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毛主席逝世40多年来,一直被很多人民群众所深深怀念。直到今天,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依然有无数的人前去瞻仰主席遗容,缅怀他们心中不朽的光辉形象。
而在1942年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一位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不幸去世后,毛主席心情十分悲痛。他不仅为这位逝者书写挽联,还亲自为他守灵。
不仅如此,当几天后这位多年的战友出殡时,毛主席更是亲自抬棺,为他执绋安葬。根据历史记载,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为自己的亲密战友抬棺。
那么这位逝者到底是谁,能在去世后获得如此高的礼遇?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过哪些渊源?
湖北黄冈林家湾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1897年,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中。这一天,在湖北黄冈一个叫林家湾的地方,一个名叫林育英的男婴诞生了。
熟悉中国革命史的朋友们可能对林家湾这个地方十分眼熟。没错,这里正是林彪的家乡。而比林彪早出生十年的林育英,正是林彪的堂兄。
不仅如此,林育英还有一个小他一岁的堂弟,名叫林育南。1931年2月7日,24名共产党员与革命者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林育南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人们习惯把林育英、林育南、林彪三人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出生于工人家庭的林育英,在年少时期便受到革命思想的浸染。1922年2月,在好友恽代英等人的介绍下,林育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我党战士。
既然加入了革命队伍,就要从事革命工作。1923年,他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江西安源担任路矿消费合作社营业主任。
在这一新的岗位上,林育英开始大展拳脚。他工作能力出色,又十分体恤民众疾苦,为大家做了很多实事。时间长了,群众对林育英赞不绝口。
1924年5月1日,在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安源上万名工人举行了隆重的集会。身为大会总指挥的林育英,在大会上作了一番精彩的演说,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1925年12月6日,已经前往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的林育英,参加了由上海总工会等多个团体发起的市民万人大会,来声援当时的革命运动。
就在他带领着群众进行游行时,一群军警围了上来,将会场团团包围。面对这一紧张的局势,林育英临危不惧,继续指挥着众人呼喊着口号。
很快,军警便与群众发生了冲突,场面十分混乱。手无寸铁的林育英寸步不让,与持械的对手展开了搏斗。最终他的头部被刺伤,伤到了脑部。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林育英并没有对头部的伤势做及时的处理。这也为他之后的生活,埋下了一个不小的隐患……
假扮和尚躲过一劫 改名为张浩
1929年8月,已经回到江西安源工作的林育英,经历了又一次生死考验。江西当地的军阀派出大量军警,对安源进行了突然袭击。而他们的目标,正是包括林育英在内的当地多名共产党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林育英急中生智,前往当地一座名叫慈云寺的古刹里化装成和尚,继续坚持自己的革命工作。
在这座寺庙里,林育英隐姓埋名。在白天,他和其他僧人一起吃斋念佛,种地砍柴;而到了晚上,他便偷偷下山,去四处进行革命活动。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个月。就在林育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时,又一件意外发生了。由于有人告密,当地军警终于得知自己一直在找的林育英原来在这里当和尚。他们迅速出动人手,将慈云寺团团围住。
此时的情况对林育英万分危急。关键时刻,慈云寺的住持释朗觉站了出来。一直以来,他都对林育英的真实身份了如指掌。之所以允许他以僧人的身份待在这里,正是因为这位住持对林育英的革命事业十分支持。
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释朗觉果断掩护林育英逃出生天,帮助他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可不幸的是,释朗觉本人却被军警们带走了。
这边逃过一劫的林育英继续着自己的和尚打扮,一路靠着向别人乞讨化缘,终于又与党组织接上了头。第二年春天,他被组织派往东北进行工作。
正是在东北工作期间,林育英得知之前掩护自己逃走的慈云寺住持释朗觉,在被敌人带走后被关押在监狱里几个月。这期间敌人为了从他口中得知自己的下落,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折磨。但释朗觉住持始终守口如瓶,没有向他们透露半个字。最终,当地军阀将他杀了……
