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96年,孔令华突然接到总政来电,中央军委批示:李敏享副军待遇

0
分享至

前言

1996年6月,总政的一位秘书突然给孔令华打来电话,告诉他中央军委已经批示,从7月1日起,李敏将享受副军待遇。

李敏、毛泽东、孔令华

李敏的心中只有妈妈,对爸爸的印象很浅

1936年的冬天,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在陕北保安县小石山的一个破旧窑洞里生下了女儿李敏。

一路征战,生活和环境都十分恶劣。李敏生下来时十分娇小、瘦弱。闻声去看望贺子珍母女的邓颖超抱着这个在艰苦环境中出生的小生命,充满了怜爱之情,她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于是,其他人也跟着叫小娇娇。

博古通今的毛泽东马上想起《西京杂记》中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的形容,于是就给女儿起名为毛姣姣(也称“娇娇”),直到十几岁后才改名为李敏。

关于“李敏”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过各种传说,有人认为江青原名为李云鹤,毛泽东将长女取名李敏,小女取名李纳,是让孩子属江青之姓。但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据当年的有关人员回忆,李敏回国后,很快就要上中学,作为父亲,毛泽东想给她取个大名,于是从孔子《论语·里仁》篇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获得了灵感,取出“敏”字。至于为何姓李,是因为在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时,毛泽东采取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术,那时他化名为李得胜(“离得胜”的谐音),后来他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姓李了。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笔者推测,毛泽东让两个女儿都姓李,应该也包含着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姐妹俩统一姓氏的意义。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

1937年10月,贺子珍是怀着身孕独自离开延安的。1938年1月,贺子珍抵达苏联。1939年,贺子珍生的男孩因治疗不及时去世。为了安抚独处异国的贺子珍的情绪,毛泽东让4岁的李敏去苏联与亲生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一举动,说明毛泽东对前妻仍十分关心。

当一身土气的小娇娇站在母亲面前的时候,贺子珍饱经疮伤的心灵才变得欢愉起来。

据说,母女俩相见时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你是谁呀?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娇娇。”
“娇矫干什么来了?”
“找妈妈来了。”
“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我妈妈叫贺子珍。”
“你给妈妈带什么礼物来了?”
“我把娇娇带来了。”

贺子珍非常宠爱女儿,李敏来到苏联以后,贺子珍用她为数不多的收入给女儿买玩具、买衣服,还去烫了头发。

李敏和贺子珍

李敏也感到很幸福,她是在延安的保育院里长大的,当时延安的女性都很看重事业,自己养育孩子的极少见。在去苏联之前,李敏在延安过周末经常是同保育院的值班阿姨一起度过。如今终于能得到充足的母爱了,她打心底高兴极了。

1941年,就在李敏刚刚5岁的时候,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使苏联人民在一段时期内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资极度匮乏。冬天,在零下30度的严寒日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烧炉子的劈柴,甚至连火柴都很紧张,每天发几块黑面包,人们都在生死线上挣扎着。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敏和母亲相依为命,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还用节省下的食物尽量照顾在苏联读书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善良的贺子珍每天织几双袜筒子送到工厂里去换卢布,一点点积蓄起来给毛岸英买书,给毛岸青买铅笔、纸张和笔记本。贺子珍把岸英、岸青兄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李敏也很喜欢这两位哥哥。

刚在苏联生活的那几年,李敏只知道自己有妈妈,有哥哥,却不知道还有爸爸。因为她当年从延安走的时候实在太小了,根本不记事,所以对爸爸的印象非常浅。

李敏、毛岸青

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礼堂里,挂着各国共产党领袖的巨幅照片,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都在上面。那里的老师经常会给孩子们讲述各国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李敏每次听的时候内心都十分崇敬,但她压根想不到,照片上的毛主席就是自己的亲爸爸。

在苏联生活的时候,贺子珍是很少同李敏讲起爸爸的。

有一次,毛岸青特意从莫斯科到伊万诺夫市的国际儿童院看望妹妹。在无人的礼堂里,哥哥指着墙上的巨幅照片问妹妹,知不知道那是谁。李敏说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毛岸青说他是我们的爸爸,李敏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爸爸。毛岸英解释道,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就是他把我们送到苏联学习的。

看着哥哥说得那么肯定,李敏有点相信了。但是,爸爸还是太遥远了,李敏仍然想象不出她同爸爸有些什么关系。

后来,贺子珍想让女儿给爸爸写信,就开始简单地对李敏说一些毛泽东事情。但当时的贺子珍还是把女儿当小孩子看待,不愿和她深谈些什么。比如,为什么她不同爸爸生活在一起等等。

李敏真正明白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能同其他的爸爸妈妈一样生活在一起的原因,还是以后在同舅妈李立英的谈话中听到的。直到那时,李敏才真正明白妈妈情绪悲伤的原因,只是对于这些,身为女儿的她也无能为力。

毛泽东、贺子珍

贺子珍带女回国,李敏终于见到爸爸

1948年初,贺子珍终于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由于在异国他乡生活八年之久后,李敏看着眼前的祖国感到十分陌生。

1949年春夏之交,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带着毛泽东的重托来到沈阳,她要把李敏接到毛泽东的身边去。

由于从小在苏联的缘故,李敏的中文并不好,但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还会写俄文。在见到父亲之前,天真活泼的李敏还写了一封“可爱”的信。在信中,李敏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

毛泽东收到女儿的来信十分高兴,看着李敏俏皮的语言,毛泽东也写了一封回信,并吩咐工作人员加急寄出。思儿心切可见一斑。

当贺怡带李敏到北京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仍住在北平西郊的香山,还没有进城。

李敏

听说贺怡带着娇娇回来了,毛泽东连忙从办公室走出来迎接,老远就向贺怡她们招呼示意。贺怡牵着李敏的手对毛泽东说:“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娇娇接回来了!”然后转身对李敏说:“快叫爸爸!喏,这就是你的爸爸,就是给你打电报的毛泽东。赶快叫爸爸!”

