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天下长河》|带你了解一段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治理黄河的故事

0
分享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但咱们的母亲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改道决口、泛滥冲决,给沿河地区的百姓带来严重灾害,堪称“中华之忧患”。

据统计,3000年来,黄河决口泛滥达1590次以上,平均两年一次,大的改道有26次。每次决口、改道,必致死伤无数,灾民遍野。

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的变幻无常,迫使人们去认识它,整治它。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传说,就是中华儿女为治理自己的母亲河殚精竭虑、前赴后继的最好例证。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几千年来,治理黄河一直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细数历朝历代,要说治黄工程规模之大、耗资之多、收效之巨,当以清朝康雍乾年间为甚。

康熙一朝,尤重治河。据《清圣祖实录》 卷一五四,康熙皇帝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至今尚存。倘河务不得其人,一时漕运有误,关系非轻。”

黄河入海口

康熙在位61年,前后任命了12任“总河”,其中,靳辅是最杰出的一位,实为“康熙朝治河第一人”,其历史功绩一点也不比大禹差,但很少有人知道。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天下长河》,就是以康熙年间黄河治理工程为背景,讲述为治愈黄河水患,靳辅及其幕僚陈潢两位治河能臣,经历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和朝政风波,仍然矢志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治河理念,无怨无悔护黄河安澜、还百姓平安的故事。

历史剧《天下长河》剧照

那么,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治理黄河呢?历史上真实的靳辅、陈潢又是怎样的人呢?黄河水患最后治好了没有?

康熙治理黄河

黄河为患,史不绝书。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的原因有二:其一,它从中游以下,即从河南开封向东流行,所经之地尽属平原,无遮无拦,无底无岸,水流没有如上游的峡谷约束,犹如脱缰的野马,任性四出,肆意冲荡,一到雨季,极易泛滥。

其二,黄河是一条裹沙而行的泥水河,我们常说“跳进黄河洗不清”,指的就是这个。黄河到了平原,泥沙难行,遂而沉滞,经久淤垫,河高于地,成为悬河,有些地方河床甚至高出地面3米多。一旦洪水泛滥,沿河村落城市皆难逃被淹没的厄运

江苏淮安黄河故道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与黄河水患作斗争,防患于未然,是国家一件要有长期准备的头等大事。

康熙在《静坐读书自喻》中说:“淮黄关国计,漕运致忧勤。”徐州、淮安、扬州三府地方,为运河航行必经要道,必须在此穿过黄河,同时淮河也于此地汇合黄河一道入海,一旦三河交蔽,就容易泛滥成灾,既威胁皇室和京师物资供给,又威胁沿黄地区社会的稳定。

从唐中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就逐渐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相分离的地缘格局,即都城建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大都在南方。北方的都城极度依赖南方的物资供给,运河起着维系京师物资供给的重要作用,成为王朝最为关注的国家工程之一。

靳辅、周洽《黄河图》清口闸坝与高家堰减水坝形势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与前代一样,也要依靠河道来维系首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别的且不说,单就平三藩之军饷及京师朝廷御用、大臣生活所需的400万担漕粮,必须依赖河道漕运从南方七省挽运至京。。

河道安澜,漕运畅通,乃清朝国计与民生之所系,不但维系京师物资供给,也维持黄河沿岸区域财税征收,维持沿黄区域社会民生的安定。所以,康熙,乃至清代历代皇帝都会把治河和漕运作为治国重心。

黄河故道

明末清初时期,战乱不断,耕地抛荒,河工废弛,水患频仍,灾情异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顺治一朝(1644~1661),一十八年间决口15次。康熙前期,河患仍然有增无减,差不多年年决口,甚至一年决口数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据《清史稿·河工志》记载,康熙六年(1667)河决桃源黄家嘴,“黄河下流既阻,水势尽注洪泽湖,高邮水高几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毙数万。”而且这些决口一般也很难堵塞。如康熙十六年(1677)秋,河决江苏宿迁杨家庄200余丈,直到五年后,即康熙二十年(1681)才堵住这个决口。

古代治河图

黄河水患,使得大清国财赋重地的江南地区连年遭受严重损失,直接影响着朝廷的财赋收入,这对继位不久的康熙皇帝稳定江山构成直接的威胁。

尽管当时对“三藩”是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但康熙帝面对纷乱扰攘、万分紧急的形势,依然下定决心要治理黄河,并于十六年谕旨靳辅任河道总督,把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治河名臣推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靳辅。

靳辅出任河督

靳辅(1633~1692年),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其先世原为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所以有传记其籍贯山东历城;又因始祖于明初以百户从军戍辽阳,并落户此地,故另一些传记视靳辅为辽阳人,如《奉天通志》即列靳辅为“乡宦”人物之一。

靳辅塑像

顺治九年(1652),靳辅19岁,从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担任过纂修顺治皇帝实录的副总裁,后来历任内阁中书、内阁学士、兵部员外郎。康熙十年(1671)授安徽巡抚,在地方上干得很有声色,于治河、垦荒等皆著优绩。康熙十六年(1677),在大学士明珠的推荐下,靳辅被授以河道总督之职。

河道总督,亦称“总河”,是主管黄河、运河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正二品大员,与不加尚书衔的直省总督相同。

按说,河督位高权重,又是个肥缺,应该是人人趋之若鹜,但恰恰相反,这个差事不是谁都愿意干的。因为这个职位责任太大又极辛苦,做好了名垂千古,做不好,极有可能遭受免职,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古代水运图