一位寺庙住持,为了掩护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令林育英悲痛的。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张浩”,来纪念自己的这位救命恩人。
“张”这个姓,出自释朗觉的俗名张仲华;而“浩”这个名,则代表中国革命的大潮浩浩荡荡,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
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张浩一生使用过很多化名。从林仲丹、张植三、张至善,到林春山、李春生、陈子贞等,数量繁多。但要论使用时间最长的,当属张浩。后来在他临终之际,他也是以这个名字告别人世的。
经历酷刑后逃出日军魔掌
就在林育英改名张浩后没几个月,由于再次被别人出卖,他又落入了日本宪兵的手中。
在张浩一生中经历的几次生死考验中,这一次可能是最严酷的。为了从他口中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敌人对张浩进行了严刑拷打。他的手脚被捆绑起来,嘴被一根棍子生生撬开,向他的肚子里不停灌水,直到水都灌不下去才作罢。
这还没完,敌人又在他的肚子上放上木杠,用双脚用力踩住。刚刚被灌进去的水便和身体里的血,一起从张浩的口鼻处流了出来。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正值冬天,敌人还把张浩的衣服脱个精光,将他丢到一口大缸里,经受东北寒冬的刺骨考验。
这样残酷的手法,普通人连想一想,都会不寒而栗。而张浩在亲身经历这一切过后,却依然铁骨铮铮,没有向敌人透露半个字。
面对张浩这钢铁一般的意志,心狠手辣的敌人也不禁产生了怀疑。他们以为这个人是在经历多次酷刑后精神失常,失去了对痛苦的感知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放松了对张浩的看管。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浩不仅没疯,还时刻谋划着怎么从这里逃出去。而此时的党组织,也一直在想办法将张浩营救出来。
终于,趁着敌人的松懈,在党组织的行动下,张浩成功逃出了魔掌,重获新生。
代表共产国际协调处理张国焘问题 为毛主席解围
1933年,张浩前往苏联莫斯科,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那里,他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同志进行了多次接触,斯大林对这个中国同志十分欣赏。
可不久之后,开始进行长征的红军内部,却出现了不和的声音。以张国焘为首的一派人,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行军的路线,并于1935年10月在四川卓木碉召开会议,成立临时中央。他不仅自任主席,还将党内与他意见不合的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开除党籍。一时之间,我党面临着分裂的局面。
在这场危机中,张浩以自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处理。他首先向张国焘发去电报,表示自己受共产国际的委托,来解决红一、四方面军的问题。
由于张浩传达的是共产国际的意思,张国焘自然不敢怠慢。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浩又给张国焘发了很多封电报,告诉对方“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
眼看共产国际似乎并不站在自己一边,而自己率军南下已经遭到挫折,再坚持下去可能会得不偿失,张国焘最终决定妥协。他同朱德、徐向前等人一起致电,向张浩和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尊重,并同意率军北上。
随着不久后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成立,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图谋宣告失败。1937年3月,在延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对张国焘的行为做出了批评。从此,他在我党彻底失势。
抗日战争中安定军心 病情复发后舍己为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面一共分为三个师,分别是一一五师、一二O师和一二九师。
巧的是,这三个师里,一一五师的师长是林彪,而张浩则担任一二九师的政委。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有一次开玩笑似的对张浩说道:“要是林育南现在还活着,估计八路军的这三个师就都要被你们林家给包了。”
身为一二九师的政委,张浩面对的困难其实很大。首先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张国焘这位老熟人。由于一二九师是在红四方面军的基础上建制的,而红四方面军之前长期由张国焘掌管,自然有很多干部和官兵对这位此时已经离开中共,投靠国民党的老领导感情复杂。
而第二个困难则是很多红军将士对改编工作的强烈抵触。大家本来都是红军,是与国民党作对的。结果现在自己摇身一变,也成为了国民党手下的军人,穿着国军的一身行头,心理上非常难以接受。在领军装时,一些情绪激动的士兵还将国军军服直接摔到地上,当场表示自己不想干了,要回家种地。
