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井泉任开国首个四川省长,儿子被人打死,他为何表态:不追究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担任首个四川省长。他走马上任时,毛主席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是我信任的人,我的心思你一点就透,交给你做我放心。”

在李井泉的治理下,四川的经济逐渐恢复。1967年,他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儿子李明清被多名学生毒打,年仅23岁就离开人世。

到了1978年,邓小平指示彻查各类历史案件,那几个学生被绳之以法。

不过,李井泉却表态不再追究此事,这是怎么一回事?

  • 忠诚战士,坚定信仰

曾经有人评价李井泉,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士,一直坚定不移地追随毛主席的脚步。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敌人不断在后面穷追不舍,红军处在危险的境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红军的给养急需解决,很多部队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附近的野菜、草根和树皮都没了。

所以,李井泉临危受命,接过征收粮食的任务。他对周围人说:“我强调一下,我们只需没收地主豪绅和官僚地痞的粮食,不可动老百姓的粮食,也不要打扰正经商人。”

李井泉提前几天到达征收点,指挥没收了不少的粮食,还把一些粮食分给了贫苦的老百姓。

期间,李井泉命令部队严格遵守纪律,维护我军的良好形象,粉碎了国民党造谣我军是匪寇的阴谋。

长征途中,红一军和红四军会师,进行干部交接,李井泉去了红四军,担任政治协助员,也是负责收集粮草休整部队。

红军翻越茫茫雪山,那时候光是一天就死了二十多名战士,走出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草地。

这时候,李井泉跟着朱德听从中央指示,要继续北上。可是,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反对北上,要让红四军南下。

大会开始后,李井泉身边有人悄悄说:“党中央决定北上,红一军也会北上,我们南下的选择是错的。”

朱德站出来说:“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决定北上,是党中央的决定,我们必须服从。”

朱德刚坐上下,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反驳他,刘伯承赶紧控制局面,说:“你们的态度怎么这样,现在是在开党会。”

张国焘理了理衣袖,说:“北上是行不通的,红四军必须南下,趁着这个机会向四川发展。”

那时候,很多人受到张国焘的蒙蔽,觉得红四军应该南下。张国焘知道李井泉是自己的老乡,想着拉拢他,让他站到自己这边。

谁曾想,无论张国焘怎样说好话,李井泉的立场绝不动摇,他说:“朱德和刘伯承都讲话了,他们比我们想得长远,我支持他们的决定。”

张国焘很是生气,自己遇到一颗硬钉子,非得让李井泉好看才行,就安排他去红四军红军大学担任教导员。

那天,会议结束后,夜深人静,李井泉躺在庙中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担忧这支队伍的前途。

张国焘执意带着红四军南下,准备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可是,四川军阀刘湘怎么允许别人动他的奶酪,派出军队进攻红四军。

结果可想而知,红四军伤亡惨重。李井泉只是教导员,他所能做的就是正确教育自己的学员。

1936年,红二军和红四军会师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被彻底纠正,李井泉被调到红二军担任政委。

红军长征期间,李井泉在红一、二、四军都工作过,始终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 主政四川,大公无私

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跟着贺龙来到四川,为解放四川贡献了突出的力量,要论他的资历和功劳,都能够授予大将军衔。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却没有被授衔,因为他离开军队,来到四川,担任四川省长。

根据大授衔的相关规定,有地方工作的将领不再参与授衔。所以,李井泉没有军衔,人们依然愿意称他是无衔上将。

最初,四川解放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国民党势力在那里盘踞已久,虽然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残部败退台湾地区,但还是有很多特务和土匪遗留下来。

毛主席左思右想,如何恢复四川的建设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最终决定让李井泉接受重任。

李井泉知道后,表示不会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在他出发前,毛主席和他见上一面。

毛主席看着昔日在自己身边担任秘书的李井泉,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叮嘱他:“你是我信任的人,你办事我放心。”

果然,李井泉来到四川,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制定计划,恢复四川经济。他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重修都江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毛主席前来视察四川的时候,专门参观都江堰,看到后忍不住赞叹:“你做的很好,造福了四川老百姓。”

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川工业发展起来,李井泉注意到粮食问题,农业上去,才能保障工业。

这件事情急不得,李井泉经常说:“我们必须克服盲目急躁,脚踏实地,慢慢来。”

李井泉去农村考察,会和老百姓谈谈心,想要清楚农民需要什么,再制定合理的计划,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毛主席看到近年来四川粮食产量平稳增长的报告,松了一口气,表扬李井泉做得好。

四川一直以来都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粮食每年都会外调,支援全国各地。

1959年,灾荒席卷全国,各地都在向中央请求粮食。中央决定从四川外调55亿到60亿斤的粮食,李井泉从大局考虑,当场表示同意。

可是,形势变化突如其来,四川遭遇了干旱,当年粮食产量锐减。李井泉没有向中央反难处,而是带着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支援全国。

全国的灾荒很是严重,无奈之下,周总理把各省的省长叫来,无奈地说:“北京、天津只有四天存粮,上海只有两天存粮,中央的机动粮已经发完了,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周总理坚定地说:“今天要是没人接下任务,这会就不散了,我在这陪着大家。”

