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台风,暴烈壮美的气象景观

0
分享至

提起台风,大部分人首先想到它的灾害性,那么对于身处海边经常亲历台风的人来说,他们又是怎么看待台风的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抵抗风暴的能力不断加强,台风这种暴烈而壮美的自然现象,又是否可以被看作难得一见的风景供人追逐欣赏呢?

台风登陆,在沿海掀起了滔天巨浪,两位胆大的小姑娘却毫不畏惧,迎风趴在堤岸上,欣赏着惊涛拍岸的奇观,另一位小伙子则站在一边专注地用手机拍摄着眼前的画面。他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项最新、最酷的观景行动——“追风”。顾名思义,“追风”就是追踪台风/风暴,不论是在网上或于不同的媒体上“间接追风”,又或是直接走到台风影响下的天气当中亲身体会,均可称作“追风”。“追风”活动在外国已出现几十年了,但在中国却还是一项新兴活动。

“追风”的摄影师
许多摄影师都是“追风人”,他们以“捕捉”台风中的精彩画面为乐事。台风最暴烈壮美的景观在于风浪,台风下的大海,气势万钧而又充满危险,一般人即使来欣赏风浪也会拉开一段安全距离,而摄影师们为了拍摄到精彩的画面,有时却要迎浪而上。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追风者”,这样做也是充满了危险,一般人切勿模仿。

刻入生命记忆的台风
我的家乡在浙江沿海的一个小村中,在我的记忆里,台风是夏天的常客,它的到来,让整个夏季除了无限炽热外,还多了一份惊心动魄。尽管是自然灾害,但台风来临已变成了每年必经的事,像一场如期而至的约会。老人们会坐到榕树下,平淡地谈论起上次台风过境的情形;孩子们会在台风制造的废墟上,兴高采烈地寻找着新的玩具。惯于直面台风袭击的人们,也自然惯于在狂暴中维持生活秩序,在受伤后迅速休整恢复,台风融入了临海广阔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血液和性格,人们变得越来越处乱不惊。
我在少年时,在台风来临前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些莫可名状的不安和期待,既希望台风别来,好让阳光灿烂的日子继续;又担心台风不来,生活里就似乎会少了一些插曲和改变。在我幼小的心思里,强劲的风暴实在有着轰轰烈烈的壮观!而台风过境之后,世界顷刻由陆地成为汪洋,规整的事物悉数被打乱,又会让我感到无法言说的惊喜!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台风过境后的清晨,我们家的瓦片撒落了一地,而邻居的屋顶则完全没有了,我跑进邻居家里,把头仰起来,只觉得天光明亮,眼前是一片晃眼的蓝,这是我记忆中最蓝的蓝天。还有一次,强台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雨,台风过后到处都是水。那时,我家住在平房,水没入卧室,床的四脚都浸在了水中,躺在大水的包围里,感觉像躺在一艘船上。大人们唉声叹气,而孩子的心里却想象着另一个奇妙的世界,想象着卧室里有鱼游来游去。屋外,整个村庄仿佛坐落在一面巨大的镜子上: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太阳,地上有个村庄,水里有个村庄,东倒西歪的树木、卷着裤腿的老人、露着屁股的孩子……所有事物都在水中一一映射,在水波的荡漾中,我恍惚觉得水中世界似乎比现实更加美好,也许这就是我人生中对于虚幻和现实的第一次思索。
我慢慢长大,台风也年复一年如期而至,每当遇到因台风而停电的夜晚,我又会一次次重回昔日时光,在摇曳的烛光中,聆听窗外的风雨之声,体会着内心的慌乱和平静,回忆着台风带来的别样的人生况味。渐渐地,随着对台风了解的加深,在台风来临之时我会不由产生“走出去”的欲望,是的,一旦你走出去,敢于直面风暴,你会发现台风中深藏着无尽的力量和壮阔,“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气势万钧的台风正是大自然书写下的最豪迈的诗篇。

据气象资料统计,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年均有20.2个,登陆7.4个。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11—12月中国仅广东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影响中国的台风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类为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面一直向西移动,经我国南海,在华南沿海和海南岛、越南沿海一带登陆;第二类为西北移路径,台风自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横穿我国台湾和台湾海峡,在闽、粤一带登陆;或者穿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第三类为转向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转向东北,呈抛物线状,是最多见的路径。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有些台风甚至会出现打转、摆动、准静止甚至倒退等异常路径。

