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作家陈新在《长江日报》刊文:《“嫦娥”探月》

0
分享至

陈新在长江日报刊文:“嫦娥”探月

人类群星闪耀时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月亮与星辰代表着遥不可及。“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仅只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离别、相思、故园、思乡、惜时……这种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形成了中国人恒久不变的情结。

昨晚,同四川作家陈新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手机发热仍意犹未尽。这是和作者在电话里聊一篇文章最长的时间。聊什么?聊嫦娥奔月,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聊中国探月工程的筚路蓝缕,聊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陈新说,吴伟仁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呈现出来,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很多的人和事值得去记录去书写去讴歌;陈新说,在采访中,在创作时,他堂堂七尺男儿总忍不住落泪。

从第一次近月制动的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绕、落、回”三部曲圆满收官,九天揽月神话般的畅想曲终于在我们身边奏响。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吴伟仁、陈求发、严俊,以及成千上万为奏响畅想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航天人呢?他们犹如一颗颗寂寂无名的星辰,闪耀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天空。

人类群星闪耀时!结束与陈新的电话,我突然想到茨威格享誉世界的传记名作,还有那句名言:世间的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周璐)

“嫦娥”探月

从21岁时的生产队长,到中国探月总设计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

亦如中国探月工程,从零起步,快速成长,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

月华如水,淡淡地洒在天地间,犹似镀了一层朦胧且轻薄的面汤。鸟嘤、蝉鸣,虫豸的欢歌,或者静寂的树们、山们,都在这浩渺的面汤之中,各自腻润。

虽然空气凝固,或大或小的风,都热得不知躲哪儿去了,但沐浴在月光里,他的内心,还是像在汗涔涔的炎热中饮下了一碗凉水般舒服。

在田地里劳动了一天,熬到晚上,终于可以躺在房前晒坝里的竹席上,乘凉、歇息一下了。

同一块晒坝里还有不少男人和女人,也跟他一样躺在竹席上乘凉。因为劳累,有的人已经发出了呼噜声,一任如轰炸机般的蚊子叮咬也没醒。

但他却没睡着,看到浩瀚的夜空,繁星点点,圆月高挂,他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的夏天,回到了妈妈给他所讲的关于月亮与嫦娥的神话中去了……

在中国,谁的童年没有被嫦娥的故事装点过?嫦娥蟾宫曼舞,月桂之香冉冉,这美好而凄婉的神话,给我们开启了惠敏,启蒙了同情心、正义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童年也是一样,也曾向月亮寄寓过希望,寄寓过美好。

不同的是,他后来成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他,是吴伟仁。

吴伟仁是大巴山的儿子。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得胜区得胜公社独柏大队。苦寂的童年被蓊郁美丽的大巴山景色牢牢囚困,梦想和未来只能被神话的彩笔勾勒。月亮,以及母亲所讲的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是吴伟仁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根线。

读书之后,虽然他明白了母亲所讲关于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不过是人类的美好想象,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扩大,他却对月球的神秘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月球上就算没有嫦娥,没有兔子,那月球上到底有什么?那明明皎皎的存在,不可能皆是虚无吧?这个兴趣牢牢地困扰着他。他遐想,要是哪一天自己能够去月亮上看看,或者凭己之力去揭开这个谜底,该有多好啊!

然而,读完高中,他却回村当了生产队长。面对冷酷巍巍的大山,他无奈地明白,自己连出生、成长及生活所在的山沟沟都走不出去,又怎么能揭开月球之谜呢?

2

由于吃苦并表现好,1975年,吴伟仁被推荐上大学,幸运地成了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一名学生。

离开平昌,离开四川,一路向东。在如同闷罐的火车中,经重庆,过湖北、江西,两天两夜后,终于到达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

天啊!原来大学这么大啊!这是平昌中学的多少倍啊?通过了解,吴伟仁得知了中国科技大学“显赫”的“身世”。

这所大学于1958年成立,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授课。

进校没高兴几天,吴伟仁便愁上了,其他课程都跟得上,可英语课却让他听得如坐飞机——他在高中时学的是俄语,英语碰都未碰过。吴伟仁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将英语成绩补上去的。于是他便从A、B、C开始学习,将英语单词写在一张又一张小纸条上,课余看,走路看,上厕所看,吃饭看……尽管用功如此,第一学期英语考试时,他的成绩依然是全班倒数第一。

