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三艺节专刊|浙江姚剧:新时代里迈新步

0
分享至

浙江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余姚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地、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故里,还是我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

在余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于18世纪中叶诞生的余姚滩簧(也称“鹦歌戏”)历经沧桑、生生不息,1956年被定名为姚剧,并成立专业余姚姚剧团。在此后数十年中,剧团几度易名,至1998年,原余姚市姚剧团、市越剧团、市龙山剧院合并重组为余姚市艺术剧院。2007年、2008年,姚剧相继被列入浙江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2012年5月,顺应文化体制改革之需,余姚市艺术剧院划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成立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姚剧事业由此步入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眸十载奋斗历程,当代姚剧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历代姚剧前辈所打下的扎实工作基础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新时代迈出了新的前进步伐,并取得可喜成果。

▲ 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剧照

剧目创作硕果累累

姚剧源自土生土长的余姚滩簧,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正是这种基因,造就了姚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艺术特色,尤其适合编演现实生活题材的剧目。

▲ 姚剧《王阳明》剧照

成立十年来,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坚持发扬编演现代戏的优良传统,相继推出了多台寓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戏。2012年,以小人物的人生抉择来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现代姚剧抒情喜剧《五月杨梅红》,2012年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2013年,继姚剧《王阳明》之后,再次推出了余姚“四先贤”之一的原创姚剧《严子陵》,2014年获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创排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浪漫村庄》,入选2018年度浙江省当代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项目,荣获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浙江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和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以表现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历史的大型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一经亮相,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各界好评,并被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教育系列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在余姚城乡巡演。2019年6月,该剧应邀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演于国家大剧院。同年,该剧相继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1年,该剧参加宁波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演出,入选“浙江十佳红色经典剧目”。2021年6月,在杭州参加浙江省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百场庆百年”的第100场演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具有特殊的礼物。

《童小姐的战场》告捷不久,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发扬锲而不舍、连续作战的精神,于今年5月又推出了大型现代戏《乡村心事》。该剧通过阳明故里的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引导村民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注重追求精神文明的工作和心路历程,反映了当代农村、农民在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精神面貌,用道德良知呼唤乡情亲情,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乡村心事》以清新、质朴的轻喜剧样式和浓郁的姚剧风格,获得了当地广大观众的青睐和省内专家的首肯,争取在浙江省第十五届戏剧节完美亮相。

服务基层业绩斐然

坚持送戏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是姚剧团建团以来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也因此于1981年、1991年分别获得“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成立十年来,坚持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以上山下乡、送戏上门为己任,成为余姚市开展文化惠民服务的主力军。该中心所属的姚剧、越剧两团,每团每年演出均不少于150场;所属龙山剧院,以“周末戏院”为服务平台,每年组织演出110余场。除姚、越两团,还通过戏曲文化走亲活动积极引进省内外的一些少数剧种来余姚演出,扩大了本地观众的艺术视野。同样,姚剧艺术的足迹遍及福州、温州、金华和杭州的多个区(市)。正由于姚剧人立足基层、胸怀壮志,为繁荣戏曲艺术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显著成绩,2016年,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荣获了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 姚剧《浪漫村庄》剧照

更值得一提的是,继1991年10月姚剧《强盗与尼姑》《传孙楼》首次应邀进京演出,时隔28年后的2018年至2019年,大型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和大型越剧古装戏《探春》、大型姚剧现代戏《浪漫村庄》《童小姐的战场》相继三上北京精彩亮相,扩大了姚剧这一地方剧种的艺术影响力。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持续不断地出人出戏是戏曲团体最根本的目标任务,更是少数剧种赖以生存、传承、发展的重要保证。

十年来,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采取多种措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请进来”。请著名导演为姚剧原创剧目导戏,结合全剧的排练过程,不断传授戏剧表演知识,从而提高演员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水平。同时安排本团导演培养对象担任导演助理,为其提供培训机会。

从2015年开始,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在每年的8月坚持举办“龙山之约·周末戏相逢”活动。为激励青年演职员锻炼业务、比拼专业搭建展示平台,以“惠民演出+专业考核”创新模式,请省内戏剧专家担任评委,对青年演员、演奏员进行专业业务考核,迄今已持续开展8年,收到了显著效果。

