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资本、找资本,来中投华创!
“咱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截止到今天了,7月28日……确实是讲这些也比较难讲出口,但是今天这个情形下也是很无奈来跟大家做这样的一个沟通。”——每日优鲜HR的录音。
每日优鲜的总部办公地,最近才刚从北京的望京搬到26公里之外的顺义区博润科技园2号楼。搬迁的目的是“省钱”。原以为这是个背水一战的故事,没想到不可逆转地陷入了资金危机。
当天晚间,每日优鲜官网发布公告称,由于未收入潜在投资方的资金,公司不得不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每日优鲜30分钟极速达业务关停,这意味着每日优鲜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前置仓模式受到重创。
要知道,前置仓业务贡献了公司总净收入的85%!
显然,这次业务调整已经不能仅用“断臂求生”来形容了。办公室前台赫然竖立着的公司“奋斗文化”宣传牌上,“敬畏每一分钱”的警示,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生鲜这门生意也曾被资本寄予厚望。不过,近年来“入不敷出”成为大部分生鲜电商的弊病。
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0月,由Missfresh HK Limited全资持股。2015年,在一二线城市首创“前置仓”生鲜到家的商业模式,推出“最快30分钟达”服务。
每日优鲜于2021年6月在美股上市,但上市当日遭遇破发,随后股价一路下跌。
今年以来,每日优鲜更是负面缠身。供应商欠款不断,收到纳斯达克“退市”通知函,3天连续关闭9城业务等。
按每日优鲜官网发布公告所述,7月14日公司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山西东辉集团同意对其进行2亿元的股权投资。然而截至28日,该交易尚未完成,公司也未收到山西东辉的任何资金。
因此,公司不得不对其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包括暂时关闭前置仓的极速达服务,并优化员工。
近年来,“入不敷出”成为大部分生鲜电商的弊病。即便后续出现社区团购和直采等新模式,生鲜电商仍然被很多业内人士看作“死路一条”。
2016年,本来便利等10余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2020年易果生鲜也走向破产重组,总负债达到23亿元;2021年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相继在美股上市,上市当天,每日优鲜就破发,叮咚买菜发行规模则缩减七成。截至目前,每日优鲜股价已经跌去95%,叮咚买菜则跌去80%。
据研报显示,前置仓电商前置仓密集构建在社区周边(一般为3公里内),将生鲜、快消品直接存储其中,由骑手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到消费者家中,实现30分钟送达,主要满足中高线城市消费者对便利(快)、健康(好)的生鲜食杂需求。
优势在于网点更密集,配送速度更快;而劣势在于盈利能力弱。
履约成本高被认为是电商平台亏损的原因之一,即履行订单所产生的运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包材成本、优惠券及促销成本、房租成本等方面。
每日优鲜以前置仓起家,但生鲜的毛利根本覆盖不了30分钟配送的履约成本。
这方面,每日优鲜也试图从C端向B端转型,在2020年12月拿到了青岛国资委20亿元的战略投资。但“供应链”和“平台化”的业务并不比C端容易,反而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每日优鲜还没有在B端业务上做出成绩,就先遭遇了C端业务的大撤退。
据目前消息称,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现在一直在北京,现在公司所有的高管都在北京,并且徐正一直在跟投资人接触,找新的融资,也在试图寻找买家。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王良观点:
每日优鲜发展至今并不能完全“赖”前置仓模式,尽管前置仓模式的成本高,但企业可以通过深耕生鲜供应链来优化盈利模型,例如向上游延伸进行更好的选品、发展预制菜等更高毛利自有商品、优化供应链布局和运作来实现履约的降本增效等。前置仓模式的最大争议点在于重资产,所以这个模式必须有很高的坪效比,即开源(增加营收和盈利)和节流(降本增效)才能够持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