这个丢人现眼的英语成绩,对吴伟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最担心的是,如果英语成绩太差而拖垮总成绩的话,他很有可能会被遣返回大巴山重新当农民。

春天到来之时,那些冬天里的寒冷、颓败和萧瑟在万物复苏的同时开始了隐退,吴伟仁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了春风之暖,要以一颗春天之心迎接新气象的到来。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出现了一个求知狂人,更看到了他成绩如芝麻开花一般不断增殖和攀升的现象。当他毕业时,他的英语成绩已成全班第一名。

1978年11月,吴伟仁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因成绩十分优异,被分到当时顶尖的科研机构——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当技术员。

从这一天起,吴伟仁便下定了要凭自己的双手去钻研航天科技,揭秘沉睡在月亮里、沉睡在太空里的奥秘。

而此前,美国、苏联在月球的探索正如“华山论剑”,短兵相接,激战犹酣。

当两个科技大国斗得天昏地暗、乾坤倒转,最后胜负难分之时,中国的探月事业,却正如牛耕锄种的吴伟仁未来的科技事业一样,还是一张白纸。

这一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春风袭来。

也在这一年,高不可攀的蟾宫里深不可测的神秘,正从远古走来,一米一米地降低它与中国的高度。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开启了中美历史崭新的一页,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因为见证了这段历史,而被永久载入中美关系的史册。

而在《中美建交公报》诞生之前,卡特总统曾派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并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只有1克重、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将这块穿越古今的神秘石头,转交给了科研部门要求研究。

由于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有关部门便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是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1960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中苏边境,让欧阳自远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

样品被送到贵阳后,欧阳自远请来全国近百名有关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专家们将这块月球岩石一分为二,在对其中0.5克样品进行研究后,发表了14篇研究文章,推断出这块月石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位置。中国科学家得出的检测成果,让美国人很信服。

中国沉稳坚定的眼神高度关注一块石头的喧哗,蓄势待发的脚步开始了行进前的准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这是屈原《天问》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彰显了中国人对星空、宇宙发自本能的探索欲。

月亮,这颗被绚丽意象装点的星球,集中了人类无数的憧憬与理想。

孤寂地悬于高天之上,古今中外,它总是被人们赋予情感:外国,有博尔赫斯、雪莱……中国古代,有李白、苏东坡……今天,也有美美的月亮意象与感情亲密地契合在一起。

无论富贵华丽,或者寒凉凄婉,月球,一直都是人们向往登临、渴望探秘的最想达到的星球。毛泽东的著名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便是这个宏愿的集中体现。

然而,要登上月球,何其难哉!

3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便有了飞天梦,而鲁班则是中国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到了唐代,中国人的飞天梦似乎更强烈。《唐逸史》载,唐开元年间,唐明皇还登上过月球,在广寒宫里欣赏过歌舞,“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并默记这首优美的舞曲。回到人间后,依调整理出《霓裳羽衣曲》,且传世至今。

唐明皇真登上过月球吗?不得而知……

古代,月球被美丽神话装点成了风景。

今天,月球有令人垂涎的宝贵资源。

据人类对月亮初步的探测得知,月亮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月亮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亮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月亮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月亮上还含有丰富的氦-3,这种物质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

氦-3主要来自太阳风,是一种清洁、安全、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100吨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电力需求,10吨氦-3所发的电,可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据估计,在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500万吨,够地球7000年的电量需求。

月球上这些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展月球探测,探明月球上这些矿产和能源的储量和分布,对未来能源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发展不止,对太空、对月亮的探索也此起彼伏。

时光行进到当代,愿望尤甚。

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先出招,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箭体直刺苍穹,石破天惊。

这一事件让美国人既震惊又害怕,为了超过苏联,1958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月球探测器,但接连4次发射均告失败。

自此,美国和苏联两大科技强国狭路相逢,开始了“华山论剑”。直至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载人登月。美国探月成就形成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格局,结束了美、苏两国的探月争霸赛。