第三个问题是长期以来,红四方面军都擅长大型作战,无论是阵地进攻还是防御,他们都是一把好手;而现在面对日本侵略者,自己的作战风格变成了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之前反差太大,广大官兵一时难以适应。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之前从没有在军队里工作过的张浩不等不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政治觉悟,通过一系列思想工作,将整个一二九师团结了起来。那些复杂难搞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化解,并迅速赢得了广大官兵的热爱和拥戴。
可到了1937年年底,由于当年的脑伤一直未愈,再加上这段日子以来的辛苦工作,张浩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有很多次,他都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发现这一情况后,出于对张浩病情的关心,立即向中共中央与八路军总部进行报告,并提议将张浩接回延安进行治疗。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决定将张浩调回,另派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他的职位。此后,“刘邓大军”的威名开始逐渐流传起来。
返回延安后的张浩开始养病。但由于病根太久,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
这一天,朱德前往毛主席那里商谈工作。谈着谈着,他们就聊起了张浩的病情。
事实上,毛主席对张浩的情况十分挂念。他们早在20年代初便已相识。这些年来,他们两人早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张国焘问题的处理上,毛主席对张浩所起的作用十分感激。
这次与朱德的交谈中,毛主席决定让苏联方面派来飞机,去接张浩到苏联治病。很明显,当时苏联的医疗技术比延安方面还是先进不少的。
中共中央将此事告知苏联方面后,对方立即表示同意。不久后,一架来自苏联的飞机便降落在了延安机场。
可当张浩得知此事后,他先是感谢党中央对他的关心照顾,接着表示自己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即使去了苏联也很难治好,没有必要大费周折。
看到张浩这个态度,党中央很多同志轮流前去进行了劝说。可张浩还是诚恳地表示,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现在的情况就是再好的医生和设备也难以回天了。不如让其他八路军的伤员前去苏联,等他们的病治好了,还可以继续为我党的事业进行奋斗。
最终,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尊重张浩的意愿,用苏联的飞机将其他伤员和烈士子女送往了苏联。当年后许多老同志回忆起此事,都感慨道如果张浩当时去了,可能就会治好自己的病;可他还是将机会让给了其他人。这种高风亮节,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不幸去世 毛主席亲自为他抬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浩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期间,毛主席来看望过他很多次,他每次都恳切地说道:“我已经是老病号了,主席您平时忙,就不用再过来了。”
1942年2月,生命垂危的张浩在病床上等来了刚从苏联返回延安的林彪。想当年,这位堂弟正是在张浩的影响下考入黄埔军校,走上了革命道路。
时过境迁,两人彼此心中都五味杂陈。张浩看着林彪,对他深情地嘱咐道:“育容啊,我们林家三兄弟里育南参加革命最早,也去世得最早,你一定不能忘记他……我现在已经活不了多久了,虽然革命的路还长,但我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共产党人,只不过我看不到那一天了……我们三兄弟里只有你能看到了,你要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林彪看着自己的堂兄,不断点头称是。
1942年3月5日,病情严重恶化的张浩进入弥留阶段,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纷纷前来探望。
看着党内诸位领导,张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还是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甚为遗憾……我死以后,请组织上把我安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让我可以天天看着毛主席和党中央……”
毛主席听了这话,动情地对现场众人说:“就请张浩同志在桃花岭每天监督我们吧!”
3月6日凌晨,张浩离开了这个世界。当天开始,毛主席、朱德等众多党内领导人轮流为这位革命战友守灵。毛主席亲自书写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对张浩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3月9日,张浩的公祭仪式隆重举行。在出殡仪式上,以毛主席为首的诸位我党领导人亲自将灵柩抬到桃花岭上,为张浩执绋安葬。众人面色沉静悲伤,向这位多年来的亲密战友进行最后的告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