此外,该中心还不时请省内戏剧专家和本剧种表演艺术家为青年演职员举办戏剧理论知识、姚剧表演艺术、姚剧音乐唱腔等方面的讲座。

二是“送出去”。基层院团编、导、音乐、舞美等主创力量相对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除了采取“请进来”,借专家之力,通过打造精品,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外,又积极采取“送出去”办法,培养目前亟须的主创艺术人才。

十年来,该中心陆续输送有志于从事音乐创作的青年演奏员赴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曲;输送有学习导演意愿的青年演员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专业;选送主要演员参加省表演艺术专修班深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目前,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代姚剧传人中的佼佼者或从事行政管理,或担任艺术指导。姚剧舞台已由第七代传人为主力,第八代传人为生力军,从事着这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展示。2021年度秋季招收的第九代传人,通过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以(3+2)联合办学模式,正在“姚剧表演专业班”抓紧培养。

“抓人才培养是永恒的课题。”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乐辉说,“我们必须栽好戏曲人才持续发展进步的这棵‘梧桐树’,进一步繁荣姚剧艺术,增强戏曲艺术的传承活力,彰显姚剧这一非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护传承多管齐下

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让姚剧得以延绵不断、薪火相传,这是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根本任务。

十年来,中心为此多管齐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先后举行了两次“拜师收徒”仪式,四位姚剧表演艺术家沈守良、寿建立、柯东琴、王育红各自收了弟子,并已取得“传艺学艺”的初步成效;以第八代传人为主力,第七代传人为辅助,复排演出时隔36年的传承版姚剧经典剧目《强盗与尼姑》,受到广大观众好评;利用“202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办姚剧培训班的良机,让全体青年演员、演奏员接受了戏曲理论知识、身训、表演、锣鼓打击乐等多方面的培训,历时一个月,最后以复排并公演传承版姚剧清装大戏《九件衣》作为培训成果汇报剧目,并在线上作了直播;与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在余姚人民广播电台开辟《姚剧大家唱》栏目,定期举行名家名段姚剧教唱,传播姚剧之声,迄今已达4年;加强对市老年大学姚剧班、业余姚剧社团、小学姚剧传承基地的扶植、支持力度,为他们创编姚剧曲目、指派专业人员辅导、制作伴奏音乐,自2016年11月创设“姚剧文化周”以来,每次必安排姚剧进校园、国遗姚剧讲座、业余姚剧团队或个人展示技艺的专场,并免费为他们提供舞台、灯光、服装、背景、道具,乃至由专业乐队伴奏;2019年9月,中心组织了部分姚剧爱好者赴浙江音乐学院参加“浙江省濒危剧种(瓯剧、姚剧)传承人群研修班”学习培训活动,并颁发了结业证书,极大地调动了传承人群学习、传播姚剧的积极性,成为普及、推广、传承姚剧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十年中,中心与余姚市戏剧家协会联合,先后举办由余姚、慈溪两地姚剧爱好者报名参加的姚剧演唱大赛,从而掀起了学姚剧、唱姚剧、演姚剧的热潮。

这十年,尤其是最近3年,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一样,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国家防疫政策的指导下谨慎进行。2020年上半年,中心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前提下,及时创作了《万众一心迎挑战》《坚持斗争迎胜利》《母女汤圆情》等多首抗疫文艺演唱作品,通过“云”传播鼓舞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同样,在今年夏天,该中心全体演职员在导演带领下完成了《乡村心事》的既定目标。正由于专业、业余双管齐下,为振兴姚剧、繁荣余姚文化事业发挥巨大作用,2020年,余姚市人民政府(以姚剧命名)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首批)“浙江省戏曲之乡”的称号。

姚剧来自民间,也唯有深深扎根于民间,方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养料,在浙东这片沃土上欣欣向荣,传承永远,在新时代的戏曲百花园中永放光彩!

(作者:袁瑜)

▲ 姚剧《乡村心事》剧照

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

——评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

骆 蔓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农村面貌正发生着巨变,新人新事新气象不断涌现。时代呼唤剧作家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拓展农村题材舞台剧的创作领域。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演的原创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正是这一精神的实践之作。

农村题材焕发时代新风尚

由文华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冯静编剧,浙江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导演倪东海导演的《乡村心事》,在乡村共同富裕主题与地方戏曲创作相融合基础上,塑造了一批活在当下、可感可触、鲜活生动的典型艺术形象,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与事,较好地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戏剧作品的审美价值。

