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萧明华:26岁潜伏台湾当老师,被捕时靠一件旗袍,成功将信号发出

0
分享至

1950年2月7日,于非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家中晾衣竿上的旗袍被收起来了。他知道,暴风雨已经来了……

1950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已有一段时日,为了稳固统治,此时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肃清内部“间谍”。台湾导演洪维健就把这一年,称为“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时期”。

1950年2月初,两个陌生人敲响了萧明华的家门,于非谨慎起见躲了出去,萧明华去开门。两个人进到屋内以后,借口请于非去演讲,萧明华早有准备,说于非拜访台大教授去了,周全的招待了二人。

两人走后,萧明华清楚自己已经有暴露的风险,所有同志都劝她暂时避避风头,转移阵地,她却说:“现在不行,我不能走,事情不明,我要是动了,更多的同志会陷入危险。”

两天后,国民党保安司令部的军警“请”她去坐坐,萧明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她没有慌张,淡定地说道:“天气有些阴,可能要下雨,不知可否让我收一下衣服?”合情合理,军警没有察觉任何不妥,同意了。萧明华走向阳台,取下旗袍,而这身旗袍,也成了萧明华向组织传递出来的最后一份情报!

萧明华被捕,经受骑老虎凳、捆绑吊打、坐电椅、这种肉体上的折磨,不能磨损她的意志,经受五天五夜不能睡觉的精神痛苦,不如背叛信仰的痛苦。278天,她什么都没说,她只是在担忧战友是否安好。

1950年11月8日凌晨五时,萧明华被判处死刑。萧明华早已预知自己的命运,她平静地写下了遗书。告诉兄嫂:好好照顾父母,好好生活,不必强求把我的骨灰运回大陆。

行刑时,萧明华膝盖“硬”得很,不肯下跪,反而在刑场奔跑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行刑士兵急忙射杀她。萧明华的生命便永远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28岁。

这个萧明华是什么人?她为何要去台湾?她和于非是什么关系?那件旗袍究竟有什么奥秘?

思想进步,投身革命

1922年萧明华出生于浙江嘉兴,父母都是只会种地的农民,难得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萧明华从小就非常懂事,她是家中的老幺,小小年纪便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患了脑膜炎的姐姐。

小学毕业时的萧明华,觉得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定下了理想的萧明华,就在一步步走向理想,第一步,考上开封师范。她成功了。

抗战爆发后,萧明华一家辗转至重庆定居。1941年,19岁的萧明华从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她的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中参加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师资训练班,学习方向为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教学。

那时的重庆硝烟弥漫,日军的轰炸机不断对重庆投下导弹,萧明华只能在防空洞中学习。学习间歇,她就和同学老师一起在防空洞中高唱《黄河颂》等抗日歌曲。她的抗日热情高涨,并且在这里初步接触了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1943年,萧明华考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又名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它是国统区最高女子学府,陈独秀、谢循初、胡小石、吴白陶曾在这里任教,台静农、许寿裳、李霁野、魏建功都当过她的老师。

浓厚的文学氛围影响了萧明华,她梦想成为鲁迅那样以笔做刀的人,那样就能号召更多人投身挽救祖国的道路上来。萧明华开始撰写文章,她的第一批小说、散文、杂文、都在这里写成,并且成功发表到各大刊物上,她也因此结识了《黄河》月刊的主编谢冰莹。

谢冰莹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从军日记》等作品对萧明华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谢冰莹也很欣赏萧明华的作品,很快,她们成了至交好友。谢冰莹经常帮助萧明华修改文章,鼓励萧明华继续写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内迁的学校都迁回原址,北平师范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开学。24岁的萧明华对这所大学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她的偶像鲁迅任教过的地方。她通过台静农与黎锦熙,成功转学到北师大国文系,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在这里,萧明华不是举目无亲,她哥哥萧明柱的莫逆之交朱芳春在北师大任教。

朱芳春的公开身份是从北师大毕业后,直接在北师大任教的教授、还兼职了北平高级中学的校长,暗地里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在北平和华北地区从事军事类情报工作。

朱芳春为人稳重老成,认为萧明华是向往进步的人,有发展的可能,就一直关注她的思想境界,经常与萧明华一起讨论国际局势。

朱芳春曾给萧明华送来一捆进步书刊,有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陶大镛翻译的《新民主国家论》及施存统翻译的《政治经济学》,这些书在书店里都是很不容易买到的。萧明华一边如饥似渴地看着这些书籍,一边参加学校的学生运动。

有钱都难买的书,几乎每一页上都圈出了重点的《新民主主义论》,还有谈论国际局势时的倾向,无不向萧明华暗示着朱芳春的身份。萧明华多次向朱芳春表露心迹,想要参加革命。

终于,在1947年9月的一个晚上,萧明华经过了组织的重重考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芳春作为友人,郑重地对萧明华说:“地下工作艰辛而且充满危险,远不如单纯的老师轻松自在,你要认真考虑。”

萧明华看着他,十分坚定地说:“我早就想过很多了,我早已做好为了革命牺牲性命的准备。”

谢冰莹认为萧明华假若一直走写作这条路,将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而萧明华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路,她就此投身了革命工作。

赴台任教,奉命“结婚”

萧明华曾经的老师台静农,时任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他虽然已经不教萧明华,但一直在关注这个学生。他清楚萧明华是国语注音、语音应用这方面的人才。在她北师大即将毕业的时候,多次写信,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教。

解放战争后期,大陆解放在即,我党在台湾的力量却相对薄弱。萧明华意识到,这个能让她正大光明去台湾的机会不容错过。

而之所以选中萧明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战乱期间,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特殊,所以这里长期遭到日本的霸占,而为了将台湾彻底变成日本的国土,日本便强制台湾岛上的中国人从小学习日语。

