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时间,邓小平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凝神静气观看着接下来的内容,因为他知道今晚的《新闻联播》内容将要播报一则关于他的重大事件。
邓小平
果然,播报员在电视上播报了邓小平决定辞职的决定。这一刻他如释重负,尽管他已经退休,但他还是仍然关注着国家的事业,只不过相比以往低调了许多。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深圳市委书记向其请示一事,但邓小平听后稍作停顿后,却摆了摆手,说道:“不破这个例。”那么,到底是什么事,邓小平为何会如此坚持呢?
邓小平辞职退休
1989年9月4日,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来到了邓小平的住处,商量邓小平退休的事情。一见来人,邓小平和大家一一握手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主要是商量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
当然,邓小平看出了几位中央负责人的欲言又止,他们当然是希望邓小平不要退的,所以也想开口挽留。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邓小平大手一挥,笑呵呵地说道:“退休是定了,退了很有益处。”
随后,便向大家耐心地解释了他退休的初衷:
“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世界上会引起什么反响很难讲。如果我退休了,确实不做事,人又还在,就还能起一点作用。”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理解邓小平的想法,因为在此之前,邓小平就多次表达了退休的愿望,最后却是半退。后来犹豫了好几年,已经耽误了,所以现在的他已经开始向自己的退休生活过渡了。
邓小平也曾多次讲到,自己最后的作用就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如今他再次对自己以往的看法进行了深化,退休成为一种制度之后,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了。
紧接着,他又谈到了第二个问题,退休的方式,其实他早就说过越简单越好,利用退休来歌功颂德实在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好处。
“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就是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说几句话。”他看了看在座的几位中央负责人,嘱咐他们:“我退休方式要简化,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
就这样,邓小平决定了他的退休问题,这天,他还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批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
自从九月份提交了辞职请求之后,邓小平也在不断说服那些不同意自己退休的一些同志,在前几天会见金日成的时候,他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11月9日,是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最后一天,这天也将对邓小平的退休问题进行最后的表决。当他得知许多同志都理解他退休的想法时,也感觉到非常高兴,他如释重负地说道:“总之,这件事可以完成了!”
下午三点,中央全会的代表们通过了邓小平辞职的请求,之后他也乘车来到了人民大会堂感谢大家对他的理解。
邓小平和家人在一起
对于邓小平退休一事,家人自然非常欢喜,这些年来邓小平为了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身体健康也全然不顾,现在也终于有了休息的时候。
所以正当大家说应该庆祝一下的时候,邓小平却从容不迫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
女儿们脸上露出欢悦的笑容,他们是非常支持父亲退休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他能健康长寿。邓小平却并不这样想,他坚持退休,就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党的利益。
这天晚上,邓小平家中热闹非凡,4个孙子、孙子来到他的身边,向他送上了一张贺卡,上面的四个角别着四个蝴蝶结,代表他们自己,中间的一颗红心,则代表孩子们的心。
贺卡上面稚嫩地写下了对爷爷最真诚的祝福:“愿爷爷永远和我们一样年轻。”邓小平看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欢快的神情溢于言表。
邓小平和外孙女
11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的时候,邓小平和全体同志合影留念,并作了简单的讲话。
作为一名为国家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他心情怎能平静呢。在讲话的最后他深情地注视着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说出了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我虽然离开了军队,并且退休了,但是我还是关注我们党的事业,关注国家的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