“追风”的科学家
先进的天气雷达、车载的大型计算机、三维超声风速仪,以及跑得更快的越野车是气象学家的“追风”利器,每到台风登陆时,许多气象学家都会钻进“追风车”,对台风实行“抓捕”行动。

风云、风雨、风浪,暴烈震撼的台风之美
在气象学定义中,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则使用飓风这一名称)。全球大洋平均每年有80个热带气旋生成,有三分之二左右都能达到台风的强度。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生活里,面对台风,人们更多的是紧张,“抗台”、“防台”这样表示对抗和防御的词汇应运而生,但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台风的暴力美学里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美感。
台风首先会带来蔚为壮观的风云景观。热带风暴云系由对流云组成,有淡积云、浓积云、积云性层积云和蔽光层积云等,偶尔也会出现积雨云。云景不同于地貌景观有相对不变的固定形态,它的美丽在于瞬息万变,仿佛天空是最高明的魔术师,它随时能变化出别样的故事和场景。
台风云系为螺旋形结构,外围云系以壮观著称,内围云系则汹涌低垂,以雄奇夺人。台风中心抵达前,天空会出现大块浓积云,这时的云一反轻扬飘逸的常态,仿佛突然变得富有质感了,不再是云,更像是黑铁或是铅块。我曾站在村庄临海的一个角落里远观,只觉得村庄突然变得低矮,房屋瞬间缩小了,因为天空一下子变得厚重,一改往日的透明,黑云触手可及,仿佛要碰到我们的额头了。

全国各地的“追风人”
禁锢在城市高楼中的现代人,往往会对接触自然产生热切渴望,作为自然界中最壮观的气象景观之一—台风,也就引起了诸多人的注意,于是许多人开始自发“追风”。刚开始“追风”的人首先会留意到滔滔风浪,于是有人会在海边高堤等较安全处,欣赏惊涛拍岸的壮烈。地点/山东青岛  台风名称/梅花  

在积累了一定气象知识后,有人又对台风前壮观的天象产生兴趣,开始关注台风云的奇异和壮美。地点/广东珠海  台风名称/巨爵

还有一些人,则会更加勇敢,他们把自家的汽车当作“追风车”,冲入台风中。
地点/浙江温岭  台风名称/苏力  

另一些人,则更追求刺激,赤手空拳冲入大风大浪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威力。
随着台风中心靠近,外围云系由积云组成了一个云阵,原先静止如浓墨层层叠叠的云块,已翻飞成云阵,云阵随风浩荡而来,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像势不可挡的攻城大军,大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气势。然后顷刻间,村庄和城市被云阵吞噬殆尽,天光暗淡,天空和大地大有合拢成一体的趋势。
台风登陆了!大风过处,走石飞瓦,摧枯拉朽,我们只能躲到安全而牢固的建筑物内部,透过窗户仰望天空。此时,只见台风的外围降水云呈明显的云臂状,缓缓地从海面移来,云脚常有“雨帘”下垂,一路挥洒,如玉壶倾倒,如珍珠撒落,堪称一绝,而且分际线非常分明。有一年夏天,我还亲身经历了非常神奇的一幕,雨帘的界线正落到我身处的房屋之上,于是房前大雨如注,房后却滴雨未沾。
我看过江南的绵绵丝雨,听过蜀地的巴山夜雨,但这些雨的底子太温柔,只有台风裹挟而来的暴雨才最有气势。在台风核心的风雨区,雨显示出了最凶悍的一面,面对那样暴烈的雨,我常常会想到“风雨如磐”、“大雨如注”这样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暴雨中又显得那么苍白,大雨的气势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绘的。只有亲历过这样的风雨之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宁静之美,什么是生活的安然和温暖。窗外风狂雨骤,而房间里却还有亲人,有橘色的灯火,这样的时刻,让人突然觉得宁静是生命最大的富足。
台风最暴烈壮美之处还不在云、雨,而在海上。台风来临时,平日里安宁祥和的大海突然变了脸,变得无比狂暴—大风驱长浪,浊浪排空,急雨催惊涛,惊涛裂岸。在台风的裹挟下,大海以吞噬一切、摧毁一切的气势,不断地向陆地冲击。此时的大海,太过凶险,一般人实在难以靠近,即使想要一睹台风中大海的真颜,最好也要退后一定距离,在海边视野开阔的高地上,选择一栋坚固的建筑物,作为我们的观景台。

台风的形成过程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的生命史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孕育、发展(增强)、成熟和消亡。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3个区域。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绘图/刘春田

