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昆明城事:快来瞅瞅,老昆明那些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

0
分享至

老昆明立于大山之下、大湖之上,得山得水,自是宝地。但冬春易旱,夏秋易涝,又是大患。唐宋时滇池北岸建起了拓东城、鄯阐城等,地势很低很潮湿,总是受到水灾的困扰。

元代昆明城(中庆城)修得比较靠南,大概南到今天的土桥一带。雨季一来,汛期一到,往往就有洪水泛滥,不但城外遭灾,村庄农田被淹,盘龙江水和滇池湖水还会倒灌城内,城里和城外一样被淹——所谓“夏潦暴至,必冒城郭”(《元史》)是也。

既要“水载舟”,又要避免“水覆舟”,兴利除弊的水利工程就不可少。古代昆明的主要水利工程,大多仍有痕迹可寻,有的至今还在造福昆明人。

史籍中昆明的第一个水利工程

图 | 昆明春登堤、云津堤示意图

宋代大理国时期,昆明是鄯阐府城,历代大理国王常常到鄯阐城巡视、长住。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第10代大理国王少年即位,仅仅在位两年,但留下的文字记载却最多。明代的《僰古通纪》说这位少年天子在鄯阐城大造宫室,并修筑春登、云津二条大堤,分种黄花、白花,有“绕道金棱”和“萦城银棱”之称。每到春天,段素兴就带着艺妓美酒来到堤上,男女列坐,斗草簪花,寻欢作乐。就因为荒淫,段素兴才当了两年国王,由于宫廷内斗,被“国人”所废。

清人倪蜕的《滇云历年传》考证说,昆明东门外有春登里,金汁河正好流过这里,春登堤就是金汁河堤,金棱河就是金汁河。倪蜕又将银棱河考证为银汁河。以金汁河、银汁河为据,认为春登、云津二堤可以抵御洪水,又可灌溉农田,“大有殊功”。而段素兴筑此二堤,“亦有深意”,并不仅仅为了“游观”。

按此说,春登堤在今天东站的金汁河河段,云津堤在今天得胜桥的盘龙江河段。这两条河是当时鄯阐城东、西两面的护城河,很可能就在鄯阐城东、西城门附近。于是,这两条河就成了史籍记载的昆明城最早的水利工程。有学者更认为,这是城市景观培植和水利灌溉相互结合的成功范例。

那游狎的大理国王不久就垮了台、丢了命,鄯阐城没有几年也被损毁,不得不易地重建,只有灌溉田地的河渠流水千年,至今还在造福乡里。特别是贯穿昆明东部的金汁河,与盘龙江等齐名,为昆明六河之一。其上源从松华坝水库分引盘江之水,沿着盘龙江以东的山麓南流三十多公里,最后注入滇池。洪峰来时,其可减轻水灾,天旱之时,则有灌溉之利。

经历代整修,两岸筑起了两三丈高的河堤,还有坝、有闸、有涵洞,昆明城外万顷田亩,都因金汁河得以灌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金汁河在昆明城南一分为二,东边的一条叫大金汁河,西边的一条叫小金汁河,再往南流了不远,就消失在田野里,成为一条有头无尾的断头河。

“昆明头上一碗水”

图 | 早年的松华坝水利工程

提起“昆明头上一碗水”,昆明人都知道就是北郊盘龙江峡口的松华坝水库。早在元代初期,这里就建起了一座大型分水坝,也叫松华坝,又叫松华闸,由当时的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主持修建。元代滇池的水域很大,今天的梁家河一带、云津市场以南、官渡以西都是滇池水域。雨季洪水一来,常常造成水患。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赛典赤大举治理昆明水利,上段由赛典赤亲自督工,把昆明东北“邵甸九十九泉”引入盘龙江上游,在今上坝村凤岭和莲峰之间最窄外筑起松华坝,这是昆明最早的土坝,当时还安装了闸门,在坝东疏浚金汁河,分流盘龙江水,既可减轻盘龙江水灾,又可灌溉盘龙江东岸数万顷田地。这是最早的“昆明头上一碗水”。

