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82年,中南海发生何事?11位副总理“集体下岗”

0
分享至

1982年至1985年,短短三年之间内,苏联克里姆林宫“三易其主”,他们分别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其中契尔年科入住克里姆林宫的时间只有仅仅约一个月的时间,就驾鹤西去。史称这一现象为“老人治国”。

勃列日涅夫

三年之内,一个和美国齐头并进的超级大国,最高领导人却换了三波,这似乎是给苏联敲响了一个“警钟”。果不其然,6年之后的1991年,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轰然解体,不复存在。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是领土庞大民族众多,中国为何能摆脱“苏联式”的悲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邓小平。早在苏联解体前的1975年,富有治国经验的邓小平,就察觉到“老人治国”的弊端,在心中谋划一项制度,以解决领导干部新老交替的问题。

邓小平

这项制度就是:干部退休制度。

而说到这项制度,我们还要提到一段相关的小插曲。

时间倒转到1975年,在周总理的坚持下,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接替身重病的周总理,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负责主持处理国务院工作。

这一任命,打乱了“四人团伙”的“抢班”企图。39岁的王洪文得知这一结果后,竟然气急败坏地口出狂言:“十年后再看。”

王洪文

王洪文的这句话虽然是“狂言”,但是他的这句话却像一把“尖刀”深深地刺在小平的心里面,让邓小平感到非常担心。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王洪文年仅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当时邓小平已经71岁。

岁月催人老,邓小平深深知道王洪文所说的“十年后再看”的深层含义。带着这份担忧,邓小平找到李先念等老干部交流看法说:“10年之后,我们这些人变成什么样子?从年龄上说,我们斗不过他们啊!”

李先念

这件事,也像一条鞭子一样打在小平的心里,随后邓小平开始顶着压力,大力推动干部年轻化建设,他选人的标准是:敢于斗争、不怕打倒,年轻有为。

为了推进这一工作,他冒着极大的风险说:“领导班子问题一定要抓紧解决,要找一些能够办事、敢于办事的同志来负责。要选一些比较有实际经验的稍微年轻一点儿的干部进领导班子,50岁的、40岁的,能有更年轻一点儿的就更好。”

然而,这一事关国家命运的制度建设刚刚启动,邓小平旋即就被第三次“打倒”,随后干部年轻化建设工作再次中断。

幸运的是天佑中华,后来邓小平,再一次复出,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一大事,1982年,邓小平又以壮士断腕的改革勇气,推动了干部年轻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11位副总理被裁掉“集体下岗”。

大家都知道,副总理位高权重,是副国级职务,而担任这一职务的领导们,大多是为革命做出极大贡献的开国元勋,而这一次裁掉11位副国级大员,难度可想而知!那么,邓小平是如何说服他们的呢?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说一说这件事。

第一:机构繁多重叠,急需“消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一大批老干部重新复出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老干部发挥自己的经验,为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向着纵深方向深入,一些机构的“臃肿”问题便成为推动改革的“绊脚石”。

邓小平

据资料显示,截止到1981年,当时中南海国务院担任副总理职务的人数,竟然有13个人,其中下设机构部门约100个。

政府机构的设置,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同一个部位多出几个“关节”,势必造成“身体”的臃肿。

第二:对症下药,要求老干部做出贡献

早在毛主席时期,著名的民主派人士李鼎铭,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并被我党采纳。

如今,再次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非常果敢,在一次会议中,他发表了一则重要讲话,题目就叫《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针对“机构臃肿”问题,大声急呼“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不改革得不到人民赞同”。

那么如何稳步推进这一改革呢?首先就要从根子上对症下药,这个根子上的问题就是”人事制度”。

如何为人事制度开出一剂好的药方呢?邓小平认识到,首先要疏通好老干部们的工作,让更多的位子腾出来。

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两个方面对老干部们进行“劝说”

邓小平

第一方面:从党性出发,指出这次机构改革,对于老干部来说,是他们“对党的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也是“对每个人党性的一次严重考验”。

老干部支持这次改革,是最光荣的神圣的职责”。

第二方面:从干部“四化”的政策出发,即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指出这一政策事关国家命运大局,如果“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亡党亡国。”

邓小平的讲话,义正辞严,句句千斤重,同时他本人也主动带头,提出退出领导岗位,为年轻干部“腾位子”,促进这一制度的推进。

老干部们,在他的带头下,纷纷表现出高度的党性,积极支持这一制度的实施。

第三:建立干部退休制度,让老干部们发挥余热。

从1976年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团伙起,老干部们逐步得到解放重新担任重要岗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力虽然到达一个“瓶颈期”,但是他们在革命年代所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关键时刻依然能发挥巨大的“压舱石”作用。

所以,在稳步推进老干部们的退休同时,如何有序的发挥他们的“余热”,做好对年轻干部的“传帮带”,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一项重大的干部退休制度,建立了中央和省级“顾问委员会”,以便老干部们能继续发挥余热。

邓小平

1982年,在顾问委员会建立的同时,在当年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决议,开启了机构改革的正式序幕,在老干部们的大力支持下,机构改革顺利推进。

经过艰苦的工作,国务院工作人员实现了“大瘦身”,总编制缩减了三分之一,部委级别的领导,也实现了年轻化,更为让人欣喜的是,原来13位国务院副总理中,11位副国级干部高风亮节响应号召,只保留两位副总理。一次性11位副总理集体“下岗”,这在世界政坛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邓小平和老干部们

这次机构改革的“大动作”,也为我国干部实现“新老交替”,促进干部队伍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正是有这些高风亮节的老干部们,我们才能避免走上苏联“老人政治”的死胡同,从而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在此,让我们向邓公和老干部们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段菲
段菲
段K是一剑封侯的毒药
775文章数 186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