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层面针对疫情的态度 ,已经从前两年基本一致的声音,明显分化为今年下半年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就是依然坚持严格管控及追求动态清零,另一种是希望精准防控和回归正常,不要动不动就静默。并且两种声音呈现出矛盾化趋势,这是这么多年来非常不寻常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其实这种分化的背后原因很明显,就是出现了经济上不受影响和经济影响很大两类人群,整个社会出现了诉求完全对立的群体分化。这个分化逐渐演变为网上的争论和对立,时间一久必然造成社会撕裂。
经济上不受影响的大多为财政供给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及各类临时工、服务采购人员等,这些人员大体上有8000多万,此外还有国企职工约3000万,再加上退休人员1.315亿,总计接近2.5亿。
由于是财政(含社保)或国企支付工资和福利,即使因疫情静默在家无法上班,但其收入不会减少,并且依然享受定期性调资,所以他们是感受不到疫情对收入的影响的。相反,因疫情管控他们静态居家反而可以不上班,等于带薪休假,这对那些工作比较枯燥的岗位无疑是一种福利,所以他们自然希望“动态清零”能一直持续下去,毕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感染机会。
经济上受到影响感到坚持不下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这部分人员约2.8亿。个体工商户完全靠自己挣钱,一旦静态管理就无法营业,自然也就没有收入了,所以这种影响立竿见影,感知非常强烈。小微企业员工虽然是领工资,但公司收入下降了,效益不好了,他们的绩效和福利自然也是水落船低。而小微企业这三年倒闭得非常多,所以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是不稳定的,一旦失业就会中断收入。小微企业老板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不要说收入稳定,相当部分直接就是亏损了。
所以疫情对这类人群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前两年一个地方一年也就静态一次,同时大家还有点积蓄,所以还能坚持。但今年情况急剧恶化,于是疫情频繁发生,动不动就静态了,业务基本上无法运转了,收入呈断崖式下降,家庭生活保障都存在不确定性了。还有相当部分人员背负着房贷、车贷,如果积蓄没有了,收入也不稳定了,焦虑情绪就会越来越重。
可能存在第三类人群,就是外资企业和大中型民企从业人员,他们虽然工作时不时也会受到疫情影响,但收入相对还是有保障,因此对于疫情态度会有纠结心态。一方面希望能够做到“动态清零”,另一方面也会深深感受到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目前两种声音都比较大,这给决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放开疫情管控,则可能被指责为不作为,罔顾人民生命健康。如果继续静态管理,则可能引发一部分生活难以为继的人群过激行为。如果不能尽快调整策略,让社会运转及时恢复常态化,就会面临丧失信心和信任的巨大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