松华坝坝址选得很到位,坝基是玄武岩层,十分坚固,被称为“豪钥”,昆明人从中受惠达700年之久。据清康熙《云南府志》记载,昆明人对赛典赤感怀不已,为他建了一座石将军庙,立像祭祀。赛典赤死后就葬在松华坝旁的马家庵山坡上,至今墓地仍在,可见当时人们对松华坝水利的重视。

如今始建于元代的松华坝早已不存。近年有学者考察后认为,经过历代整修的松华坝并不是“像现在的松华坝水库大坝一样是呈东西向横截水面的”,而是成南北向纵卧河心,“状如一柄巨大的石剑,剑体全长七十余米,剑头朝北,将奔流了数十公里的北山来水一分为二,东为金汁河,西为盘龙江,这种顺势而为的大坝减小了流水对坝体的冲刷力。大坝南部为滚龙坝,长50余米,宽20余米,呈东西向斜坡状,东高西低,坡度25度至30度,其作用是雨季发大水时将金汁河多余之水宣泄入盘龙江(洪水漫过坝顶),它维护的是位于坝体东侧的金汁河锁水桥,此桥又称蒙源桥孔,桥洞内设石闸控水。大坝北部为墩台,其平面状如圆锥体,锥体的基础部长宽各20余米,较滚龙坝高出3米至4米。墩台的两侧为分水闸塘,上有闸枋,视金汁河水之需而启闭闸门。锥体尖部称鱼嘴,鱼嘴之上有石雕龙头,故又称龙嘴,起分水作用。松华石坝看似结构简单,然而功效奇大,它拦截的山泉以百千眼计,组成的灌溉网络覆盖省坝(昆明坝子)之半”(钱凤娟:《消失的阡陌》)。有意思的是,滚龙坝南端还有座龙王庙,把龙王请来看守“昆明头上一碗水”,以确保万无一失。

1946年,位于松华坝上游7公里的芹菜冲建起了一座水库,那是云南的第一座溢流式重力坝,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砌石溢流重力坝。为纪念汉朝在这一带建立的谷昌县,又取“年谷丰昌”之意,将这座水库命名为“谷昌坝”。

谷昌坝由云南大学土木系教授设计,坝高16.5米,坝顶长55米,蓄水量为220.9万立方米,历时7个月建成,按当时的币制,耗资共9亿元。谷昌坝建成后,既能拦洪蓄水,又能灌溉农田,还能提供城市用水,效益很高,也是当时“昆明头上一碗水”。20世纪50年代以后,昆明发展迅速,这“一碗水”马上就嫌小了。

1958年,在赛典赤的松华闸坝旧址上建起了巨大的松华坝水库,库容比谷昌坝大了近百倍,汛期水位高时,谷昌坝会被完全淹没,“两碗水”融为“一碗水”。但是,即便被淹在水底,谷昌坝还是松华坝水库的“碗中碗”和“前置库”,能拦截90%以上的入库泥沙——这就是说,谷昌坝对保护松华坝水库饮用水水质,延长松华坝水库寿命,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松华坝水库最初的功能是防洪和农业灌溉。水库建成后,昆明城市防洪标准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下游防洪面积70余平方公里。随着昆明城市的发展,1990年后松华坝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城市供水,2003年后又停止农灌供水,成为饮用水专用水源。经过多次改扩建,松华坝水库的总库容达2.1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5亿立方米,成为昆明城区饮用水重要水源和安全备用水源——说它是“昆明头上一碗水”,名副其实。

图 | 松华坝水库建成后的“坝中坝”谷昌坝

云南最早的人工开凿引水隧洞

横山水洞位于昆明西北郊自卫村横山,建成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最早的人工开凿水利隧洞,被称为古代昆明规模最大、工程最艰巨的引水灌溉隧道工程。