从1962年起,我国科学家也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4

雄关漫道,却荆棘丛生。

月亮的阴晴圆缺枯荣着岁月。时间的波光里,一次次努力就是一次次成长,即便挫折,也是彩虹前的必经风雨。

在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作后,风吹雨打没有斑驳吴伟仁那颗矢志不渝的进取之心,孜孜不倦的苦读钻研是他生活的全部。

他一天天成长起来,从技术员、工程师、工程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总体室主任,到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就在吴伟仁从一个生产队长成长为一个航天专家的那段时间,我国的空间研究技术也在递进式地发展:

1978年,拨乱反正后的中国科学界迎来了和煦暖心的春天。

1986年3月,“863计划”获批,中央决定将所拨100亿元专款中的40亿元,用于航天领域的项目上。

而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经过论证,专家们制定了探月20年“绕、落、回”大规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

所谓“绕”,即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落”,则实现月球探测卫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在着陆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而“回”,则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2004年1月2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国家正式批准了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方案。同年2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按计划,“嫦娥一号”奔月,三年成功。三年,能破解隔绝人间烟火,沉浸在幽独蟾宫里的嫦娥秘密吗?

对一个人来说,三年可以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变成口齿清楚的儿童,可以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人生目标明确的青年。

但是中国探月的“绕”工程,却三年苦短,须争朝夕。

“嫦娥一号”这三年初分为三个部分:头一年叫启动年,任务是把所有原理都搞清楚,把样机做出来;第二年是攻坚年,所有技术难题都必须在这一年里解决;第三年是决战年,要研制出产品来,并做到各系统无缝对接。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探月尤其如此。从无到有,很多关键技术与部件都得自己创造不说,中国探月晚了美国、苏联几十年,要后来居上,就一定要强过当年美国和苏联的探月成果,或者说至少要填补美国、苏联探月留下的科技空白才行。

在之前,尽管有苏联、美国等科技大国多次探测过月球,但月面立体图做得仍不全,因而“嫦娥一号”一定要做一个完整的覆盖全月球的立体影像。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工程是由绕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大系统都很复杂,科学要求高,技术含量大,其中尤其是星体本身系统。

在“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的带领下,“嫦娥一号”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卫星轨道设计、大幅度提升远距离测控技术等多项难关。之后,“嫦娥一号”在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进行了成功发射。

秋叶染霜,层林如花。“嫦娥一号”带着中国人千万年的期冀,在喜悦、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中一路飞升,脚踏祥云,御风而行,奔向梦想的彼岸……

2007年11月5日11时37分,“嫦娥一号”实现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12小时环月轨道。这标志着,中国自此有了自己的第一颗绕月卫星。

这一刻,为这个梦想奋斗了一辈子的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泪眼婆娑地拥抱在了一起。

当然,“嫦娥一号”并非人类唯一的探月卫星,也不是正在运行着的唯一探月卫星。

但40多年里,人类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却没有一个探测器拍出哪怕一张三维月球全图,“嫦娥一号”不仅拍出了月球全球三维图像,填补了这个空缺,还探测了14种元素,其数量比其他国家探测器探测数量多出一倍。

5

2010年6月2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对吴伟仁来说却意义重大:这天,被誉为我国探月工程指挥体系“三驾马车”的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线,吴伟仁与陈求发、严俊一起组成了新的“三驾马车”:陈求发任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探月工程总指挥,吴伟仁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严俊任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

虽然“嫦娥一号”取得了成功,且创造了不少世界第一,但是吴伟仁与其同仁们都十分明白,“嫦娥一号”,不过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起点。

考虑到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大,再起炉灶会有很大的浪费,当时的国防科工局经慎重研究,决定将“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改造为“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的使命,在于试验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

正如“嫦娥二号”所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一样,吴伟仁受命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承上启下。曾经,自己只是一个指挥百十号人的生产队长,现在却要指挥数万人的科技团队,吴伟仁感觉压力巨大。

火箭系统有近3万个元器件,近10万根电线缆,4800多条焊缝。卫星系统有5万多个元器件。火箭加卫星的8万多个元器件中的任何一个元器件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卫星系统的成败;再有,在空中要点火起爆的火攻瓶就有200多种,这些火攻瓶能不能准确起爆,焊缝有没有漏点,也关系着火箭与卫星发射的成败。

无情的失败,在人类航天史上并非没有发生: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在登月的过程中便发生故障;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1986年1月28日发生爆炸……