可是,台湾人民都有强烈的故土情节,即便是面对日本的逼迫,台湾人民依然保留着说闽南话和客家话的习惯。

而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末期,全国解放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急需有人前去台湾解决当地的语言问题。而这就需要大量既懂闽南话,又深谙国语教学的人才。

萧明华祖籍浙江,从小就会说潮州话,而潮州话又和闽南语极为相似,再加上萧明华在国语注音以及应用上造诣匪浅,所以,她可以说是执行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萧明华向上级朱芳春汇报此事后,经组织批准,接受了台静农的邀请。还未毕业的萧明华,工作已经明确,那就是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伺机而动,打入敌人内部,为我党收集情报。

《国语日报》的总编梁容若是我党的人,为了方便联络和行动,萧明华在《国语日报》找了个兼职。

此去台湾,不知何时才会再与家人相见,萧明华放弃了毕业典礼,回到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

她深谙保密的重要性,只对家中说得恩师看重,可以去台湾教书。父母既高兴于萧明华得老师器重,又感伤女儿不在身边,只是再次叮嘱她自己在外地要好好照顾自己,要时常写信回家。台北和平东路二二段114巷34号院,是萧明华在台湾任教时学校给予的住处,而这里,也成了萧明华的新战场。

不久后,萧明华与朱芳春交流情报得知,朱芳春因组织学生运动,遭到傅作义的追捕,为躲避追捕,朱芳春向组织请示后,更名于非,前往台湾与萧明华会和。

萧明华与《国语日报》总编梁容若沟通商量后,于非明面上的工作就变成了《国语日报》副总编。由于局势动荡,难以联系组织,萧明华和于非决定先按照从前在北平、天津的经验,从发动群众开始。

于非过去的学生帮忙牵线,办起了“实用心理学讲座”。讲座开办后,有的人只听一两次,有的人不知道是否值得信任,最后稳定下来长期听讲座的人数在60人左右。

于非与萧明华通过一对一的谈话、了解、筛选、培养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社会骨干。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专政的新中国有了深入了解、并且产生了向往。

无巧不成书,听讲座的《国语日报》的责任编辑林军,也是我党的人,他在听过几次讲座,多方考察,觉得于非、萧明华是自己人。三人接头成功后、以参加讲座的60人为主,成立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简称“台新盟”)。

由于开展工作的需要,于非和萧明华频繁往来。单身男女出双入对很容易产生流言蜚语。梁容若先生便建议二人假结婚,新家正好成为地下工作的据点。

但令人为难的是,于非在大陆已经结婚了,妻子吴乃筠和萧明华不仅认识,还很熟悉。两个人心里都有些不情愿,不愿对不起吴乃筠女士。

梁先生劝两个人,一来朱芳春的妻子与于非没什么关系,于非明面上还是未婚,二来两人是革命战友,并无暧昧,结婚也是为了便宜行事,没有对不起吴乃筠。二人最终表示:“假结婚作为组织决定,我们服从。”

不久,在林军等人的筹办下,萧明华和于非二人在台北市公开举行了婚礼。主婚人是梁容若先生,婚礼邀请了政界、军界及文教新闻界的名流,一双“新人”就连婚礼都在为地下工作考虑。

萧明华也在家书中告诉亲人,她结婚了,并附一张二人合照,称是结婚照。家人们都知道她从小独立自主,只有祝福。家人不知道的是,那是一张她、于非、梁容若的三人合照。

约定暗号,英勇就义

萧明华和于非深知做地下工作的危险,两人假结婚后,就约定了暗号。如果家里的晾衣竿上有衣服,就说明家里是安全的,如果家里的晾衣杆没有衣服,说明暴露了,通知其他同志迅速撤退,不要营救彼此。起初,二人身份隐藏得极好,大家都觉得他俩伉俪情深。成功搜集了八万五千六百余字的情报。

1949年10月1日,萧明华、于非、梁容若、林军收听着开国大典,听着毛主席的庄严宣告,四个在宝岛继续战斗的人,紧握彼此的双手,激动的泪水顺着眼眶留下。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蒋介石退守台湾,严控台湾与大陆的信息往来,于非与萧明华领导的“台工组”,冲过国民党的封锁、传回了6次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

好景不长,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抓,他在台湾工作这么多年,私吞活动经费,生活糜烂腐败,被抓了一周,他就叛变,供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的所有地下人员。

1950年2月6日11点,国民党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派来的军官逮捕了萧明华。离家前,当着军官的面,她取下了那件搭在晾衣杆上的旧旗袍,最后一次给于非及其他战友发出了信号。

于非看到后,迅速在战友的掩护下,逃离台湾,把萧明华最后的几份熬夜写就的绝密情报亲手交给了党组织。

从萧明华被抓后,萧家就得不到萧明华任何信息,往来的信件也早就断掉。直到1951年他们才得知萧明华已经被国民党处决。

他们悲痛异常,不知道自己的家人何处得罪了国民党政府。因为那时萧明华的共产党员的身份还是秘密。

直到三十多年后,20世纪80年代初,萧明华终于被中共中央调查部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她的家人们才知原来那个懂事听话、以当老师为目标的“华宝”,竟然做了那么伟大的事情。

1982年萧明华的骨灰被迁到位于八宝山的革命烈士陵园,她的墓碑也是一块“无字碑”,没有介绍和生平总结。仅有正面的“萧明华烈士之墓"以及背面“归来兮”。背面的字是于非也就是朱芳春以战友、引路人、上级、“丈夫”多重身份题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鉴史官
鉴史官
爱生活,爱历史
25443文章数 363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