表明在美国媒体以及克林顿本人心目中,肯定了江泽民在接受华莱士采访时的表现。

克林顿过去也接受过华莱士采访,并吃瘪过,因为华莱士采访他第三个问题是:

“你是流氓吗?你怎么会跟一个未婚的姑娘在白宫神圣的办公桌上,干那种事情?”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克林顿的资料,这里不多谈)

图|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曾写下《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不久前一次新华社采访中,还谈到了此次华莱士采访江泽民,并表示:

“江泽民在2000年接受美国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的专访时富有自信、机智而幽默的回答,令美国人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漫步史书 incentive-icons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
2237文章数 63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