多年来,姚剧大力推进传统艺术复兴,用戏曲小舞台展现社会大变革,营造阳明故里的文化盛景——把一批农村题材的剧目送到田间地头,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本着“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市场”的办团思路,与时俱进创编姚剧剧目,融合声、光、电等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在吸引老戏迷的同时,贴近年轻人的欣赏口味,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既感受到姚剧的艺术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形成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循环——生动演绎乡村故事,立体展示乡村形象,构筑起新的乡风文明精神家园,这也正是《乡村心事》的创排主旨。

戏剧化手段表现精神正能量

《乡村心事》在剧作的艺术品质与观众的审美感知上,敢于触碰共同富裕道路上涌现的矛盾、问题,并善于用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再现和反思。尤其是对不同角色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思想,表现得精准、到位,使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观、价值观得到了真实诠释。面对村民们富裕后的精神空虚、信仰缺乏、发展不均等现象,村民领头人——新建村党支部书记姚永昌各个击破,引导村民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反哺社会、共谋发展。因此,全剧在飘扬着乡土气息的故事场域中,让思想富裕、精神富裕、文化富裕的理念能更具象化地展现出来。

《乡村心事》的闪光点还在于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设置——几位高度典型性和象征化的主要角色。剧作在情节架构上充满人性色彩,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入手,烘托出姚永昌不仅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不懈努力的决心,而且有一双慧眼——敏锐地把握时代气息:他引领乡亲们搞养老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向精神和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进军。他有“惧内”的一面,但又成竹在胸守底线。这样一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格局有胸襟的基层干部,看似个体化的样本,实则是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事实证明,只要秉持一颗公心,不徇私,再难的工作最终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

该剧兼顾复杂和明晰的人物关系,平衡低抑与明快的情节安排,加之信仰与情谊、事业与家庭、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和取舍,在潜移默化间强化了观众的心理代入与情感共鸣。此外,该剧在人物造型、舞美设计、唱腔念白等方面的时尚化表达,令作品焕发出蓬勃生机。

家长里短中绽放人性光芒

近年来,农村现实题材戏曲紧跟政治形势和戏曲政策,快捷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但也有粗制滥造之作。而《乡村心事》主创人员几下浙东农村采风体验生活,既传达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又扎根基层、直面生活,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质朴深沉的情感力量,较好地实现了艺术化表现生活、人性化塑造角色、戏剧化讲述故事的特点,让人惊喜。

纵观全剧,该剧既表现了姚永昌与村民的邻里情,以及夫妻情、父女情,又表现了复杂的农村工作中情与理、情与义的纠结与斗争;既表现了姚永昌想回报村民的拳拳深情,又表现了失去生活目标、沾染上赌博恶习而自暴自弃,且为了弄钱去诬告姚永昌,后在姚永昌出手相救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者的心路历程。

该剧围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富裕路上的主要事件,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情结、情怀,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姚永昌这个形象,立场有高度、思想有深度、情感有温度,丰满立体、有血有肉,较为成功。姚永昌的妻子李金娣,作为村里的女企业家,在人前她给足丈夫面子,在人后又有泼辣的一面,在矛盾冲突过程中她对丈夫有了新认识,最后识大体地支持他的决定,一波三折,却也合乎情理。姚永昌的女儿姚菁菁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在校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在村委会里当志愿者,她是父母之间的黏合剂,也是父亲理念的支持者,更是乡村生活中活力迸发的一道迷人风景。

十几年前背井离乡到村里打工的苗小玲,与周立根相爱结婚打拼家业,当周立根染上赌瘾后,她在姚永昌的帮助下开起居家养老院,这个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值得敬重。姚永昌的发小、村里的前任党支部书记余有光,虽有些自私和胆怯,但本性不坏,能反省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可取之处。

这些人物各有特点、鲜活生动,进一步凸显了农村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让观众有故事可分享、有情节能交代、有真情可回味。演员阵容较强,特别是担任主演的优秀中青年演员黄利明、黄飞、景洁丰、章旺、沈迎湾、陆伊青的表演可圈可点,富有张力。

《乡村心事》虽正面塑造共产党员形象,却着力于表现他的情感与情怀;虽揭露小人物人性弱点,却也铺垫得当、情有可原。相信经过进一步加工和打磨,该剧定会更上一层楼,成为姚剧现代戏创作的又一精品力作。

(本文图片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提供)

2022年9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9版—D8版刊发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刊

其中第A16版刊发

《浙江姚剧:新时代里迈新步》、

《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评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

责编:陈晓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旅中国
文旅中国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31713文章数 110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