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历史文化】古道风云 历史合江‖吴荣毅

0
分享至

古道风云 历史合江

吴荣毅

一位百岁老人说:“联江场镇(1984年前都叫合江场镇)自古有‘小三国’之说,一个小小的联江场镇可以看到中国近两百年历史风云。”

地理位置催生古道

“小三国”之说的联江场镇,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文化。联江场镇依蒲名路建成,处于雅安市名山区合江村中心。蒲名路是穿越合江村的蒲江至名山县道,蒲名路的前身是蒲名古道。蒲名古道的形成,取决于蒙顶山脉和总岗山脉的地形构造。

名山区合江村处于蒙顶山脉支系尾段,在杨坝与处于总岗山脉支系的蒲江成佳镇“双水井”山坡相交,形成“老鹰沟”源头,算得上蒙顶山脉与总岗山脉的一个交汇点。清朝乾隆时期,这个名蒲两地交汇点处建有一座寺庙——荣公寺,民间有“荣公寺的鼓两头挨”之说。名蒲两县地界相交,名山距蒲江乡镇场镇最近的地方是合江村,离蒲江的成佳场镇仅有1.5公里。在过去靠步行的年代,合江人只要从杨坝爬上“双水井”50米落差的山坡,便算是到了成佳场镇。

蒲江至名山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形成了蒲名古道,原本蒲江至名山的古道是经现成佳六村栀子花林,途经两合水、马岭、红星、月岗、新店到达名山。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成佳场镇的兴起开辟了蒲江至名山最近的通道——新蒲名古道。

成佳场镇的兴起早于联江场镇。康乾盛世推进到乾隆中期,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空前活跃,地处成都平原边缘的地方开始出现场镇,成佳场镇便在乾隆时期形成。成佳场镇原本在成佳至大兴一个小地名叫火烧庙的地方,因场镇屡遭火灾而搬迁至“陈家坟(现为成佳)”位置(因陈家坟位置,前有一水沟,沟内常年积水,利于防火)。

成佳场镇搬迁前,合江村民至成佳场镇因路途遥远,基本不到位于火烧庙的场镇,村民商贸活动主要在马岭、红星一带。成佳场镇搬迁后,场镇距合江仅有1.5公里,合江村民开始赶集成佳,场镇拉动了距成佳较近的合江一带的商贸活动,且让红星、合江、成佳连成一线,成佳经合江至红星便形成了一条商贸通道。商贸通道形成后,使原本途经两合水、马岭至红星的古道在成佳场镇发生改变,变成了比原古道更平坦和近便的成佳、合江、红星古道。改变后的道路成了资阳、简阳、新津、眉山、蒲江至雅安最近的路,大量地分流了原古道上的商贸人流,从此成佳至红星的古道上便有了大量过往客商的通行,古道也成了合江村民主要的经济动脉。资阳、简阳、新津、眉山、蒲江等地的粮油、水果、陶瓷、棉麻针线,通过挑子客运至雅安,与雅安的铁锅、砂器、茶叶进行交换。

古道上的合江场镇

因为古道的形成,合江成了蒲江、眉山等外地客商进入名山的一个最近的入口。乾隆至同治时期的一百多年间,位于古道上的合江人口逐步增长,经济得到很快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往来人流增多带来的文化发展,古道上陆续出现了荣公寺、合江寺、万安寺、天王寺、玉皇观等寺庙和道观,以及王店子、刘店子、代店子等称为“幺店子”的商铺店家,直至同治末年,合江武举人庞世中在古道上修庙建街形成场镇,成了名蒲两地信息交流的中心枢纽,特别是成都的城市信息会快速的传入合江。寺庙、道观是古文化的产物,“幺店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合江场镇则是蒲名古道上形成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集中地。

合江场镇从清朝同治末年形成后便开始赶集,至民国初期,场镇上有寺庙、戏台、私塾、武馆、烟馆、旅馆、饭馆、米市、酒厂,合江场镇成了资阳、简阳、新津、眉山、蒲江等地商家进入名山的第一口岸,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合江场镇成了名蒲两地交界处各路势力云集之地,民间口传的“小三国”。