前车之鉴,让吴伟仁深深地知道,只有设计时把问题、风险尽可能地考虑充分,不疏漏任何一个环节,才可能赢得成功。

夙兴夜寐,刻苦攻关,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终于迎来了飞天的日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烟稀少群山环抱的峡谷腹地,“长征三号丙”火箭一柱擎天,傲然屹立。这里是中国通往宇宙的大门,“嫦娥二号”一飞冲天。

2010年10月6日上午10时30分,“嫦娥二号”成功地脱离地球重力场,顺利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环月椭圆轨道。

这一刻,吴伟仁泪眼蒙眬。情深婉转,既是喜极而泣,更有刻骨的思念。因为10月6日是他母亲的祭日:1998年10月6日,母亲因病去世,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忠孝不能两全的他没能回家陪伴母亲最后一程,这一直是他心里的痛。

2010年11月8日,国防科工局首次发布了“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图像分辨率约为1.3米,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直径4米的月球坑和3米左右的石块,这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有腿”的航天器,有四条腿六个轮子,是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组合体,它在名称上也不叫卫星而叫“器”。“嫦娥三号”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实现月面软着陆,二是实施月面巡视勘察。

“嫦娥三号”研制过程中,需突破地面试验验证,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七大关键技术。

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嫦娥三号”先后进行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和20个月的正样研制三个阶段,完成了设计分析仿真、产品试制生产、试验验证、独立评估、质量复查等研制建设工作。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了发射。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玉兔”踏上月球,潇洒地在月面上滚出了10多米车辙,滚出了第一道醒目的脚印,一边滚,一边开动自身所带的照相机和探测仪搜集记录与月面有关的数据。

在月球亘古未变寂寞的土地上,珮环叮当、盈盈暗香的“嫦娥”和“玉兔”来了,精巧与铿锵,汇聚成一种感动,一种力量。

这一刻,心情激动的吴伟仁比很多人更早品尝到这种视觉的盛宴。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让自己看到了月球的“真相”,在地球上洒满柔情光华的月亮,童年记忆中柑橘、玫瑰、栀子、米兰,还有蛙声中的稻花,伴满地月华的芳香仍在,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镜头中的月亮却毫无光彩,像一块粗制滥造带渣的球状豆腐。

但是,这就是真实的月亮啊!

隔着距离欣赏,月亮美如玉盘,蒙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搞科研的人,更喜欢真相、渴求真相、揭开真相。吴伟仁一下子就被月球的真相迷住了。

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江河,没有湖泊,没有森林,没有动物,没有空气,没有声音,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目光所及,躲不开的是一望无际的荒凉。

这就是真实的月球。

冷峻得如同冰霜,呆板得如同文物。荒凉的遗迹,弥漫着神秘的气息,深深地感染着渴求揭秘的吴伟仁。在这貌似简单的冷峻与呆板里,埋藏着宇宙的记忆。

在“嫦娥”和“玉兔”登上月球的这个不寻常的夜晚,他每个毛孔都是开心。奉献而逝去的韶华,张扬的是燃烧的激情、艰难的付出和胜利的辉煌。

时间褪去了重峦叠嶂的玄秘,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科技人员对月球探测器胜利的加冕。

继“嫦娥三号”之后,“嫦娥四号”又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不仅成为首个着陆月球背面的人类航天器,还探测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来自月球地幔的物质。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又成功发射,并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于12月17日凌晨带回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这一天,吴伟仁再次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次,他的激动让多少人担心不已。

在中国探月工程已走过的16年漫长岁月里,他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地工作,终致视网膜撕裂,因无时间医治,造成大出血。看着肩负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最重要的“回”重任的“嫦娥五号”发射在即,自己眼睛却重疾如斯,他忧心如焚。

时间不容耽搁。要眼睛还是要“嫦娥五号”?

当然要“嫦娥五号”啊!

此时医生却“忍”无可“忍”了:“吴总,您的眼病非常严重,必须立即进行一场较大的手术,否则就将失明!我知道您太忙了,舍不得花时间治自己眼睛,但如果您失明了,还怎么指挥探月工程的千军万马呢?”