早年横山以东的龙院村等八村濒临滇池,依山靠水,为鱼米之乡,后因反复开凿海口,滇池水退,万亩农田得不到灌溉,每到旱季,天不下雨,常常遭灾,田地龟裂,饮水无着,民不聊生。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昆明大旱,龙院八村村民合力开崖导水,在横山以东的白石崖围住13条河溪,开凿20里长渠引到横山西麓,因横山阻挡,无奈止步。

到明隆庆三年(1569年),天又大旱,龙院八村村民痛下决心,洞穿横山,开凿一条3尺见方、长3400多尺的隧道,以引水灌田。但以当时条件,全靠人挖,虽拼尽全力,一年过去,仅掘进300多尺。艰难之时,得到云南布政使司右使陈善的大力支持,由官府拨付资金,征召矿工继续开凿,将3尺水洞调整为高5尺、宽2尺,以木头支撑洞顶洞壁施工,再用槽石砌成上下合拢的圆形水洞,以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水洞过水能力。

这项工程在明代学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和清代学者师范的《滇系》中都有记载:昆明横山以东“有田五千顷,地高苦旱”,陈善力排众议,支持当地居民“凿山通渠”。因工程艰难,施工两载,“久之未就”,官场议论纷纷,陈善愤而辞官而去。这边陈善才走,“横山水洞忽报开通”,大家都吃了一惊,认为有“神助”,还立了座神祠,纪念此事。

陈善离任之时,横山水洞竣工通水,出水口还筑有坝塘,以利蓄水。有了水,龙院等八村军民垦田45600亩,昔日“泉流不及、旱为焦土”之地,变成为灌溉水源源不断的“沃野”。后人在山下自卫村白马庙内立起一块《横山水洞记》碑。

横山水洞建成之后,山腰水渠常被山洪冲塌,堵塞引水隧道,年年需要修整,费用不下百两银子,因村民无力负担而多年断流。清康熙二十年(1680年),当地村民卖柴集资,疏通水洞,历数年完工,据说仅民工吃掉的辣子就有三石三斗三升三之多。

今横山水洞全长1180米,高1.75米,宽1.05米,可容人立行,更于洞口重修水库,1988年公布为五华区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拟盘龙江水利图说》

清代盘龙江水患频发,昆明城深受其害。关注治水的人不少,而清乾隆年间写下大观楼长联的布衣文人孙髯也忧城忧民,写下了一部《拟盘龙江水利图说》,且多内行之言,让人赞叹不已。

据孙髯在这部书中所记,清乾隆年间,仅十多年间就发生了八九次涝灾。其中三次江水大泛滥,漫出岸边高堤一二尺,“民间房屋,片瓦无存,东西南三城,尽成汪洋。二十四铺,皆为大海,三市街撑船往来”,城门口全都用大木枋门闸堵上,无数“老少男女”失去住所,飘零在外。扶老携幼,在街巷大哭。许多人家不得不寄居寺庙之中,“可叹万民之苦,言之不尽”。

为寻求治水之策,孙髯跋山涉水,沿江考察,总结前人治水得失,又研读《禹贡》《水经注》等水利著作,提出了一整套治水之策,写在这本《拟盘龙江水利图说》中。

孙髯认为,盘龙江出现水患,问题在于昆明城东门以南的江段——“东门而下,弊端百出”。盘龙江下游分流为多条河道进入滇池,而这些河道有的被废弃,有的被淤塞,洪水一来,出口不畅,水灾就难免。为此,孙髯提出了治水五策:首先是疏浚河道,使其上下宣通,畅流无碍;二是立闸分水,增强泄洪能力;三是堵住吸引滇池水倒灌的河道;四是将河道改弯为直,便于洪水下泄,以免壅阻成灾;五是爱惜民力,乘农闲施工。

孙髯的“治水五策”难能可贵。清道光年间,就有人为《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题跋,说有了好的治水之策,还必须有推行这种政策的人,这才谈得上兴利除弊。但最终孙髯的治水策仍不免束之高阁,徒让后人感叹:“谁谓无志功名者,即无心世故哉?”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朱净宇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南楼市观察者
云南楼市观察者
云南房价、昆明房价、楼市资讯
2917文章数 53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