11月13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正式会见了最后一批外宾,接受最后一批记者采访之后。告别了他领导的工作岗位,正式退休了。
邓小平
邓小平退休后的生活相比以前轻松了不少,但他仍惦记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于是他决定在1992年出京南巡。
市委书记请示一事
1992年1月17日,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向着南方奔驰而去,这是一趟专列,车上除了中枢机关和随行人员之外,谁也不知道里面坐着的是什么人,列车上的人也想不到此次南方之行将会载入历史。
此时坐在窗边的老人,虽已耄耋之年,但精气神还很足。他就是已经退休两年的邓小平。退休之后的他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却也在默默无闻为国家而操劳着。
选择在新年伊始出京,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刚刚过去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对比鲜明,国际上关系错综复杂,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相比之下,中国的稳定也被海内外称赞。
邓小平
但即将开始的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所讨论的内容也与祖国的未来和发展有关,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因此,邓小平决定南巡,运筹大计方略,借此发展中国。
此次南巡的目的地是广东,出发前他并没有向沿途各省打招呼,也不想惊动地方负责人出来迎送。在武昌做了短暂停留后,南下广东。
滚滚车轮心经,列车飞驰而过,1月19日,他们终于进入了广东,经广州转向东南,来到了深圳。
1984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
望着车窗外的道路,邓小平的思绪飘回了1984年首次视察广东时的情况,那个时候,铁路两旁还是大片的农田和茅草屋,如今高楼林立,想必深圳的变化会更大吧!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深圳的新气象了。
当他下车之后,省、市负责人已经等候多时,他们一一上面向邓小平表示了欢迎,市长邓良玉高兴得说道:“深圳人民盼望您来,已经盼了8年了。”
之后在省市负责人的陪同下,坐上了一辆中巴,来到了下榻的深圳迎宾馆。邓小平也记得8年前,他也是在这里下榻的。8年过去了处处换新颜,深圳的发展超乎了他的想象。
1992年的深圳
深圳特区是在邓小平的倡议下诞生的,这里凝聚着他的巨大心血。在改革开放前,深圳只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不超过2亿元的小镇。但邓小平的决定却让这个小渔村以及这块土地以上的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如一声春雷给深圳人民带来了希望。8年后的今天,邓小平向负责人急迫地提出了想要去看一看的想法,8年前所到之处都是工棚和工地,而如今整个市区焕然一新,市区道路宽阔整齐,四通八达。
看到深圳有这么大的变化,邓小平的眼中显现出喜悦的光芒。邓小平在视察的整个过程中,也作了不少讲话。
抵达深圳以来,邓小平南巡的消息在港澳和海外媒体上不胫而走,但深圳却没有一点声响,没有任何公开报道,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松营也觉得,即将离开的邓小平好像从没有来过一样。
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在几天的视察过程中,他认为老人家的谈话不仅对深圳特区,甚至对全中国的俄改革开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应该尽快地宣传和报道出去。
而且邓小平此次视察深圳,《人民日报》没有记者跟随,新华社有记者来,这让他压力很大,深知责任的重大。
于是,吴松营向市委书记李灏和副书记厉有为提议,主张深圳的媒体把邓小平在深圳的重要讲话的精神报道出去。两位领导听后也对他的意见表示了赞同。
之后,他们向邓办主任王瑞林作了汇报,他听后笑着说道:“这么大的事,除非老爷子同意,谁都不敢定。邓小平马上会出来,可以直接向他请示。”
邓小平
不一会儿,邓小平穿着黄色夹克,在老伴儿和女儿的陪同下走了出来。市委书记李灏走出来向他们一一问好之后,便上前抓紧时间向邓小平汇报关于深圳媒体报道的事情。
邓小平笑意盈盈地看着他,却没听清楚李灏在说什么,他抬起头来,看了看邓榕示意复述一遍。
邓榕低头在父亲的耳边,再次复述了李灏的讲话。邓小平听后啊了一声,稍作停顿后摆了摆手,说道:“不破这个例。”邓小平的意思很明了,不同意他们公开报道。
其实,邓小平的决定也在理,当他辞职退休之后,要求对他的生活不再做公开宣传报道,这也已经是大家默认的惯例。
对此,他早就在退休那天会见最后一批外宾的时候就说过:“退就要真退,这次就百分之百地退下来,我今后不再代表集体、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客人,要体现真正退休。”
紧接着他继续说道:
“今后有些老朋友来中国,我可能不见不礼貌。我可以去客人住地拜访,谈友谊、谈非政治性的事情。要让党、政、军领导放手工作,我不插手,这和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很有必要。”
因此,从那之后,邓小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然而,时任珠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梁广大却破了这个例。
公开“邓小平南巡”消息
1月23日上午,邓小平的车队抵达深圳蛇口码头,梁广大已经在这里等候迎接。他还记得八年前邓小平来深圳视察时,他全程陪同,但没想到八年之后,他还能再陪同邓小平视察一次珠海。再次见到邓小平,也让梁广大感到非常亲切。
梁广大
就在邓小平和李灏邓恩告别之际,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把梁广大拉到一边说起了悄悄话,他说到邓小平在深圳的这四天,好像很想说话,但没有说出来。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一会儿上船的时候,我俩分工汇报下工作情况,听听老人家的意见。
在船上,两人就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邓小平作了汇报,而邓小平也借此发表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讲话,也让他打开了话匣子,直到船停在珠海的时候还在不断地说话。
梁广大在邓小平的讲话中,深切地感受到这番话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于是便立即差人到澳门买了6个录音机,自己和随行干部随身携带,以免错失这一重要的历史史料。
在邓小平视察的过程中,梁广大全程陪同,他愈来愈觉得邓小平此次讲话的重要性,也同样迫不及待地想向世界知道邓小平的声音,但因为邓办已经事先交代过不能报道,他也同样纠结不已。
如果自己真的发表报道的话,他很可能会丢了职位,但一种使命感让他无法抉择,于是在2月13日这天,梁广大请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澳门的《澳门日报》的社长来珠海,挑选邓小平视察珠海的照片,希望他们以支持特区发展,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刊登邓小平的照片。
第二天,三家港澳媒体一起发表了这些照片,而这也是邓小平南巡最早的报道。2月21日,《珠海特区报》也刊发了邓小平视察珠海的照片,并配上了千字文章《邓伯伯,您好!》。这便是邓小平南巡最早的报道。
其实在珠海的报道之前,深圳也对邓小平的南巡有过两句报道,只是说得不明显而已。
邓小平在深圳
邓小平抵达深圳后,为了以防造成历史的重大损失,深圳决定指定专人作随行记录,吴松营为指定的记录人。会后,他还找来了《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邓小平的唯一文字记者陈锡添一起完成记录工作。
所以在邓小平南巡的很多照片中都能很看到他们站在邓小平的身后,每当有什么重要讲话的时候,他们立即蹲下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记录,担心漏掉一句话、一个字。
但文字并不能保证记录的完成,后来他们被允许携带录音机,每天一边记笔记一边录音,做到万无一失。
邓小平南巡是保密的,但并未严格戒严,行程几乎是半公开状态,王瑞林知道邓小平爱跟人民接触,所以也专门嘱咐警卫人员,尽量让邓小平和群众见面。
由此,邓小平南巡的消息在全国传开,1月20日,香港无线电台给深圳市委宣传部外宣处处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黄新华发去电话,希望能证实邓小平在深圳。
机智的黄新华并未直接说邓小平同志来了,隐晦巧妙地说道:“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来深圳走走看看,视察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后,黄新华也并未受到任何处罚。
但《珠海特区报》却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吴松营知道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不是哪家地方报纸就能发的,所以他们只能等中央或者省委报纸先发。
吴松营
为了寻找突破口,吴松营和陈锡添聊天时提出了可以采取评论的形式来发文,这样也能规避风险,对此,深圳市委宣传部也非常支持。吴松营认为:
“这么重要的思想不宣传不报道,那老人家来深圳干什么?我们豁出去了。”
但地方报道的影响力始终有限,吴松营找来《深圳特区报》的社长商量,而社长也早有此想法,他说道:“这么重要的新闻,不报道是报社的失职。”
稿子简单,但什么时候发却是一个难题。很快他们等来了“东风”,3月22日,《南方日报》发表了通讯《邓小平在“先科”人间》的文章,这篇短文虽没有引起太大反省,但深圳认为他们的时机已经到了,这显然是一个信号。
于是在3月25日上午,一万多字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文章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出。
邓小平南巡
由此,邓小平南巡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精神也转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