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37年,功勋卓著的革命将领黄克功,深夜谋杀16岁少女,有何缘由

0
分享至

1937年10月5日,这天的夜晚像往常一样的宁静,一名战功赫赫的红军团级干部和一名16的少女在河边散步,两人像小情侣一般,漫步在月光下,在月光的照耀下,水面上到处泛着银光,伴着这样恬静的夜色,本该是情意浓浓的二人,却在这里发生了惊天大案。

只见这名红军干部突然掏出自己的勃朗宁手枪,一时间吓坏了这名少女,她连滚带爬地向着自己宿舍的方向奔去。但两条腿逃跑的速度哪有子弹的速度快啊!

这名红军干部熟练地拿起自己的配枪,只听见“啪”的一声枪响,少女应声倒地,倒地后的少女此刻还未彻底地死去,带着哀求的目光望着这名红军干部。

红军干部看着这名带着哭腔的少女,内心没有丝毫的怜悯,他此刻已经杀红了眼,根本没有顾及少女的哀求,随即又是一枪,少女便在绝望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这名红军为什么要在深夜枪杀这名少女?难道这名少女是敌军的特务?把她引出来就是为了解决她?事情还要从二人的相遇说起。

这名红军的高官名叫黄克功,出生于江西,参加革命后屡立战功。1930年,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参加了红军。不久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作战中杀伐果断,在井冈山的战争中,更是勇猛无敌,在军中颇得称赞。

1934年,他跟随红军长征,途中军队多次涉险,在红军二渡赤水时,救我军于危难之中。因此,黄克功年仅26岁就已经是红军的团级干部了。不久后,红军到达陕北,黄克功留在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并在学校担任一定的职务。

他先后任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第15队、第6队队长。在此期间,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所有人见了他都忍不住想要夸上几句。

“年轻有为、战功显赫、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这次词都经常出现在黄克功的耳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克功被这些夸奖的话,冲昏了头脑。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虽然他表面上谦卑有礼,但是从心底里却认为自己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大将军了。

而这名妙龄少女名叫董秋月,出生于山西定襄,家境殷实,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935年,年仅14岁的董秋月在太原友仁中学念初二,她在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新的思想,被马克思主义深深地吸引,对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很是向往,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的董秋月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以民族危亡为己任,她经常用笔名“刘茜”在报纸上面发表抗日的文章,同时还积极地鼓励同学们参加抗日活动,编写抗日的宣传材料,以此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董秋月心急如焚,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自己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她想到了所有有志青年都向往的延安,她立即向组织提出申请,请党组织安排自己前往延安

1937年8月,董秋月等7名同学,不辞辛苦,跋涉千里来到了他们心之向往的延安。

进入延安后,董秋月就用“刘茜”这个名字进入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在抗大中,刘茜表现突出,多次请求前往前线支援部队,但组织念及她年龄太小,并没有交给她特别危险的任务。她的行为得到校领导的一致好评,都称她为“年龄最小,表现最好的学生”。

而刘茜所在的队的队长正是黄克功,当时黄克功年仅26岁,英姿飒爽,还是个单身的青年,在抗大学习的女学生对这位年轻有为的“老红军”都十分的崇拜,刘茜也不是个例外,而好大喜功的黄克功也非常喜欢给年轻的女同学讲长征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克功接触到了刘茜,刘茜清秀绝俗,身形婀娜,活泼但很有气质,深深地吸引住了黄克功。而对爱情懵懂无知的刘茜以为对黄克功的崇拜就是爱情,二人便逐渐地开始了书信上的往来,随之发展成为了恋人的关系。

但随着交往的逐渐加深,二人在在感情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偏差,少女刘茜以浪漫的爱情为主,而黄克功以踏实着地为主,渐渐地他们开始产生分歧。刘茜还发现了黄克功致命的弱点,好大喜功,他总是时不时地在自己身边炫耀自己。

于是,渐渐地,刘茜发现自己对黄克功并不是爱情,而仅仅只是崇拜,随之,刘茜就开始疏远黄克功,但黄克功并没有想要停止的意思。

黄克功为了再次赢回刘茜的芳心,经常带刘茜去附近的饭店吃饭,还时不时地给刘茜塞钱,甚至要求刘茜和他结婚。

刘茜被这一行为吓到了,决定给黄克功说清楚,并且要中断和黄克功的关系。于是刘茜书信一封交给了黄克功。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希望我们永远这样下去就好了,你不要着急地结婚,我希望我的爱人是在精神上爱我,而不是靠物质基础哄骗我,好的爱情是在精神上面的帮扶,而不应该在物质上面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不接受你送给我钱和用品的原因,你这样的行为实属在降低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