那些“追风”的人们
虽然对台风之美感触颇深,但我却不是最先倾心于台风的人,在我之前,早已有许多人逆风而行,执意“追风”,赶赴台风那一场场凶险而壮烈的约会。
中国东部沿海的记者大都有跑台风的记忆,记者们有句话:“记者说,要有新闻,于是有了台风。”台风起时,也是记者们碰到同行最多的时候,他们见面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又把你给吹来了?”记者们出现在台风的最前沿,身上捆绑着绳索,让五六个同事在背后拉着,在风雨中面对镜头播报着台风的消息。但记者这么做多是职责所在,他们勇于“追风”,但并不享受“追风”。
一些摄影师,则会去主动“追风”。他们认为极端天气是诞生一张精彩照片的最好契机,所以当普通人躲避台风之时,他们总是迎风而上,想尽办法赶到离风暴最近的地方,让不可捉摸的台风,定格成一张张永恒的画面。
而一些气象科学家,却是将追逐台风当成了事业。中国气象局有“追风拍摄组”,Discovery频道有“暴风猎人”(Storm Chasers),他们总是出现在台风、强热带风暴发生的最前沿,记录下它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台风、了解台风。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吴俊杰,出生在台风频发的台东,用他的话说“从小就对台风天的印象很深刻”,长大后他选择了大气科学作为毕生研究方向。1991年夏天,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会同世界著名的大气专家伊曼纽教授一道驾驶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的P-3反潜机,在墨西哥外海进行“飓风如何生成”的探究实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驾驶着反潜机穿越了一波一波的暴风云簇,测量到了云团中一些重要的大气数据。“那个时候我才刚结婚一个礼拜,就把新婚的太太丢在家里,飞到墨西哥去和飓风度蜜月。”吴俊杰笑着回忆。
回到台湾后,2003年吴俊杰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发起了“追风计划”—通过空中观测,以飞机投掷大气侦测探空仪获取最即时的原位台风资料,以研究台风在形成后的未来移动方向和结构变化。此后的每一年,只要台湾一拉响台风警报,就有一群人忙着准备驾驶飞机,飞到高空观测每一个侵袭台湾的台风。有着30余年飞行资历,多次在“追风计划”中担任飞机驾驶任务的曹家祥表示:“我的飞行训练告诉我得避开恶劣天气以确保安全,但‘追风’却反其道而行。”在回忆起穿越台风“米勒”风眼那次飞行时他说:“当时我们直接闯进风雨最强的台风眼墙环流,整架飞机上下剧烈颠簸,眼前则是厚厚的云层,一片灰蒙,什么都看不见。”
还有一些台风爱好者,却是单纯地享受“追风”。“追风,虽不是我唯一的兴趣,但对我而言却是人生里的重要一部分,用‘爱风如命’来形容我或许都不会过分。”网名Roger Kwand的“追风人”这样介绍自己。他从1990年开始追风,在追风生涯中也曾两次受伤。“不少朋友觉得‘追风’是‘愚蠢、不知死、累人累己’的行为。就此,我反而不会感到太难过——这起码代表了不少人心中知道‘追风’是有多危险,知道个人安全的重要性。”在谈起“追风”时,看得出他有些矛盾:“但是,就是因为知道大自然的威力不可挡,知道个人在这个大自然里那么渺小,所以,我自小就对热带气旋威力产生景仰,甚至在十来岁时便走到风雨的环境中与热带气旋来个正面交锋。”他也一再强调“追风安全守则”:“要结伴同行、互相照应,要适当使用安全装备,要时刻留意环境安全,远离容易被强风吹起之物件;千万不可逞强,要知难而退。”
罗杰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追风人”,每到台风登陆港岛,他就会出现在风最大的地方。安全头盔、手套、防水雨衣、战地靴、测风仪……“追风”时他会全副武装。台风“约克”来袭时,他用一根绳索将自己牢牢绑在柱子上,真正体会到逆风飞扬的感觉。
一位台风爱好者告诉我,现在全国的业余“追风人”已有超过20万人,他们一般都是通过论坛、微博、QQ等方式保持联系。现在,观赏台风已不再是小众的行为,许多被现代生活禁锢日久的人们,都热切期待可以于自然界中聆听风雨,可以在风暴之中亲历震撼人心的壮美。