古道上的家国情怀

合江人口中流传有“小三国”之称的合江场镇,研究合江人口溯源,合江人口基本都是清朝康熙年间外地迁入。合江人口中,庞、张两姓占了较大比例,且庞、张两姓原本为一家。庞氏族人系明朝初年奉命带人入川的花茅将军庞决然后裔,自古秉承着崇文尚武的精神,代代皆有文官武将产生,庞氏族人具有“举贡生员”的力量,合江村庞氏族人中但凡有好读书而无钱者,庞氏族人都会用祠堂公产资助求学。1840年鸦片战争前,合江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入侵中国,处于蒲名古道上距蒲江最近的合江,受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城市信息及各种外地信息沿蒲名古道传入合江,改变了合江人的视野和思维。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庞觉然将军后裔、合江场镇兴起者、武举人庞世中,感慨于国力衰弱、国民不振,在合江场镇开武馆授徒,免费教学,力图培养能保家卫国的年轻一代。方圆十里愿学武的孩子皆悉心传授,庞化龙、高少先(马岭人)、杨国柱、庞汝军等人为其徒,庞世中凭借武功与威望维护着古道的安宁。后来,在外国天主教入主四川、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等事件中,武举人庞化龙高举“顺清灭洋”的大旗,烧毁车岭镇天主教堂、围攻天王寺天主教主,与在名山的外国势力作坚决斗争;杨国柱则参与进京保皇舍身取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江村民继续秉承崇文尚武精神,在各项各业、各条战线为国家、为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从农民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庞学,有从知青到县委书记的何平,有从农民到获得农业部奖励的农民专家汪定华,有120余人参军入伍,多人参加了甘孜州剿匪、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抗震救灾,成为团级以上干部的有7人,大中专毕业生240余人,其中多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古道上多势力并存

民国时期,名山地图上显示“合江”当时称为“合江镇”。据历史记载,“合江镇”在清朝和民国都不是政府驻地,清朝属于马岭管辖的是九甲两合保,民国时期是马岭管辖的12保、13保、14保,穿越合江的蒲名古道远离政府驻地,“合江镇”的“镇”是镇守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合江,由于水利设施极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缺水导致耕作困难,许多耕地丢荒,形成了天然的大树林,村民生活艰辛。正因位于蒲名古道的合江远离政府驻地,却又是蒲名两地最近的入口,在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前的军阀混乱、土匪横行时期,袍哥势力、土匪势力、军阀势力云集合江。各种势力的云集搅动,使村民生活十分困苦。地下党组织也潜伏合江,导致各种势力在合江错综复杂。

据当地老人们讲,由于生活困苦,在合江及比邻合江场镇的成佳,出现了徐、李、任、王、姚等七大匪首,每个匪首都有20多人的队伍,土匪之间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手段残忍,长期活跃于蒲名古道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合江张六老爷为首的清水袍哥,队伍有几十支枪,虽然维护了地方秩序,与土匪之间也是既有交集也有斗争;国民党马岭乡公所派两个保安队驻合江清除匪患,保安队与地方袍哥势力有交集,与土匪势力既有勾结又有斗争,各种势力的较量此起彼伏,驻守合江的保安队宋队长在茅河卢家坪被土匪明目张胆地枪杀。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地下共产党员庞希吾、刘思君以教书掩盖身份,在夹缝中与各种势力顽强斗争,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刘思君在与土匪的斗争中被土匪杀害。

古道上军民一家亲

名山解放前夕,国民党省保安团的队伍退守驻扎在合江场镇,沿古道驻扎了一天一夜。场镇上的老人们回忆说:“国军驻扎在合江场镇时,见到老百姓的什么东西吃得就吃,吃了还不给钱,第二天一早,只听得国军长官说刘邓大军已到达乐山、丹棱,然后要求士兵整军向西莱退守”。