这封信狠狠地批评了黄克功狭隘的胸襟。

1937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前往延安,为了使广大的青年得到良好的教育,陕北公学成立,随即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15队全体人员前往陕北公学就学。为了组织的需要,黄克功被调回抗大,担任第6队的队长,而刘茜留在陕北公学就读。

黄克功再一次找刘茜时,见到刘茜跟别的男同学有说有笑地走在一块,他心生妒忌,再加上一些同学的风言风语,于是就觉得刘茜背叛了他,对他不忠。黄克功立即到刘茜面前对其大加责备,并要求她立马跟自己结婚。

由于两个人家庭教育的不同,刘茜认为新时代的女性跟男性接触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这些恰恰是黄克功在意的地方,最后开始无端地猜忌,认为刘茜到处留情,让自己颜面扫地。

关于这些,刘茜曾跟黄克功做过解释,说和那些男同学之间仅仅是工作关系,他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来到了这里,就像亲兄妹一样。他们在一起聊天,一块打球,也仅仅是兄妹之间的感情。

刘茜对黄克功的紧追不舍,开始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多次向黄克功明确了自己的态度,但是黄克功一直不死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就在刘茜遇害前几天,黄克功接连写了几封书信交给刘茜,收到书信后的刘茜已经对黄克功失去了耐心,想要赶紧脱离这段关系。于是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大致如下:

“你如果爱我,就不应该把这些钱给我,前方的战士真正的需要他们!我们还是讲讲大义的爱吧!现如今我们整个中国,我们整个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爱,你爱我吗?你应该去爱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我们现在都是恋爱的自由者,谁都不能干涉对方交友!”

黄克功听到这些话,早就形成的自负心理突然倒塌,最终使他丧失了仅有的理智。

1937年10月5日傍晚,黄克功拿着自己的配枪,并带着自己的战友黄志勇来到陕北公学,去找寻刘茜。

见到刘茜时,她还和几名同学有说有笑地走着,黄克功见状,就叫了一声刘茜。刘茜看见黄克功后,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拉着同学董铁凤就要离开,这时黄克功赶紧跑过去,说要单独和刘茜谈谈。

刘茜见到自己的同学都在,不能让黄克功下不来台。于是她只好与同学道别,单独和黄克功走到河边散步。天色逐渐暗淡了下来,跟随黄克功同行的黄志勇知道自己在这里会影响他们谈话,就以天太晚为借口,识趣地离开了。

随着黄志勇的离开,黄克功邪恶的嘴脸逐渐地显露了出来。

在二人的交谈中,黄克功多次要求刘茜和自己结婚,并公开宣布,但是刘茜都一一地拒绝了。在经过多次的交谈,刘茜也逐渐地生气了,言辞开始愈发激烈,黄克功在气愤之下,拔出了放在的腰间的手枪,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回到宿舍后,黄克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慌张,而是打来了一盆洗脚水,将外套和鞋子褪下,洗完脚后,又将自己的手枪擦拭了一遍,企图毁灭证据,不仅如此,他还将刘茜给他的信件添加了日期,将10月4日加了上去,以达到给自己开罪的目的。

而刘茜的同学董铁凤等人在宿舍里面等了刘茜一夜,却没有等到没有任何消息,放心不下的董铁凤找到了黄克功,询问刘茜的下落,但黄克功却说自己不知道刘茜去哪了,只说自己和刘茜分别后,就直接回来了。

在回学校的路上,董铁凤越想越不对劲,平日里,黄克功巴不得多和刘茜接触,每次两人出去,黄克功都会将刘茜送到宿舍门口,这次怎么这么反常,难道刘茜被黄克功关押了吗?或者是刘茜自寻短见了?同学们之间开始了各种的猜想。

很快,就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刘茜的尸体,得知这一情况后,董铁凤等人赶紧向陕北公学报告,董铁凤认为刘茜的死跟黄克功有着莫大的关系,于是又向抗大做了报告,接到死讯的抗大政治部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并且将此事上报边区司令部。

在调查人员的勘验下,得知刘茜死于枪伤,并且第二枪是致命的,他们随即在现场又找到了两枚勃朗宁手枪的弹壳,调查人员便立即从手枪这一线索展开了调查。

随后,调查员在董铁凤的口中得知黄克功是最后一个见到刘茜的人,认为他有极大的作案嫌疑,于是立即将黄克功逮捕。

在萧明仁和张海如的证实下,调查员得知,黄克功是在点名后回校的(点名是在晚八点)。回到学校后的黄克功,就不断地擦拭手枪,此后,还在纸上一直模仿笔迹。

这些关键的证词,都将嫌疑目标指向了黄克功,调查员立即对黄克功的手枪进行了检查,并且对他和刘茜的来往信件也逐一进行了分析。

在铁证面前的黄克功终于承认了自己罪行,将自己杀害刘茜的全部过程说了出来。

在报告中黄克功说他和刘茜在抗大相识,见刘茜活泼天真,甚是喜爱,而刘茜对自己也是喜欢,多次书信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一来二去,他们两人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起初,二人情深至极,他提出订婚,刘茜也满口地答应,外面的人也都知道他们之间的婚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茜又喜欢上了别人,玩弄他的感情。