据《清史稿·扬方兴传》,清朝首任河道总督杨方兴,“结庐于堤上,盛暑隆冬,寝食其中”,一年四季吃住在治河工地上,辛辛苦苦干了好多年,顺治十四年(1657)乞休回到京城,“所居仅蔽风雨,布衣蔬食,四壁萧然”,却捞不到什么钱。

杨方兴之后的河道总督是朱之锡,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以兵部尚书衔总督河道。据《清史列传·朱之锡》,他在任河督期间,“治河禅竭心力,每当各工并急,则南北交驰,寝食俱废,盛暑介马暴烈日中,隆冬犯霜雪,首尾十年”,没日没夜地拼命苦干,最后积劳忧郁,于康熙五年(1666)二月,病死任上。

还有一个河道总督,叫王光裕,干得也很辛苦,可最后因“全无治河之才”,被康熙皇帝解除了职务。

靳辅、周洽《黄河图》嵩山段之鸟瞰画法

靳辅是一员勤奋负责,并肯于钻研治河工程的好官吏,他于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受命,四月初五日即抵河工指挥部江苏宿迁,初六日便“开印任事”,初七日即前往淮扬灾区进行勘察工作。

靳辅对工作极其负责,“亲至河干,上下千里,偏行相度”,不计个人安危,来回奔波于治河大堤之上,兢兢业业,实心任事,成效显著,其功烈之美,足与明代潘季驯先后辉映。

潘季驯是明朝著名的水利学家,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大明治河第一人。

靳辅、周洽《黄河图》下河与海口形势

老实说,靳辅之前并没有什么治河的经验,在接受河督这个职务之前,他很是踌躇了一番,怕干不好,辜负圣命。

最终令靳辅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奔赴治河前线的,是一个叫陈潢的幕宾。

陈潢其人其事

陈潢(1637~1688),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好学,但屡试不第,后弃置功名,专攻水利,对治理黄河有深湛的研究。他曾不辞劳苦,沿河而上,实地考察黄河,直至宁夏。

陈潢能够由一介布衣,跻身于历史舞台,成为有清一朝名望极高的治河名臣,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首题壁诗。

历史剧《天下长河》剧照

当年,迫于生计,陈潢曾辗转漂泊在京城一带。康熙十年(1671)的一天,陈潢路经邯郸吕祖祠,此观是依据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中“一枕黄粱”这一传说而修建的。

《枕中记》写道,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授青瓷枕,梦中娶妻生子,出将入相,金银如山,妻妾成群,权势熏天,寿八十余而终。及醒,店主蒸黄梁未熟。再看自己,依然是旧衣槛衫,靴露足指,一副穷酸样,禁不住唏嘘不已。

历史剧《天下长河》剧照

此时,陈潢正值科举落榜,触景生情,便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愿与先生借枕头。”

对黄粱美梦,世人尽嘲,陈潢偏独效,足见其个性张扬,难怪靳辅亦惊其语言豪迈,断定此人是个奇才。

是时,靳辅方授安徽巡抚,正欲寻访才干以作幕宾。偶见陈潢题壁诗,惊叹不已,旋访其踪迹。经过一番交谈,靳辅发现陈潢才学过人,对农田水利颇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又得知他曾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便聘为幕僚。

靳辅治河形势图

一首题壁诗彻底改变了陈潢的命运,在靳辅的信任和大力提携下,陈潢的治河才干得以淋漓尽致的施展。

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授为河道总督,陈潢遂成靳辅治河的得力助手。从此,两人联袂共赴治河前线,举凡有关治河事宜,事无巨细,靳辅无不倚重于陈潢。

据靳辅《义友竭忠疏》记载,自得有陈潢,似如鱼得水,出则随辅“荒度经营”,入则“料理文告”,“如是不避寒暑,无分昼夜,与大工为始终者,十年有如一日。”

历史剧《天下长河》剧照

陈潢才华过人,是一个卓越的治河专家。靳辅所有的治河规划及措施,基本上都出自陈潢之手。正是有了陈潢的辅佐,靳辅才能够在所有治河大臣中独树一帜、功绩卓著,从康熙年间到1855年近200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堤现象。

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河工,问靳辅说:“尔必有博通古今之人为佐。”靳辅答曰:“通晓政事有一人,即陈潢,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

康熙二十六年(1687),靳辅上疏力言陈潢十年佐理治河功绩,帝准其所请,赐陈潢佥事道衔,参赞河务。

靳辅、陈潢治河图

陈潢不负知遇之恩,为制定治河工程计划,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一一审度。自康熙十七年(1678)起,陈潢辅佐靳辅治河十余年,卓有成效,使河水“各归故道,漕运无阻”,特别是苏北一带,“向之万顷汪洋无涯际者,自今逐渐涸出”,长期被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变成了可耕的良田。

但正是这万亩良田,成了朝中“朋党之争”的一条导火线。陈潢通过靳辅提出的“屯田招垦”之策,触动了部分权贵的利益,受到以于成龙、郭琇等为代表的江南籍大地主集团的攻击和弹劾,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辅被革职,陈潢被逮往京师,削衔,尚未入狱,旋即病逝。

靳辅复衔后,曾试图为陈潢昭雪,但未能成功。

黄河入海口

陈潢自皖随靳辅赴宿迁,协理治河,十年寒暑,河事倥偬,无暇著述,其治河主张,直到乾隆年间,有幸被同里张霭生搜集编次为十二篇,名曰《河防述言》,乾隆帝阅览将其编入四库全书,肯定了其价值,此书一直流传至今。(张文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张文平 incentive-icons
张文平
写一点有意思的小文章
121文章数 9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