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伊玛堪传承人卢艳华:赓续东北渔猎民族的说唱绝学

0
分享至

伊玛堪使用赫哲语表演,这种语言只有发音、没有文字,使用人口稀少。图为卢艳华在传习教室讲解伊玛堪中的赫哲语单词。 (受访者供图/图)

在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沿岸,生活着一群靠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以前的赫哲族老人打猎、捕鱼归来后,总会聚在一起,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讲起莫日根(赫哲语,指“英雄”)的故事,讲一段,唱一段。故事很长,通常得分好几天讲。于是隔天,在同样的场景中,故事又会被接着讲述。

这种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艺术形式叫做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采用赫哲语进行表演,内容大多与英雄人物、宗教神话相关。表演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讲上一段。

2003年,随着最后一位能够说唱完整长篇伊玛堪的赫哲族人尤金良去世,伊玛堪的传承陷入几近绝响的境地。2006年,伊玛堪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卢艳华是从2013年开始学习伊玛堪的。现在的她是伊玛堪说唱艺术市级传承人。卢艳华从小听家人讲自己已故爷爷的故事,她的爷爷卢明就是一位伊玛堪说唱人,虽然从未与爷爷见过面,但她自然而然地对伊玛堪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2013年,在饶河县城给孩子陪读时,卢艳华偶然听说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一个伊玛堪传习所,便参加了。从上第一节课,到2017年加入饶河县非遗保护中心,再到现在,卢艳华对伊玛堪的传承热情从未中断。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卢艳华作为党代表参会。跟其他代表们交流时,卢艳华总会向他们介绍赫哲族,特别是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如果你想了解赫哲族,就要从赫哲族的伊玛堪开始。”卢艳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家庭传承到社会传承

一开始学习伊玛堪,对卢艳华来说并非易事。虽是赫哲族人,卢艳华并不会讲赫哲语,这对她来说相当于一门外语。为了学伊玛堪,卢艳华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学起,慢慢把它们连成句子,直到串起整个故事。

学会了说,伊玛堪唱的部分又成了挑战。一开始,卢艳华每次上完一节课,总感觉自己学会了,回到家再唱,调却变了。于是她将老师唱的录下来,回家一句句跟着唱。

很长一段时间,卢艳华置身于英雄希特莫日根的世界,体会着他的磨难、痛苦和勇敢、坚韧。这个民间故事讲述了独特的爱情传奇、渔猎生活和文化,交织出一首宏大磅礴的赫哲族历史交响曲。

演绎这首“交响曲”的困难,让卢艳华想过放弃。周围的朋友也不理解学伊玛堪的意义,更何况她当时已经三十多岁。在他们看来,这个年纪学习伊玛堪还不如出去溜达,但父亲一直鼓励卢艳华。父亲遗憾自己以前忙于生计没有重视它。卢艳华不想让遗憾重演。

对口传艺术来说,传承人尤其关键。目前,全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各省(区、市)公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万余名。卢艳华的老师葛玉霞,就是伊玛堪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伊玛堪历来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家庭传承以代际之间的传承为主,葛玉霞就是从父亲葛德胜那里学会的伊玛堪。但代际传承一旦出现断代,家庭传承将难以维系。

非遗保护中心的传习课是对家庭传承的扩大,赫哲族人走出家门,到传习教室集体学习伊玛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非遗保护中心将伊玛堪教材发给学员们,让他们自学,不懂的再线上辅导。

在此期间,哈尔滨一所中学的校长听说了伊玛堪,联系到卢艳华,请她给孩子们普及这门艺术。于是,卢艳华通过网络走出家乡,给那些非赫哲族的孩子们上了一节伊玛堪传习课。

“传承人群又扩大了,普及到了校园。”卢艳华畅想孩子们下课后跟家里人说起伊玛堪,“社会传承,就是说不局限于你非得是赫哲人才能学这个赫哲文化,现在是只要你有这个想法都可以。”

饶河四排赫哲族风情园,每年从开江到封江之间的温暖季节,总会有大批游客前来。这段时间,卢艳华会表演伊玛堪,并在表演前介绍这门艺术的前世今生。

近几年,卢艳华发现观众们陌生疑惑的眼神少了,更多人开始了解伊玛堪的文化价值。她相信这种非遗进景区的方式,能让外乡人爱上赫哲族文化:“喜欢之后,才能学习,学习之后,才能传播。”

一门民族绝学的未来

对于离不开语言的说唱艺术来说,赫哲语的濒危令伊玛堪的传承蒙上一层阴影。不同于汉语,赫哲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它是靠世代的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随着上一辈赫哲老人的相继离世,现在会说赫哲语的人越来越少,语言的传承断代现象非常明显。赫哲语几乎退出其赖以存留的最后环境——家庭。

卢艳华生长在饶河县四排乡的小渔村,在那里,赫哲族、汉族、满族人混居。有些赫哲族家庭有意识地想让孩子学习赫哲语,进而学习伊玛堪。根据卢艳华自己的经验,年轻一辈,特别是还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在学业之外缺少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从零开始学习一门语言艺术。

卢艳华在县非遗保护中心学伊玛堪的时候,她上幼儿园的儿子也会跟着一起学。如今儿子上了初中,学科增加,课业变多,卢艳华眼看着家里这位伊玛堪的“同学”掉队了。由此,她希望能在县里各个中小学也普及一下赫哲族语言,尤其是对那些赫哲族孩子。

加入县非遗保护中心后,卢艳华经常到校园、社区、乡下去传习。有一次,卢艳华去饶河乡下的一所学校进行伊玛堪表演时,孩子们在底下笑成一片。由于伊玛堪的艺术性质,唱的时候腔调会时上时下。孩子们没接触过,觉得奇怪又好玩,整个课堂几乎呈现“失控”的状态。每当这时,卢艳华只能耐心科普。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赫哲族人口为5373人。这个人口稀少的民族,依然保存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桦树皮制作技艺、鱼皮制作技艺等。

“现在传承面临的窘境也在这,像赫哲族的鱼皮画、桦树皮画这种传承,我把这门手艺学会了之后,这个(制作出来的)产品我就可以销售,有回头钱。”卢艳华说。相较于这些可以开发成手工艺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的文化传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见不到什么经济收益。

目前国家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传承活动予以补助,各省(区、市)也安排专门经费支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目前对于普通的传承人来说,可能更多地还是要依靠自身。

在卢艳华看来,唯一能触动伊玛堪学习的,还是学习者的内在驱动力,就是“我想学,我愿意学”。所以对于伊玛堪的传承来说,“(还是得)想着怎么能让他们感兴趣。”卢艳华说。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乒乓战记解说
乒乓战记解说
活泼爱笑的川妹儿
2545文章数 11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