李井泉回到四川后,指示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在那三年,四川往外调出粮食147亿斤。

六十年代,李井泉要去见毛主席时,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仿佛一洗就要碎掉,警卫员建议李井泉的妻子肖力,说:“给首长再做一件吧。”

肖力皱紧眉头,思索了一会儿,决定把省委不用的旧桌布拿出来,改改给李井泉做条新裤子。

后来,毛主席评价李井泉不知道大公有私,只知道大公无私。李井泉带着四川老百姓外调粮食,驰援各省,却从不自己贪功。

  • 出身农民,起名内涵

李井泉是农民的儿子,他生于1909年,是江西临川县人,家里主要靠着种地维持生计。

李井泉的父亲以前读过书,所以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时候,李井泉年纪还小,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后来进入学堂读书。

1926年,李井泉就读江西第三师范,父亲希望他出来能够做个教书先生,不过他不想安居一隅,大丈夫应该有鸿鹄之志。

李井泉积极参加爱国救亡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期待国民革命军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可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然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李井泉十分气愤,知道我党即将南昌起义,立即返回自己的家乡,拉起队伍参加南昌起义。

敌人人多势众,太过狡猾,对我军展开围剿。李井泉带着部队南下,开始和敌人展开游击战。

1930年,李井泉前往江西中共苏区,送信给毛主席,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毛主席觉得眼前的青年精明能干,就把他留下来,担任自己的秘书。

在和毛主席相处的日子里,李井泉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升,便被派去了赣南工作。

当时,李井泉依依不舍,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革命要顾全大局,你是党员,要明白这个道理。”

之后,李井泉辗转各地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41年,他来到延安,负责整顿风气。

期间,李井泉遇到了心爱的姑娘,就是肖力,两人结婚后,甜蜜幸福,生了五个子女。

李井泉始终牢记毛主席的话语,二儿子叫做李明清,是因为毛主席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说过:“黎风明清。”

李井泉其余的子女,也是出自毛主席的讲话语录,他是打心眼里敬佩和爱戴毛主席。

  • 儿子惨死,不予追究

谁能想到,1967年,李井泉的二儿子李明清,在学校会被几个学生暴打,他本身患有心脏病,回到宿舍,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

特殊年代,李井泉的话语被心怀不轨之人恶意扭曲,不少人觉得他不忠于毛主席,想在四川搞独立,简直是无稽之谈。

在邓小平等人的保护下,李井泉没有受到过多伤害,但是他的二儿子后来却出了意外。

1965年,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来到四川成都,李井泉、程子华等人一早在那里等候,欢迎邓小平的到来。

邓小平健步走来,和李井泉等同志握手说:“你们辛苦了。”他是四川人,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

金牛坝招待所,是当时四川省内唯一的高级招待所。会议在此召开,李井泉细致汇报了三线建设情况。

中间休息时,邓小平关心地询问:“今年四川的农业生产怎么样?”

李井泉如实回答:“今年比去年要好,全省同志都很注意农业生产。”

邓小平交代不仅要抓紧建设三线,还要紧抓农业生产。随后,他说:“我到现场去看看。”

邓小平要去乐山、自贡等地看厂子,回来还要去攀枝花。李井泉说:“去攀枝花要坐小飞机、汽车,沿途是高山土路,很不方便。”

邓小平摆摆手,说:“你们能去我也能去。我回到北京才好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要去。”

李井泉想了一会儿,点点头,建议从乐山回来飞西昌,邓小平听后笑了笑。

1967年,二儿子李明清在北京上学,那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数名同学和他争吵起来。

他们不由分说,开始殴打李明清,打完后扬长而去。李明清躺在地上很久,才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宿舍。

李明清自幼体弱多病,患有心脏病,没想到此次毒打让他的生命结束,年仅23岁。

李井泉知道儿子在学校被人打死悲痛万分,但是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到了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邓小平命人彻查历史案件。

经过调查,当年的几名凶手被绳之以法,不过李井泉却不想再追究了,他说:“再查下去,还会牵连一些人,算了吧。”

晚年,李井泉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从年少为革命奔走,后在努力建设新中国,临老了终于有机会看看家乡的父老乡亲。

李井泉听到万年桥还处在塌陷状态,他想了想说:“万年桥,无论怎样都要修。”

经过初步讨论,万年桥筹集到了一些资金。可是,李井泉再次回到家乡,万年桥还是没有动静。

李井泉一问才知道其中的无奈,资金缺口还是不小,他决定亲自前去看一看万年桥的旧址。

李井泉乘坐小船,看着对面大片的荒地,感慨:“万年桥要尽快修好,很多农民才能够增加收入。”

李井泉回去后,立即和领导商讨,筹集资金,得知万年桥下个月就可以开工了,他很是高兴。

1989年,李井泉在北京去世,老百姓始终不会忘记顾全大局,一心为民的李井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boss外传
boss外传
天下人物多,且听楚楚说
1980文章数 326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