浓云成阵、倾雨如帘的台风奇观

台风即将到来,天空中浓云低垂,云朵一反轻盈飘逸的常态,变得厚重凝滞,层层叠叠的云块翻飞成云阵,随着狂风浩荡而来;云层之下则是一道“雨帘”,宛如天河倾水,一路洋洋洒洒,在天地间缓缓推进;海面上则呈现出仿佛大战前夕的平静,大海正在积蓄酝酿,只待时机一到,就会海借风势,向陆地展开猛烈的冲击。台风,就是凭借着这样激荡的气势、瞬息万变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吸引了无数“追风人”竞相折腰。

普通人的“追风”之路还有多远
如果把台风视作一种景观,让非专业的“追风”人士有机会欣赏,这个想法到底可行吗?
首先,随着现代气象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防御台风能力的加强,台风带来的毁坏性伤害已逐年下降。现代灾害防御工程已基本具备抵御强台风的能力,沿海地区的现代建筑在强烈风暴下也能安然无损,这就为人们“追风”提供了安稳的后勤保障。
其次,尽管热带风暴变幻莫测,但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台风的预测变得越来越精确。太空同步气象卫星、地面高分辨率气象雷达、众多网络状的沿海气象监测站,加上装备精良的现代化通讯设备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监测网,可以跟踪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台风,传递台风情报,这就为人们“追风”提供了有利的信息保障。
此外,作为一个大型天气系统,台风的影响范围很大,可供人们感受风暴壮观场景的地段可达百公里以上,作为普通人,我们对台风的欣赏可以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外围入手,并不一定一味追求接近台风最猛烈的区域,这就降低了欣赏台风的风险,也在地理空间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科技已将许多前人做梦都难以想象的奇迹变为现实,对它是否能帮我们实现“追风”梦想,我抱有充分的希冀。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以最新气象资讯为指导,坐在专业的“追风车”中,去追逐台风中的别样风景。
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在海南有专门从事探险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正在计划将台风探险游开发为产品,如果这个产品推出了,我想一定会吸引许多想去“追风”的人。

那些“追风”地点
台风袭来时,户外每一个地方均有风险,也不适宜人们长时间逗留。如果要去“追风”,我们先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和风力(天气状况)的关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风雨威力或感受会有所不同,而且风险程度亦不相同。

1.市中的空旷地方
如公园、运动场、露天停车场、广场等,只要没有建筑物、山体、树林等遮挡物影响,城市中的空旷地方是比较有利于感受强风,观察云层变化的。
可达性:城市中道路交通网络便捷,可到达性较高。
风险:由于四面无遮挡,空旷地带的风普遍较强,虽然被杂物击中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强风却有机会把人吹倒在地上;附近可能没有地方供躲避恶劣天气或暂时栖身。除非附近有避风处,或有人工设施作为扶手,在完全空旷的地区“追风”十分危险。


2 .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
在台风期间,身处城巿建筑群中所感受到的风势或会较小,但如果是一些“风口”位置(在一些高楼间会因为狭管效应导致风力加强),风势却可以变得十分强劲。所以,追风者可以选择在城巿“风口”中,感受台风带来的强风。但这些地方视野往往受限,不利于观察云景。
可达性:城市中道路交通网络便捷,可到达性较高。
风险:城巿中杂物较多,高空的杂物很容易被风吹落,对“追风”者造成伤害;城市“风口”中的阵风常常突如其来,若疏于防范,很可能会被风吹倒并受伤。

3 .海滨地区
在天然海岸、海滨道路或人工修筑的海堤上,可以同时观赏风云、风雨、风浪三重景观,海滨地区是天然的“台风观景台”。此外,海边的杂物较少,不易被卷起伤人。
可达性:台风中通往海边的公共交通往往会停驶,这就需要自己驾驶车辆前往。
风险:海岸边风势大,同时太接近海边,会有被大浪冲击或被海浪卷走的危险。海岸也属于空旷地带,人也有直接被吹倒的危险。

4 .高地
城市中一些楼层较高的建筑物顶部以及近郊的山地,均可视作高地。这些地方风势比海平面和城市间都要大,有利于追风者捕捉到强风,高地中的视野也比较开阔,有利于观察云景观。
可达性:要到达高楼大厦顶部难度不会太大,但在台风中上山会有不少困难。
风险:高地一般较空旷,风势较大,强风会对人构成直接威胁;山谷间的气流通道,风势很大,在当中行走十分困难,如接近崖旁、山边,更有被大风吹下山坡的风险。除非附近有避风处,或有人工设施作为扶手,否则高地“追风”的风险很大,特别是如果有台风带来的强雷雨扫过,身处高地会十分危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爱地理的刘老师
爱地理的刘老师
学地理学览尽天下奇观
722文章数 2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