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朱老总脾气温和,平易近人,不管身边的工作人员犯了什么错,他从不“重锤敲响鼓”,但同样能起到震天的威力。恰恰相反的是,彭老总性格耿直,脾气火爆,常常“响鼓响锤”,敲得震天响,让人下不来台,他更是自嘲“我是高山倒马桶,臭名远扬。”
这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元帅,却私交甚笃,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在对方面前,两人就像自家兄弟般无拘无束。
从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朱德和彭德怀并肩作战,即使不在同一战场指挥作战,但两人一起经历枪林弹雨、一起出生入死的这些经历,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彭德怀病逝,朱德老泪纵横,大喊:为啥不让我去看他
搬到吴家花园后,彭德怀一边继续参加中央党校的学习,一边自食其力,种菜种粮。在吴家花园一住就是六年。赋闲在家的这段日子,是他精神上和思想上最为苦闷的一个时期,但他并未放弃过继续思考建设问题。
在吴家花园居住期间,亲自来这里看望他的只有少数领导人,如朱德、彭真和杨尚昆等人。朱德向来沉默寡言,两人坐在一起话也不多,但只要见到朱德来,彭德怀心理上总是能得到些安慰,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是唯一能够理解自己内心苦闷的人。
庐山会议后,朱德也闲居在家,他时常到玉泉山居住,因为这里距离彭德怀住的吴家花园很近。只要朱德在玉泉山,便总能在吴家花园见到他和彭德怀下棋“厮杀”的场景。
两人见面,默契地几乎丝毫不提政治话题,只是一门心思地扑在棋盘上,这一方小小的棋局,承载了两个人苦闷岁月里的喜怒哀乐,压抑的情绪通过咫尺棋盘得到了宣泄。
尽管始终赋闲在吴家花园,但彭德怀从未放弃过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和信念。1962年6月,彭德怀向中共中央毛主席写去了一封长达八万言的信。信中,彭德怀坚持真理,并请求中央全面审查自己的问题。不幸的是,他再次受到了错误的批评。
后来,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朱德的处境也变得艰难,面对各种风言风语,他总是坦坦荡荡,对妻子康克清说:“历史终归是历史,历史是最公正的。”
这个时候,彭德怀的处境也更加艰难起来,他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北京冬天天气寒冷,彭德怀表示想用温水,就连这个要求都被哨兵无情驳回。在这个时期,一向很少流泪的彭德怀动不动就以泪洗面,经常是夜不能寐。
1974年4月,彭德怀因病住进北京301医院,8月至9月,他的病情恶化,周总理立即组织医疗专家团队为他制定手术方案。
在他病情恶化的时候,他多次向看守的人提出想要见朱德的请求,但这些人却置若罔闻,不上报朱德。11月29日,彭德怀病逝,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他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后来,朱德得知彭德怀生前一再提出想要见自己的请求后,眼泪顿时止不住地往下流,嚎啕大哭起来,他对着空荡荡的房子大声喊道:“你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要死的人,还能做啥子还有啥子可怕的。”
彭德怀去世后,朱德的身体也每况愈下。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灿烂坎坷的一生,享年90岁。
临终前,朱德给自己的子女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东西全部上交:
“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什么可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公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要上交。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藏书,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他纯粹地不掺杂一丝杂质的信仰让人感动,更令人肃然起敬。病情严重时,朱德更是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我还有两万元的存款,这些钱不能分给我的孩子们,也不要乱动。记得告诉康克清,这笔钱就是我的党费,把它交给党组织。”
结语
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时期,到充满生死考验的长征路上,再到腥风血雨的抗日前线和艰苦奋斗的新中国建设时期……每一个时期,彭德怀和朱德都携手并进,比肩同行,他们的革命情谊在战火的洗礼和考验中历久弥新。
先烈之魂是民族的根本和基石,无数革命烈士向死而行铸就百万忠魂。即使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即便世事难料,沧海桑田,岁月永远也抹不去他们在历史书卷上写下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掩盖不了他至死不渝的无畏向前的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