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出生之后就要开始面对死亡,对于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后之事,不同文明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葬礼代表着逝者最后的体面,所以如何安排葬礼礼仪,也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情。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已经意识到葬制的重要性,所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都产生了一套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葬礼礼仪。
葬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在葬礼礼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实,不要说不同文明之间,哪怕是同一个文明相距不远的村落,在葬制上有时候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民间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因为丧葬习俗也是民间风俗的一种。
虽然说不同文明之间对于丧葬礼仪的习俗有着很大不同,但是丧葬的形式却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采用最多的就是火葬和土葬的形式。除了这两种丧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特别的丧葬形式,例如天葬、水葬等,这一类的丧葬形式影响范围都比较小,主要是流行在一些生存环境比较特殊的民族中。
丧葬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对逝者遗体的一种处理方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丧葬礼仪大多数都会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比如说土葬,这种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丧葬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例如安葬时的礼仪、殡仪、举哀等,这些繁琐复杂的礼仪形式,都是蕴含着古人对宗教观念的理解。
人类采用土葬形式的时间非常久远,当远古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不能让同伴的尸体曝尸荒野时,就采用了土葬的形式掩埋同伴的遗体。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发展,葬具也随之产生,葬礼的礼仪也逐渐开始变得复杂,这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与反思。比如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这件精美的国宝级文物实际上就是一件葬具,它的作用不是用来装粮食也不是用来装水,而是用来盛放逝者的遗体。其年代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属于人类新时期早期的珍贵文物,反映了新时期时期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选择哪种形式的丧葬形式,也会考虑到环保方面的需求。虽然在人们的传统思维里,都比较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土葬,但是这种丧葬方式却有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短期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耕种土地的浪费。
其实,从长期来看,土葬对土地的浪费其实比人们预想的要少很多。比如著名的葬地邙山,这座秦岭山脉的余脉,在古代就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的盛誉。在过去的数千年来,无数帝王将相王公大臣选择邙山作为自己的埋葬之所,但是今天来看,这些地方并没有被古墓所占据,数以十万计的古墓在岁月的侵蚀下,还是逐渐化为了泥土。
火葬的出现比土葬要晚许多,虽然古代历史上一直有火葬的存在,但是直到最近一两个世纪才逐渐流行起来。火葬相对于土葬来说,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占用土地更少,安葬更方便,也更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会节省很多的土地。不过,从环保角度来说,火葬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也会消耗一定量的能源。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火葬在未来恐怕还是会被淘汰,一些新型的更加环保节能的殡葬方式将会流行开来。比如说冰葬,这种丧葬方式就十分环保,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污染,150斤重的人只会产生20斤的骨灰,而且这种骨灰还十分容易降解。在武汉,这种新型的丧葬方式已经开始试行,而且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评价。
冰葬其实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丧葬方式,这种丧葬方式起源于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部落。在古代,按照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年老的爱斯基摩人在预感到自己将要死亡后,会让亲人把自己裹进兽皮放进一个冰洞里,然后再将冰洞封住。等到数天后,亲人们再将冰洞凿开一个小孔,这样老人的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冰葬这种丧葬方式的出现,确实是和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联。
不过,现代的冰葬和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冰葬并不相同。现代冰葬采用先进工艺,将遗体放入零下196℃的液氮中冰冻,然后再利用超声波将冰冻后的遗体震碎成粉末,之后再放入特制的真空箱中脱水,最后将处理好的骨灰装入骨灰盒中。
采用冰葬这种方法处理的骨灰粉末,能够快速地被自然界分解,在大约12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够被分解为土壤。对于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地球来说,冰葬绝对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既节省能源又不会污染环境,未来也许会大范围流行开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