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919年的那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多年了。虽时间久远,但五四运动所孕育出来的、影响至今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却不能令人忘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其发动的主力是年轻的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们学习、怀念。
那么,这场伟大的运动是由何而起,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席卷全国的呢?
提到五四运动,就不能不提到在彼时兴起的新思想社团运动、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北洋当局丢失青岛给国人带来的国耻情绪。
甲午战败之后,以维新派为首的一批有志青年痛定思痛,决心效法西方,变法图强。这种新思想经历清末至民初二十余年的发展后,逐步在国内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民国初年,我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由此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值得一提。随着1905年中国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以北京大学为首的一批大学的带领下,走向了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以后提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后来也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助力。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则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驱逐驻扎在中国的外国军队等合理要求,但遭到了列强的拒绝;更有甚者,列强竟然无视我国的严正要求,决议将德国侵占的青岛划归日本。此举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利益与领土完整。
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北大的学生们获悉后立即行动起来,在北大校园内召开了学生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生们慷慨激昂,提出了后来影响全国的“五四运动方针”,方针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各界一致抗争、通电巴黎和会代表不得在和约签字、通电全国要求举行全国性示威活动、立即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等。
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学生不顾北洋当局军警的阻挠,来到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学生们打出“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冲击北洋官员官邸,痛打了卖国贼曹汝霖,火烧了曹汝霖的住所。
北京学生的游行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3天后,长沙学生举行示威游行;5月下旬,北京全市的学生开始罢课,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得知北京学生罢课的举动后,也纷纷行动起来,一致开始罢课。
由于学生运动声势的不断壮大,北洋当局下令逮捕抗议学生,从6月上旬到中旬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北洋政府就在北京逮捕了800多名罢课学生。然而,北洋政府的这种无耻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大的反响与抗议。
6月6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此来声援学生。由此,五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范围由单个城市蔓延到了全国。影响中国一百多年的五四运动,就这样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中走向了高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