李敏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看着眼前的爸爸和国际儿童院礼堂里的巨幅照片一样,她好开心、好激动,兴奋地直接扑上前去,叫了声“爸爸!”然后就依偎在毛泽东的怀中。

骨肉重逢,毛泽东自然也很激动,他一下子就把女儿抱了起来,亲了又亲,感受着亲情的温暖。

李敏的婚后生活

1959年8月29日,23岁的李敏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婚。当时李敏正求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孔令华是她在八一学校求读时的同学,比李敏高两级,还是学生会主席,是学校的知名人物。

孔令华

在八一学校的时候,李敏很喜欢跳舞,经常登台表演。在李敏的眼中,孔令华高大又英俊,两人相识已久,彼此了解,走向婚姻生活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其实李敏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和爸爸毛泽东讲过孔令华的事情,当时毛泽东说自己不会干涉,没有任何意见。随后,李敏又去征求妈妈贺子珍的意见,但妈妈却希望李敏能晚点结婚,多读书,不然等结了婚有了孩子以后,想再读书就难了。

李敏觉得妈妈说的很对,于是听从了她的建议,把婚期推迟了一年。

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原是杨虎城部下的炮兵旅长,在西安事变中作出了贡献,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据说,他还曾为儿子娶毛泽东的女儿犯过愁,因为他觉得两家不够门当户对。但是他没想到,毛泽东却很开明,他说,女儿的婚事大人不要干涉,只要孩子们自己认为满意就行。了解到毛泽东的这一想法后,孔从洲才打消了顾虑。

不过,有关上述情形,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曾在自己的书中进行过辟谣,她说父亲孔从洲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李敏夫妇的结婚典礼上,此前并没有单独见过主席,所以说“孔从洲一开始不同意儿子和李敏的婚事,后来被毛主席劝说才放心”是不符合事实的。

毛泽东、李敏等人合影

1959年秋天,毛泽东亲自在中南海的家中为李敏主持了婚礼,并邀请孔从洲全家及有关亲友出席。在女儿的婚礼上,毛泽东高兴地喝了喜酒,并祝愿女儿和女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席间,毛泽东像普通的父亲一样,谈笑风生,洋溢着喜悦。结婚便宴后,他还愉快地同参加婚礼的客人留影,又单独与女儿、女婿合影。

李敏、孔令华结婚后,同毛泽东一起住在中南海。对于女儿女婿的学习和生活,毛泽东向来十分关心,有空就找他们谈话,孔令华还在毛主席的建议下认真钻研了政治经济学,写出了数十万字的学习心得,得到毛泽东的好评。

一年后,李敏生孩子了,那是个很胖乎的小男孩,毛泽东非常喜欢,经常会抱一抱亲一亲。对于年过古稀的毛泽东来说,这就是家庭的幸福。

后来,出于一些原因,李敏向爸爸提出了搬出中南海,自己一家单住的意见。当时毛泽东没有表态,只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敏很快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爸爸是非常爱她的,舍不得她离开自己身边。于是他和孔令华商量,先搬到比较偏僻的一间房子去住,自己做饭,有空了再去看望爸爸。

但是,就这样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敏一家还是搬出了中南海。只是自从搬走以后,李敏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出入中南海了,每次想去看望爸爸,都要在大门口登记、打报告,有时候折腾了半天还进不去。

李敏和毛泽东

李敏一家走后,从毛泽东患病到1976年去世,李敏就见过爸爸三次。第一次是在1972年陈毅去世后,李敏去看望爸爸时,毛泽东正在生病;第二次也是生病,毛泽东想见女儿了,当时毛主席刚被医生抢救过来;第三次见到爸爸,是因为她看到一个中央的文件里提到了毛主席的病情。这次,李敏不顾一切地来到中南海,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

毛泽东病的很重,当看到女儿终于来看自己的时候,他虚弱地问出了一个让李敏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李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眼角滑出了泪水。这就是李敏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会见。

几天后,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来,由于身份特殊,李敏和孔令华一连几天排队,才终于随着瞻仰毛泽东遗容的群众进入了爸爸的灵堂,向亲爱的爸爸作最后的致意、诀别。

后来,李敏怕母亲贺子珍受不了这个打击,就和丈夫孔令华一起从北京前往上海,时刻守候在贺子珍的身边。贺子珍让自己的侄女和外甥女儿代表她去北京奔丧,在毛泽东的灵前献上心香一瓣。

1977年,贺子珍在一次中风后得了偏瘫症,从此缠绵病榻,卧床不起。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离开了人世。从此,李敏彻底失去了妈妈。

贺子珍和护士

党中央的关怀

1977至1996年,李敏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她在家闲着也没有人过问。孔令华多次劝说李敏外出,看看今日的中国,毛主席的故乡的人们也多次邀请李敏夫妇去韶山,特别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韶山毛主席铜像落成典礼等重要活动请她参加,但是她哪都没有去。

1996年3月,孔令华曾向组织上书面反映了李敏的问题,希望能对她进行一个妥善安置。

1996年6月,总政唐副主任秘书给孔令华打来电话,告诉他李敏的事中央军委已经有了批示,自1996年7月1日起,李敏将享受副军待遇。

李敏、孔令华

孔令华与李敏这对从小青梅竹马、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共同走过的几十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在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后,李敏在孔令华的陪伴下,度过了漫长的人生低谷,终于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正史笔记
正史笔记
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681文章数 72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