“痛”定思“痛”,吴伟仁觉得医生说得有道理。

手术很成功。

但医生却告诫他说:“您的视力虽然恢复了,但是千万不能再那么操劳用眼啊!”同时叮嘱他遇悲欢不要激动,更不要落泪,因为落泪会揉搓眼睛……

不像以前那样操劳用眼?任务这么重,事情这么多,这咋做得到呢?只能尽量了。遇到悲欢不激动,这个能够做到!毕竟自己年岁不小,历事甚多,情感不会那么脆弱了。

然而,当“嫦娥五号”成功取回月壤时,他还是开心得泪如雨下……

黑格尔说,一个时时仰望星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自洪荒伊始,人类一直对繁星灿烂、苍茫浩荡的宇宙投入关注和好奇,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秘。时间的河流淌到今天,祖先们创世之初留下来对天空求索的痕迹已淡若烟岚,但不断探索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成功,证明了我国有深空探测的强大能力。

吴伟仁的奋斗史,就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励志史。“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个又一个吴伟仁这样的奋斗者,正是中华民族不辍前行的动力。试想,牧星耕宇的梦想都能实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又有何难?(陈新)

创作谈 >>>

积力所举 则无不胜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这是《淮南子》中的一句话,是中华民族不辍前行战无不胜的秘诀,也是我为什么要写中国探月工程的初衷。

我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深深家国情怀的人。这也许跟我生长的家庭有关:我父亲曾是军人、军医, 为保家卫国作出过贡献;外公是开明绅士,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将自己的丝绸厂卖掉,买飞机支援前线抗日……耳濡目染,我便十分关注祖国令人艳羡的幸福走向,关注中华民族傲立东方的伟大复兴。同时也认为,大国文学就像一个挺立的人,除了风花雪月外,还应有硬朗的骨骼、照耀未来的光芒,和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因而,我在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的同时,也喜欢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书写中国砥砺前行的光辉进程。这些年,我相继采写了“蛟龙”号探海工程、“嫦娥”号探月工程,以及C919大飞机工程。

众所周知,国家重特大科技题材报告文学很不好写,原因是这类题材牵涉的人物千千万万,事件千头万绪。而写事必须写人,且以人的故事为血肉,所以只有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书写,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成就事,事塑造人,人与事叠加成就事业,事业辉煌反衬群体的伟大。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吴伟仁的个人故事十分传奇、曲折、精彩:他来自极其普通的中国农民家庭,21岁时还是四川偏僻的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后来通过不辍奋斗,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嫦娥号”系列探测器……有意思的是,他的付出与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跟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历练风雨,并在明媚阳光中茁壮葳蕤,从落后到引起世界瞩目,再到取回月壤的鲜为人知的艰辛过程,以及中国探月工程科学家团队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类未来资源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的付出极为相似。加上他是中国探月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因而,以他作为中国探月团队的代表,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中国探月精神,不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激越着各行各业的开拓奋进。试想,高远的中国探月梦想都能实现,牧星耕宇的宏愿也在一步步接近,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又有何难?

(作者:陈新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浩然文学奖一等奖、四川文学奖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8辆车被困,已救出31人,梅大高速梅州往福建方向一路面坍塌

18辆车被困,已救出31人,梅大高速梅州往福建方向一路面坍塌

梅州同城网
2024-05-01 10:15:06
央视“最风流”女主持:将2个有妇之夫玩弄于股掌,如今怎么样了

央视“最风流”女主持:将2个有妇之夫玩弄于股掌,如今怎么样了

舞娱天地
2024-04-30 17:10:10
病毒学家张永振事件新进展,范小红书记回应:赖着不走,强买强卖

病毒学家张永振事件新进展,范小红书记回应:赖着不走,强买强卖

育学笔谈
2024-04-30 12:20:23
有点慌!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可能会导致血栓,罕见但致命的副作用

