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和湿地的故事:冯宝莹——自然教育“海珠模式”的践行者

0
分享至

海珠湿地的前世今生

入则自然,出则繁华。这是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城央绿心”的真实写照。 它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占地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4个伦敦海德公园, 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

海珠湿地景观照/ 谢惠强

2012年,广州市政府创新性地提出“只征不转”一次性征地保护万亩果园,获国务院批准,让海珠湿地一个从环境破败的“万亩果园”蜕变成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

10年来,海珠湿地的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6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 此外,海珠湿地还对调节城市气候、净化城市空气、调控城市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白云山并称为广州中心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

海珠湿 地俯瞰照 / 谢惠强

这里也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其探索的自然教育“海珠模式”更是成为业内学习的范本。

愿做自然教育的“星辰”

7 月 23 日,是日大暑。 37.5 ℃的最高气温,让广州迎来 30 年来最热的大暑日!

然而,就在这酷暑难耐的伏天,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第四期“雁来栖”正式开班! 经过面试选拔的 50 名志同道合、热爱自然、践行公益的市民,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自然教育专业课程学习。 7 岁孩童的宝妈刘女士就是其中一员。

海珠湿地雁来栖第四期开班

“‘雁来栖’这个项目很好,我一看到报名推文,就马上报名了!”刘女士曾和孩子一起多次参加“雁来栖”亲子自然课程,“ 我觉得给孩子震撼最大的就是插秧活动。以前孩子就算背诵了‘粒粒皆辛苦’,都没什么感觉。但是体验完插秧活动后,他就知道农民伯伯有多辛苦、多不容易,进而他才知道爱惜粮食。同时孩子也了解到自然生长的规律,比如不是春耕完就秋收,中间还有育苗、除虫、灌溉等环节,这些也促使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 。”

海珠湿地插秧课程

正是看到孩子在触碰“自然”后的可喜变化,刘女士决心加入“雁来栖”,成为一名专业的自然教育志愿者,“城市里的孩子每天面对钢筋水泥,天天待在空调房,真正能接触自然的机会很少。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也能影响身边更多的宝妈!”

点点星光,汇聚成星海。在这星海之中,有一颗“星辰”如同启明星般闪耀。她,就是广州市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副校长冯宝莹,“星辰”也是她的自然名。

“没有自然教育中情感的启发,就不可能有环境教育中‘价值观’的树立。”冯宝莹说,自然教育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她愿意做自然教育的“星辰”,让人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

大自然的孩子选择了“自然”

冯宝莹,一个出生在岭南水乡的姑娘,之所以选择投身环保事业,正是因为大自然给予了她心灵感悟和触动。

冯宝莹家乡顺德逢简水乡

“ 我的家乡是顺德逢简水乡。 我从小就在这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下自由玩耍、快乐成长。 我深爱着这个滋养我成长的‘自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冯宝莹发现这个曾经孕育自己成长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了,垃圾多了、污染也多了……

于是,在2009年考大学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广州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 就是一种使命感,让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希望以自己的所学,去改变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

大学期间,冯宝莹坚持初心,热衷参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担任广州大学绿色动力协会的会长,带领协会成员在大学校园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主题校园环保活动,并在广州的多个小学内定期开展环境教育课程。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由于环保宣教工作表现突出,她还被评为“亚运绿色出行活动优秀志愿者” 。

冯宝莹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2013年,品学兼优的冯宝莹获得了保研资格,师从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南教授。“陈南教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之一,她让我茅塞顿开,让我知道了‘环境教育’就是我想追求的方向。” 冯宝莹说。

2016年,冯宝莹硕士毕业,此时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也刚刚成立一年。毕业后在这里实习的冯宝莹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海珠湿地工作,正式踏上了自然教育事业的征程。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确实有些郁闷。”因为校园里学习的理论与现实工作的脱节,让冯宝莹一时间有些迷茫,“ 觉得以前在学校做宣讲、组织活动,这些对环保事业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太表面肤浅了!”于是,她暗下决心要扎根海珠湿地这块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教育”为目标,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