刘邓大军二野48师解放名山后,从红星沿蒲名古道进军西莱,过合江场镇时,在合江场镇一带的蒲名古道上也驻扎了一天一夜。场镇上的王大爷回忆说:“那时自己才6岁,解放军在他家煎油炒饭吃,还盛了一碗给自己”;古道旁的杨大爷说:“那时自己7岁,见到解放军到自己家做饭,吓得哭,解放军微笑着说:娃娃别哭,我们给你做酒米饭吃”;场镇的庞大爷说:“解放军在台子坝宣传党的政策,台子坝的石桅杆上写着:‘乡亲们,听共产党的话’的标语,落款是‘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解放军经过蒲名古道,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部队经过后的当晚,远处传来隐隐约约、密密匝匝的枪炮声,响彻了整整一个夜晚。时隔两天,又看到解放军押解着被俘遣返的国军经合江场镇沿古道向名山方向走”。

名山解放后,18军53师奉命清缴名、蒲、丹三县土匪(师部设名山,师政委洪流)。53师157团负责丹棱,158团负责名山,159团负责蒲江。驻名山解放军158团一个排驻扎于台子坝剿匪,从卢家碥方向进攻茅河香水村一把伞,剿灭一把伞土匪。后向黑竹方向进军,与百丈方向解放军配合围歼黑竹伪乡长,黑竹伪乡长率队伍逃窜至万山进入凉水黄瓜林,解放军一路追击,将伪乡长队伍逼至藕花三组大树林中,由于伪乡长队伍占据有利地形,在树林中与解放据周旋一天一夜,解放军击毙十几个乡丁。第二日,伪乡长率残余乡丁沿石灰桥逃回黑竹,躲藏在碉楼中。解放军追至碉楼外围,乱枪将伪乡长击毙。驻扎蒲江的解放军159团派兵一个排进驻成佳场镇,清缴成佳土匪,成佳土匪沿蒲名古道向红星方向逃窜,意欲与红星土匪串联,解放军沿蒲名古道追击围剿。一日,解放军从红星沿古道返回成佳的途中遇天黑,行至古道边王店子大刺巴笼时,一个土匪藏身在里面,端着一支步枪向解放军射击。还击的解放军朝大刺巴笼中扔了一颗手榴弹,吓的土匪魂飞魄散,没命的往荆棘里钻,战士们迅速冲了进去,几刺刀就结果了土匪。行至古道边陈家碥对面的密林中时,两个土匪趴在林子里,朝解放军打冷枪,两个战士手持匕首,在地上匍匐前进,悄悄接近目标。两个土匪正注视着前方,没有注意到解放军,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手起刀落,顷刻击杀。解放军行至合江场镇下方的古道边张凤伟家门外时,天色已伸手不见五指,因天气寒冷,张凤伟在家门外生火取暖,解放军上前招呼道:“老乡能不能帮我们带一下路?”张凤伟爽快地答应了,起身点着火把为解放军带路。哪知,张凤伟为解放军带路一事被躲藏在暗处的土匪看得一清二楚,在张凤伟带路后返回至成佳双水井处时,被土匪枪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古道在新时代闪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百丈右干渠修通、月江支渠修通,古道两旁的生产环境得到质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使村民生活得到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昔日的蒲名古道,如今已是宽阔、平坦的蒲名公路;昔日仅有200米长的合江场镇,如今已是两公里长,居住了1500余人口的联江场镇,且各种功能设施基本齐备;昔日古道上的茅草土屋被高大亮丽的混泥土楼房取代。古道已渐渐远去,古道上曾有过的脚步声声仅零零碎碎地残留在村民久远的记忆里,古道上留存的崇文尚武精神及家国情怀,却深深地烙在合江村民的心里。古道与新中国同行,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变化以新的模样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古道必定在新时代闪光!生活在古道一带的合江村民也早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凝聚共识,正焕发着新时代青春,阔步行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道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荣毅(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市名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雅安市名山区茅河镇人大主席。作品散见《雅安日报》《青衣江》《民主与法治》《人民权力报》等报刊。创办乡镇刊物《月岗之上》和《江河奔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易号
3674文章数 12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