有点慌!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可能会导致血栓,罕见但致命的副作用

老马拉车莫少装
2024-05-01 08:39:23
打脸!上海公卫中心强制关闭病毒实验室,研究员质问领导人性何在

打脸!上海公卫中心强制关闭病毒实验室,研究员质问领导人性何在

闲事杂说
2024-04-29 12:48:00
正式出局!再见了,NBA超级状元!又打成季后赛第一处男……

正式出局!再见了,NBA超级状元!又打成季后赛第一处男……

篮球实战宝典
2024-04-30 14:05:46
侃爷让她穿啥就穿啥,网友:她也愿意的,痛苦并快乐着

侃爷让她穿啥就穿啥,网友:她也愿意的,痛苦并快乐着

三月柳
2024-04-13 15:27:23
长春楼市全军覆灭,连累哈尔滨楼市,哈尔滨房价降至8300多元

长春楼市全军覆灭,连累哈尔滨楼市,哈尔滨房价降至8300多元

有事问彭叔
2024-04-30 20:14:19
以色列:为什么中国人知道犹太人是上帝选民后,为何没有丝毫敬畏

以色列:为什么中国人知道犹太人是上帝选民后,为何没有丝毫敬畏

小lu侃侃而谈
2024-04-29 16:29:18
08年,北京一军官娶海军美女少校为妻,2年后才发现妻子真实身份

08年,北京一军官娶海军美女少校为妻,2年后才发现妻子真实身份

纸鸢奇谭
2023-12-02 23:51:37
2:1让C罗遭痛击!最大克星进决赛,希望彻底破灭,又要四大皆空

2:1让C罗遭痛击!最大克星进决赛,希望彻底破灭,又要四大皆空

祥谈体育
2024-05-01 11:06:26
⚡️雷霆创多个历史最年轻纪录未来7年13个首轮+19个次轮

⚡️雷霆创多个历史最年轻纪录未来7年13个首轮+19个次轮

直播吧
2024-04-30 16:34:11
三农就是夜壶?五一劳动奖,无一是农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三农就是夜壶?五一劳动奖,无一是农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大风文字
2024-04-30 11:24:49
湖北“80后”干部李金坤已任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

湖北“80后”干部李金坤已任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

澎湃新闻
2024-05-01 10:06:27
李璇:建议足协深挖马宁的思想根源,这种反判真是刷新足球认知

李璇:建议足协深挖马宁的思想根源,这种反判真是刷新足球认知

直播吧
2024-05-01 11:23:10
珍妮喊话詹姆斯,只要你在合同上签字,湖人会为你打造5巨头阵容

珍妮喊话詹姆斯,只要你在合同上签字,湖人会为你打造5巨头阵容

记树与海
2024-05-01 10:49:07
老卢,在找退路了!

老卢,在找退路了!

娱宙观
2024-05-01 11:26:51
害怕以色列报复,卡塔尔七星级酒店把哈尼亚赶出了总统套房

害怕以色列报复,卡塔尔七星级酒店把哈尼亚赶出了总统套房

娱宙观
2024-04-29 15:08:35
确定了!4年2000万,湖人离队第一人,詹姆斯首次发声

确定了!4年2000万,湖人离队第一人,詹姆斯首次发声

球童无忌
2024-05-01 13:28:04
不装了,詹姆斯突爆争议决定!浓眉很意外,韦德,欧文懂这感觉

不装了,詹姆斯突爆争议决定!浓眉很意外,韦德,欧文懂这感觉

阿泰希特
2024-05-01 11:29:51
2024-05-01 13:56:49
文学聊斋
文学聊斋
发布文学信息,品鉴精美作品
93文章数 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用耳朵看展览?西岸美术馆最新特展关注声音艺术

头条要闻

问界M7事故砸窗救人男子:若早1分钟我能把3人都拽出来

头条要闻

问界M7事故砸窗救人男子:若早1分钟我能把3人都拽出来

体育要闻

"意甲最佳"金玟哉 踢回了中超水平...

娱乐要闻

黄子韬被曝求婚徐艺洋 大量亲密照曝光

财经要闻

俞敏洪,踏足A股!

科技要闻

余承东卸任华为终端CEO 新任命为董事长

汽车要闻

预售2.89-3.49万 奔腾小马正式开启预售

态度原创

手机
游戏
亲子
健康
教育

手机要闻

曝iPhone 16系列将有新工艺新配色 绿色看起来很惊艳

外网又出现《黑神话》新骗局:已有玩家上当

亲子要闻

一首爆笑歌曲《孤勇者奶奶版》,看看把孩子宠成啥样了

春天野菜不知不识莫乱吃

教育要闻

适合寒门高考生的五大专业,毕业不靠家长,也有机会能找到好工作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