“ 宣教中心的范存祥主任是我人生路上的另一个贵人,是他引导我慢慢适应职场生活,教会我如何系统地去做好一件事情。 ” 冯宝莹时常感慨自己的幸运,在人生重要阶段总能遇到贵人相助,让她在理想道路上越走越好。

扎根海珠湿地,潜心研发自然课程

决心已定,付诸行动。冯宝莹一头扎进了自然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之中。

3.2.3海珠湿地校本课程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

“ 课程是自然教育从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冯宝莹先后带领团队研发出“探秘湿地”“飞羽天使”“湿地研学”等系列自然教育课程。2017年,她又联合9所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了“海珠湿地校本课程”研发团队。经过一年半的匠心打磨,该团队研发出“湿地基因”“湿地鸟趣”和“湿地绿影”三个单元共18节课的本土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和读本,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2019年获评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优质书籍读本”。

冯宝莹支持课程开发研讨

“ 研发课程也是一个提升团队专业化的过程。 ”冯宝莹说,要做好自然教育,首先得自身硬。但是自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自身人才队伍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一套自然教育“海珠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大胆探索,“海珠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在看到国内缺乏自然教育专业体系,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后,海珠自然学校便主动与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原本自然、鸟兽虫木等20多家自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长期相互扶持共同学习成长。自然学校在支持各机构发展的同时,还联合各合作伙伴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服务。

2019年,冯宝莹联合自然教育伙伴启动了海珠湿地“雁来栖”志愿项目。

冯宝莹组织志愿者进行科普教材研发

“ 之所以叫‘雁来栖’,就是希望海珠湿地能吸引、聚集社会的优秀人才前来参与湿地的共建;希望团队能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助力我国湿地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海珠湿地建设得更美好,吸引更多生灵前来栖息繁衍。 ” 冯宝莹说。

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培养了 133 名自然教育和生态保护专业的志愿者。每逢节假日,这些志愿者作为海珠湿地自然导师为游客提供生态导赏服务,累计上岗 900 多人次,服务游客 超5万 人次,成为一支日益壮大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

第三期雁来栖志愿者合影

7 月 23 日,是第四期“雁来栖”项目正式开课的日子。 冯宝莹在为学员上课时,特别提到了海珠自然学校的运营策略。

“虽然疫情对很多行业的影响很大,但是对我们的合作伙伴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 冯宝莹表示,因为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海珠湿地给予了合作机构大力支持, “包括场地的支持、经费的支持、人力的支持,比如会推荐优秀志愿者作为机构的助教、邀请优秀机构共同参与课程研发项目等。”

冯宝莹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此外,海珠湿地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早已建立起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ISO 体系,并通过了评审认证,自编了 186 份标准化制度,其中就包括《自然学校管理规范》。 根据管理规范,每个自然教育机构都必须配有一名自然学校专职人员对接所有课程管理。 自然学校采用课前审核、课时监管、课后评估的管理方式,对运作成熟的优质课程和信誉度较高的机构,给予优先分配教学资源、减免场地费用等支持,禁止审核不通过或者列入黑名单的机构开展课程。

正是有了一整套的规范管理制度,一个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的海珠湿地自然教育品牌逐渐显现。

分享经验,开放包容胸怀自然

这些年,国内外不少自然保护地的同行慕名而来,纷纷向“海珠模式”取经。要问这一模式的秘诀是什么?冯宝莹坦言:“我觉得就是开放包容的心态!”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但是冯宝莹认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每一个自然教育事业推广建设者应有的胸襟。

雁来栖志愿者开展湿地公益课程

“我们是搭建一个平台,希望不同的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去发光发热, 接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自然教育事业中,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绿色公民,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去保护生态,这也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方式。 ”冯宝莹说。

展望未来,冯宝莹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基于海珠湿地这个宝藏平台,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全国的自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 海珠湿地给予了我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所从事的自然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湿地、保护好生态环境。我想这就是我与湿地难舍难分的情缘故事。 ”冯宝莹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树林基金会
红树林基金会
深圳地区公益环保第一平台
1099文章数 2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