他知晓后,便采取书信的方式劝告刘茜,但刘茜不但不听取他的建议,反而将他写的信件大肆地宣扬,进一步诋毁他在学校的声誉。

他于是不得已才找到刘茜做最后的谈判,在谈判中,他对刘茜态度温和,好言相劝,但刘茜却恶语相向,他受到刺激,便拔枪恫吓,但是刘茜一直不依不饶,他情急之下,才扣动了扳机,将刘茜杀死。

但其实刘茜并没有像黄克功说的那样不堪,在刘茜的住处只发现他和黄克功的书信,并未见到与其他男子的书信。并且从刘茜同学口中可以得知,她平日里乐于助人,关心同学,跟所有的男同学都保持着正常的同学关系。

至此,这场枪杀案的凶手被逮捕归案,审判的重担落在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代院长、审判长雷经天身上。

这起案件发生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时期,在这种特殊情况的下,受到各界的极大关注,对于这样一个屡立战功的功臣,是让他一命抵一命呢?还是让他戴罪立功战死沙场呢?

边区政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法律条文并不完善,如何审理此案,如何妥善处理,都将对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对延安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新考验,如若处理不好,人民群众将不再相信中国共产党。党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黄克功一案发生后,一时轰动了整个延安,不少人认为他严重违背了军纪,逼迫未成年少女与其结婚,违背了道德。而且他采取恐吓的手段强迫逼婚,也严重违背了边区婚姻自由的原则。这些人认为,黄克功在国难当头,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杀害爱国女同志,实属革命军队中的败类,他的行为和日寇没有任何的区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但也有人认为,黄克功虽然犯了死罪,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在国难当头,我党应该珍惜每一个人才,让他继续为国效劳。(当时的黄克功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将军,自己带领部队能够打开一个县,一个地区的局势,年轻有为的黄克功稍加培养,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况且黄克功少年参加长征,跟随毛主席参加革命,为党和人民流过血,为革命屡建奇功,他还年轻,做事不知轻重,应当给予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重返战场,为中华民族解放继续贡献力量。

而黄克功自己被捕后,也曾幻想过边区的领导会因为他功劳大、资历老而对他网开一面。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了毛主席。请求戴罪立功的机会。同时审判长雷经天也写了一封信交给了毛主席,虽然没有当面求情,但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对黄克功的惋惜,希望组织能够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主持召开党组织会议,在经过大家的慎重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不杀黄克功难以平民愤,决定对黄克功处以极刑,毛主席下这个决定的时候,还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亲自给审判长雷经天写了一封回信。

1937年10月11日,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召开了公审大会,会场有上千名同志参加这次公审。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亲临现场。

经审判长雷经天宣布开庭,先后由起诉人、公诉人向在场的所有人陈述了整个案件发生的过程。指明黄克功因逼婚不成杀害少女罪不可赦,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经组织决定,对黄克功处以极刑。

随后由黄克功发表个人的陈述,他用从容淡定的神态,流利的语言,向法庭陈述了他的经历,并做了检讨。他并没有为自己做任何的辩解,只是一直在强调刘茜破坏婚约是侮辱革命军人。他的言辞瞬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此人该杀。

但当审判长问到他参加过哪些战斗时,他毫不避讳地撩开了自己的衣服,指着身上从上到下的每一块伤疤,将自己参加过的战斗一一叙述了出来,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再问他还有什么遗愿时,他说道:“我希望死在敌人的枪炮之下,而不是在刑场之上,我想要一挺机关枪,冲进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为革命做出最后的努力。”

在场的红军老干部,听到黄克功的这些陈述,无不感动流泪,一些年轻的战士也开始掩面痛哭,场面极其的悲壮。

短暂的休庭之后,黄克功将被押往刑场,就在马上到刑场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高呼道:“信!毛主席的信!”这句话像风一样快速地传遍了整个刑场,黄克功也听到了,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因为他知道这封信是他最后的希望。

毛主席的信封上写着建议当着黄克功本人宣读,在经过审判长与张闻天商议后,(雷经天是广西南宁人,讲话地方口音浓重)将信交给了声音清脆的莫文骅,请他代为宣读。

在宣读完毛主席的信后,黄克功如梦初醒,他这才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得有多么的离谱。在走往的刑场的路上他振臂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一声枪响,这位年轻的将领终于为自己的自大妄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风吟枪啸
风吟枪啸
写乡溪饮马,写山野长风。
805文章数 66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