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土陶” 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7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承和发展“辰溪土陶”,对研究确立沅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在辰溪有一位痴迷土陶古法技艺的守艺人,她就是 “辰溪土陶”怀化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向玉兰。
在酷暑季节,记者走进辰溪县辰阳镇陶瓷厂“土陶非遗”基地,只见各式各样古朴天成的土陶制品夺人眼球。这些做工精细、古朴天然的土陶制品,就出自“辰溪土陶”市级非遗传承人向玉兰之手。
今年49岁的向玉兰出生在辰溪县牛溪村,21岁开始学陶,曾师从于张大千第三代传人杨晓光,是“辰溪土陶”古法制作技艺家族传承人。20多年来,她从事陶瓷工艺品制作、创新和陶文化宣传体验工作,由她创作的陶艺作品多次在全国陶艺比赛中获奖。
“平常生活里的篮子是用竹子编织成的,我用陶艺的手工法把它‘编织’出来,全手工,然后由柴火烧制,就让它呈现出我们湘西文化古香古色的特色。 ”
“辰溪土陶可以追溯到7800多年前,沅江流域的陶是辰州大地第一次陶瓷艺术的高峰,突出的就是高庙文化,泸溪的浦市以前也属于辰溪范畴之内,那里的夏湾遗址就出土了很多刻有凤鸟纹、太阳纹、饕餮纹的陶器。”
辰溪煤资源丰富,而最好的陶土往往紧贴煤层伴生,这正是辰溪陶艺得以传承发展的先天优势。为了制备泥料,一大早,向玉兰便来到厂区,挑选上好的陶土。
“怀化雪峰山系的泥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含铁量高,它会压制重金属的产生,所制的陶器避免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我们把陶土直接拉来,直接用,不用添加任何化学的东西。”
说起“辰溪土陶”古法制作,向玉兰滔滔不绝:“辰溪土陶可原生烧制,也可上釉烧制,釉面如同陶器的衣裳,可增加美感,保护‘坯体’抗化学侵蚀,增加硬度,提高密封性,也更具光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岩石和泥巴制釉,来装饰陶器了。辰溪制陶以‘黄土釉’为主,这种‘釉’烧制出来的陶器带有浓郁的原始韵味。”
“用柴火烧,它会有落灰,落在釉面上,它会产生一些反应,所以它出来的效果,有时候特别吸引人,特别漂亮。”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无法预知的惊喜,正是“辰溪土陶”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比瓷器而言,在实用性方面,陶器的通透性较好,它的透气、散热性更佳,尤其作为蒸煮器皿时能让食物有一种特殊的陶土香醇,此外,因陶土颜色较深,质地较粗,让它呈现出来一种传统、质朴、深沉、厚重的气质,在现代装饰艺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7800多年的历史,沉淀出“辰溪土陶”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确立沅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艺术瑰宝也同样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尴尬处境。
“从上世纪90代初开始,随着现代塑料制品大量涌现,陶瓷开始渐渐失去了市场,一批匠人离退、改行,这让我意识到,老祖宗的这项技艺不能丢,我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它,2017年,我从广东唯美集团总部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辞职回来,在辰溪县辰阳镇陶瓷厂开始了‘辰溪土陶’的创新和传承工作。”
如今,传统样式陶器的市场需求不断缩水。为了提高陶器的经济价值,延续这门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向玉兰与陶瓷厂的匠人们开始把陶艺与辰溪本土的旅游业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陶器品,把陶器打造成辰溪的旅游名片和文化符号。并可为游客进行个性化定制,让他们亲身参与制陶的过程,获得更深刻更持久的体验。这不仅能解决老一辈制陶从业者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年,因出色的成就,向玉兰被怀化市人民政府评为怀化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
“择一事,爱一生,我只会做陶,只能做陶,只想做陶。”因为热爱,因为执着,向玉兰在泥与火的交融中倾注着心血和汗水,用匠心守护着“辰溪土陶”这一朵绚烂的民族艺术之花。(记者 李普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